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可拓工程理论及其应用探讨事物的可拓性,以求发现解决矛盾问题的研究方向。对这一方向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可拓论,它以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论为支柱,它的应用方法称为可拓工程方法,包括可拓信息方法、可拓系统方法、可拓决策方法等。本文着重阐述可拓工程方法以及在经济领域、管理、控制领域和人工智能中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2.
朱艳峰 《江苏教育》2023,(19):37-40
为深度推动区域课改,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基于系统思维提出“三可”范式,即“可认同、可操作、可检测”。“可认同”是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开展的起点,“可操作”是持续推进的关键,“可检测”是良性循环的核心。在实践中,形成如下行动路径:内生识变,激活区域课堂改革的“可认同”动力;路径应变,探寻区域课堂改革的“可操作”机制;评价求变,优化区域课堂改革的“可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3.
函数的连续性、可导性、可微性是高等数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运用二元函数连续、可导、可微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对二元函数的连续性、可导性、可微性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与一元函数的连续性、可导性、可微性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4.
<正>美,是不灭的,因为她是永恒的。一、美之吾解本人认为美是可观、可闻、可触、可味、可悟、可人的意象或物象,可获得心身的享受。即"六可"说。"可"在《庄子·天运》里解析为"适合","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可"为适合、适宜、适应、适可、适中、适当等。故选择了《庄子》中的解析。二、美之吾读(一)"可观"者为适视也,为视觉享受观,谛视也。——《说文》。《国语·周语下》:"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1.景色之美可观中国长城,乃中华民族之魂、之脉、之根,是一部边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里,由于语义、语法等因素,助动词"可"逐渐转化为语气副词"可"表强调,其语法位置通常位于心理活动动词或性质形容词前。当"可"作为助动词时,常与副词"良"、"实"、"深"、"甚"、"胜"、"真"等搭配,表示强调。与此同时,"可"还作为构词成分,放在一些新出现的词语里如"可煞"、"可怜"、"可不"等表强调。元明清时代,还出现大量"可"+vp模式表强调。本文将从历时层面,研究"可"强调功能的产生及演变。  相似文献   

6.
"五可"交互式教学法是通过可疑、可歌、可诵、可视、可阅的形式,进行师师、师生多主体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流。通过"五可"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交互式教学法的使用,激发教与学两大主体的积极性,使用既适合学生特点,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家教世界》2008,(Z1):58-59
第七、八月:《再见了,可鲁》可鲁——它是一条聪明的、一生都在工作的狗。从1986年6月25日到1998年7月20日,这就是可鲁的一生。时间不算很长,却足以让人们牢牢地记住它。所有和可鲁打过交道的人,都把可鲁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它从来不是什么"小狗",它有名字,它是人们心中的"可鲁"、"小可"、"阿可"……  相似文献   

8.
马姗姗 《考试周刊》2011,(2):234-235
学习互助小组作为一种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优化学习与行为规范,培养合作意识,分享成果,促进学生共同成长与进步。互助小组是一个可参与、可操作、可拓展、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教学技能,是实现师生沟通的主要途径和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只有进行有效的提问,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友伴群往往都是自发形成的,它以成员间的吸引力、共同信念、兴趣爱好、亲密感和同情心为维系纽带。人员可多可少,活动可频可疏,领导可稳定可更换,全赖成员间的一种默认。从学校环境看,班级、团队虽为正式群体,但无法满足每个人多层次、多方  相似文献   

11.
自主性学习(又称为自我调节学习),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状态下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著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性学习可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学习内容可自我选择,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2.
优质的学校应建构特色,树立教师典范,以学生为主体,让教育回归教育。特色学校是一种可创造教育价值、可产出学习、可表达在地文化和可操作、体验的模拟学校,其教育目的在于发展多元、差异及特色。飞越鸿沟、跨越疆界、创造隐喻正是特色学校后再概念化时代来临。  相似文献   

13.
可穿戴设备随着便捷化、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而日益普及,可穿戴设备时代俨然已经到来。这些可穿戴设备不仅可以让人的生理、心理等身体要素数据化,而且能让人与物的关联全面数据化。可穿戴设备给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时时刻刻行为数据的生成,一个透明的、无时无刻不被监控的时代似乎到来,我们的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面临着威胁和挑战。因此,加强可穿戴设备的隐私保护是一个非常急迫而现实的时代课题,具体而言,可通过隐私保护法律制度、隐私技术解决策略、公民隐私教育来加强可穿戴设备的隐私保护。  相似文献   

14.
刘建春 《师道》2009,(7):55-55
对联是中华艺术之瑰宝,用途十分广泛,既可抒情,又可述志。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借用对联,能收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寓“联”于教,方式不少——可用作导语,可在课中穿插,可用于小结等等。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可应用于多领域、多学科的教学,不仅基础学科语文、数学可应用,社会课教学也可应用,其目的都是为提高教学效率。一、吸引参与将教材中富有说服力的数据、图表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与实际操作等手段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6.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乃至世界均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可雇佣性缺失。界定可雇佣性及可雇佣性技能概念的基础上,大学生可雇佣性缺失的内源性,并基于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及政府层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1)表示能够、可以。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  相似文献   

18.
秦振良 《新读写》2011,(11):40-43
“之”常用作代词、助词,也用作动词。 1.代词的辨析 “之”在动词和介词的后面,用作代词。 (1)可代人,也可代物、代事;可代单数,也可代复数。译为“他(她、它)们”,或“这件事、”“这些事”等。  相似文献   

19.
“一”是最小的整数,既可表示确数,又可表示概数;既可表示最小,又可表示最大;既是数词,又可作为形容词、助词,其丰富性、多义性给诗人多少想象的空间,吟诵出千古流传的华章。“一”可以言小。郑板桥在山东做县令,关心民生疾苦。他曾以竹明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似文献   

20.
可生存性是指当一个系统在遭受攻击、出现故障或发生紧急事件时,依然能够及时完成任务的能力。网络存储系统是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平台,对它的可生存性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从可生存性对于加强网络存储系统安全的意义出发,介绍了可生存性的定义、特性以及网络存储系统的可生存性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