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巴楚文化是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汇融合而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巴楚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影响着刘禹锡的民歌体诗创作.这些诗歌不但体现了巴楚文化的山水、风俗特征,而且传扬了巴楚文化的民族精神,继承了巴楚文化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西部高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8所高校贫困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提出从观念、内容、手段和载体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以进一步增强西部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8所高校贫困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提出从观念、内容、手段和载体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以进一步增强西部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三峡地区是巴文化、楚文化交汇之地,歌舞兴盛。巴楚文化与三峡歌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巴楚文化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巴楚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巴楚文化逐渐交流、融合形成的,巴楚文化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巴、楚之间长期以来的人群往来和族群迁徙。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享有三峡明珠的美誉,巴楚文化的人文菁华浸润了西陵教育的蓬勃发展之基。西陵教育致力于办好  相似文献   

6.
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密切联系 ,论述了联合开发的重大意义和相关理论的构建原则 ,提出了实际操作的初步构想 ,寻找到了一条山寨民族体育文化与四省 (市 )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的最佳契合点 ,从而为四省 (市 )边区的经济振兴提供了思路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襄阳文化的定位是"一体多用,体用一源"。即以汉水文化为体,以由此衍生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人文景观、人文精神为用,以发展现代创意文化产业为途径,打造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把襄阳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人文之都。  相似文献   

8.
巴楚关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巴人活动的地域十分广阔;现今湘、鄂、川、黔四省边界聚居之土家族,确系巴人后裔。巴、楚相邻,为时甚久,其交往区域大都在汉水中下游。巴与楚,虽时有战争,但和好之时为多,因此,彼此间有着深刻而巨大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性舞蹈文化 ,湘鄂渝黔边少数民间舞蹈文化有其特有的研究意义和存在价值。论述该区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区域性舞蹈文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吉首大学     
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年9月,是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由吉首校区和张家界校区组成,本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  相似文献   

11.
楚长城是楚国兴建的大型军事防御工事。它以山、城、寨、堡、塞为墙,以长江、汉水为池,以河南省西部的鲁阳关为"城轴",向东西两部展开,遍及河南、湖北、陕西、四川、重庆、安徽等6省10个县、市。鄂西北地区存在的近500处疑似楚长城遗址,到底是不是楚长城?从"楚长城"的发现及疑似楚长城遗址的争议、从鄂西北及相邻地区历史上发生的战事史实而论、方城方城山长城与楚长城之间的关联与区别、鄂西北地区疑似楚长城遗址不是楚长城的考古结论等四个方面,对鄂西北地区的长城文化资源进行考证,可以认为,鄂西北地区历史上可能出现过楚长城,但现在发现的疑似楚长城遗址是清代建造之防堵白莲教军的军事设施。  相似文献   

12.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生产,提供给大众消费的商品。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西部模式”,以民族资源为依托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从产业业态来看,云南省民族文化业态有民族旅游业、民族工艺品业、民族歌舞业、民族出版业及民族影视业等,云南民族产业发展模式为西部其他省份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3.
荆山“阳锣鼓”艺术形态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锣鼓,又称薅草锣鼓。它以一种原始的务种田间劳作“挖生田”的锣鼓歌乐形式,曾在鄂西北一带广为流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劳作化形式的改变,使得这种形式已在消失或正在消失。由于地处荆山的保康、南漳地理环境特殊和生产方式的需要,使这种古老的遗风犹存余迹。它的音乐、歌腔、表演的完美结合所形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体现了荆楚腹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征,这一原始农耕的古朴音乐文化是值得音乐界关注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被引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鄂西北属于山区,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了更好的发展地方体育特色,发挥地方资源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健康第一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鄂西北高校中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鄂东南苏区革命民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历史民歌,主要包括红军歌曲和传统民间歌曲。其具有全民参与、专业创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传播特点,同时呈现出音调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追求审美品位、彰显文化生命等艺术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民歌改编是大众流行音乐中突出的文化现象,从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音乐影像传媒业的发达,许多通俗歌手将改编后的传统民歌作为自己翻唱得对象,使传统民歌与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流行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歌经典借助于流行音乐从而使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而不至于在工业文化的社会中,成为被遗忘的精神之流。但是,改编后的传统民歌由于背离了当初孕育其产生的语境,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以改编民歌《走西口》为例,由于其节奏、曲式的改变,导致歌曲的情感内涵的漂移,使传统民歌中那种苦难离别的情感叙事,变身为语境暧昧的男女之间的情感叙事。音乐的风格也从自然质朴带着某种人生沧桑感的凄美,转变为细腻、缠绵甚至带有几分某种娇柔做作的妩媚。这种民歌经典重述的两难,也是文化工业时代,传统民间音乐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湘鄂渝黔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蓬勃发展,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湘鄂渝黔边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为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湘鄂渝黔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湘鄂渝黔边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它浩如烟海,以自己别具地域特色的演唱风格,传承着西北人的生活习俗和民族精神,形成了壮阔而寂寥的地域美,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文章拟从旋律、节奏、调式、唱法等方面不同层次地剖析这一特定区域的民歌,对其独特的演唱特征作一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青海撒拉族民歌和回族民歌种类繁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音乐形态及演唱风格。对两个民族民歌共性与个性的比较研究,对于继承民族音乐传统,挖掘宝贵的民族音乐资源,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民族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赣南一带的<采茶谣>可称得上是采茶母曲之一,文章主要应用"游移"结构原则来分析南方各省的采茶歌舞,从中窥探<采茶谣>在南方各省采茶歌舞中的流传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