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调漂     
干任何事都要讲目标,讲条件。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条件是行动的依据。调漂的目标和条件是什么,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现在看来,以灵敏与迟钝为目标,使问题复杂化;以漂尾中点为目标(如7目漂尾调3.5目或4目),又使问题简单化。那么,调漂的目标何在?“调”是为了“钓”,调漂的目标全在钓。钓分钓浮和钓底,  相似文献   

2.
张铨 《钓鱼》2009,(17):24-25
饵重、钩重与调目、钓目、漂尾粗细、钩饵状态、子线状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调漂的时候、在钓鱼的时候,如果忽视了钩重和饵重,往往造成调漂或者钓鱼心中无数问题。  相似文献   

3.
读了《钓目多于调目并非笑话》(见《钓鱼》半月刊第10期,以下简称《钓》文)一文,有几点不同看法想商榷一下。关于调目的定义《钓》文对调目这样定义:“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平衡时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我认为这样定义调目不正确。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是暂时的,只要水线的长度不确定,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就会因钓线长度的改变而被打破。就是说,在同样条件下,只要钓系在“半水”中的位置不同,标尖显示的目数就不同。这样的“调目”有什么用?在自然水域里垂钓时,钓友们用的主线常常较粗,只要漂尖稍细,水线长度对钓系平衡的影响是明…  相似文献   

4.
《钓鱼》2007,(11)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  相似文献   

5.
张铨 《中国钓鱼》2007,(10):66-68
调目,是在钩坠悬浮状态下漂尾露出水面的目数。钓目,是在挂饵料之后施钓时漂尾露出水面的目数。调目、钓目两相配合,才能够分析判断水下钩饵脑线状态,也才  相似文献   

6.
刘自治 《钓鱼》2009,(3):30-31
综观各类钓鱼书刊杂志上,有关手竿钓鱼提竿时机的文章似乎不多,而且各文中所讲的提竿时机都是不外乎那么几种。除了拉黑漂这种台钓浮漂及七星散漂共同的提竿信号之外,还有一种是专门针对台钓漂的,即漂尾上升一或二目并停止不动时,也即钓二目时漂尾上升到露出三四目时即为提竿时机。  相似文献   

7.
任志新 《钓鱼》2005,(17):30-30
设定调目是悬坠钓鱼的第一步,然后再按鱼,情调整钓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钓组中的钩饵在水下有一个合适的状态,以方便鱼就饵和产生正确的鱼讯。不管是双饵还是单饵或者是空钩及无钩调漂,钓者正式钓鱼时是把调目与钓目相比较而作出水下的钩饵大致是处于什么状态的判断。当鱼漂有动作而不中鱼时,钓者会调整水线长度即钓目,也有不动插漂座位置而调整铅片大小即调整调目。初学者往往采用前者,功力深厚者却多采用后者,甚至同时更换鱼漂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衣善新 《钓鱼》2007,(6S):24-25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 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9.
衣善新 《垂钓》2002,2(9):66-67
钓组入水后,漂在空钩时露出水面的目数为调目;当钩上有饵时漂露出水面的目数就是钓目。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调四钓五,可这样的话不就是等于说1加1小于1的式子成立吗?那些能够“调四钓五”、“调四钓六”的调漂方法到底错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张铨 《钓鱼》2003,(22)
《钓鱼》15期上的文章《浅谈调漂与找底》谈到唐先生调漂与找底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茫然无措,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我从另一角度谈点看法,期望对唐先生和其他对调漂与找底同样茫然的钓友有所裨益。从唐先生调漂与找底的过程可以看出:①采用的是调4钓2的方法;②采用了上钩挂橡皮块找底的方法;③挂饵后钓目不能实现预定的2目,因而感到茫然。我觉得,唐先生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思路和操作方法,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思路的改变——不要固守钓2目调4钓2对初学悬坠钓的人确实有很大帮助。因为这种方法很简单,依法炮制,基本上可钓鱼。但是,随…  相似文献   

11.
3.浮漂使用的变化 浮漂使用上的变化,是指各种不同的对法与钓法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所产生出的不同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台钓的精华。根据鱼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饵料,在充分考虑鱼情及所用饵料性能特点的基础上,配合以相应钓法,方可达到台钓的较高境界。 我们前面提到过对漂有对敏和对钝的不同,即是对得高一点或低一点。调整水线后钓鱼时,也有“钓敏”和“钓钝”之分。以对4目为例,钓鱼时漂尾露2目算正常,少于2目即为钓敏,漂尾露得越少便钓得越敏;多于2目时则为“钓钝”,露得越多,钓得越钝。  相似文献   

12.
衣善新 《钓鱼》2005,(10):19-19
几年来,《钓鱼》杂志上一直在争论调4能不能钓6,正方反方观点完全对立。表面看来,这是死钻牛角尖的“抬杠”,实际上,这是一场怎么样认识调目、钓目、怎么样调漂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严实 《钓鱼》2014,(3):20-21
浮标也称浮漂、鱼漂,是钓鱼时用来反应鱼讯,标志钩位、水深、钩况和有饵与无饵的装置。浮标的工作原理与传统钓使用的立漂是不同的。传统钓坠钩沉底,遇走水时立漂是歪的、斜的,判断鱼咬钩的主要依据是抬漂和黑漂,缺点是不能反映钩上有饵与无饵。浮标以二力平衡为出发点,中间鼓起的称标身、其上绘有色格的称标尾或标尖,下为标脚。操作时先要调标,即以合适的调目反应饵重变化;之后挂饵找底确定钓目。  相似文献   

14.
钓目后话     
张炎冰 《钓鱼》2006,(7):20-21
《调几目?钓几目?》一文(见本刊2006年第4期)刊出后,编辑部先后接到黑龙江七台河、湖南娄底、上海青浦、广东深圳等地读者电话,要求精英钓技平民化,竞技高招大众化,希望在“大师”和普通钓手之间架起一座桥。深圳读者张伟说,《钓鱼》杂志的学术争鸣好是好,但过于学术化,纠缠太多了。我们需要的是实用性,像《调几目?钓几目?》这样的文章说的是调目和钓目,但具体是什么浮标就没有说清楚,让读者抓瞎。希望能结合野钓和休闲钓鱼的具体鱼情详细说一说,用的是哪一种浮标,什么品牌的,碰到这种鱼调几目钓几目,另一种鱼怎么钓,怎么调?读者的要求是对我们的鼓励。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到期期精彩,篇篇耐读,但事实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常有一些隔靴搔痒的文章出现。从本期起,我们将提供几个实用“版本”,以满足读者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与钓友交谈,不少人都说:台钓好是好,就是调漂难。《中国钓鱼》陆续介绍了多种台钓调漂做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不太准确,钓友们应用起来难以得心应手,直接影响着台漂的灵敏度。如果明白了台钓调漂的力学原理,正确理解了台钓调漂平衡公式P=G Z S 1/2f,台钓调漂并非难事。 《中国钓鱼》1995年第四期中,屈济道钓友曾在《台漂的“数学问题”》一文里对台钓漂尖做过精密计算:“……该组合已类似精密的测量仪器微量天平了,具有千分之一克的感量水平……每目浮力在3.9毫克左右……”屈钓友的计算是正确的。其实,台漂  相似文献   

16.
刘定龙 《钓鱼》2008,(23):26-27
十五.底钓猾鲫调漂法 底钓猾鱼,最常用、最经典的调漂方法是使用和早期的孔雀翎长身软尾一类的浮漂调3目一线,钓3目一线,抓一线吃口。调3目一线,就是组装好钓组后现场调试,通过增减铅皮使浮漂在钩不落底时水表面只露出3目加大约4分之1目。钓3目一线,就是装好饵后,通过改变浮漂的位置,使浮漂露出3目加4分之1目。只抓一线吃口,就是垂钓时专抓浮漂升降一线的信号。  相似文献   

17.
张铨 《钓鱼》2003,(10)
《钓鱼周刊》2002年48期上有篇文章《调4钓2与钓2调4》,文中说:“在钩饵比重比水大的前提下,钓目只能小于、等于调目,永远不会大于调目”“一些钓友……最后闹出了钓目可以多于调目的笑话。”还说:“这些钓友不知道随着钩饵、铅坠落底,调目也在发生变化。‘调4钓5’实际上是‘调5钓5’;‘调4钓6’实际上就是‘调6钓6’;‘调4钓浮标躺下’实际上就是‘调浮标躺下钓浮标躺下’。”就以上观点我谈一点不同的看法,供广大钓友参考。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中平衡时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半水是个模糊概念”,随着水线长度的改变,会改变水…  相似文献   

18.
衣善新钓友的《也谈台漂灵敏与迟钝》(见《中国钓鱼》1996年第一期)一文,对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中的论点提出质疑,细读过后不能苟同。 一、调钓几目,调钓灵或钝只能由钓者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可墨守陈规,照搬硬套。  相似文献   

19.
《中国钓鱼》杂志刊登的台湾长脑线钓法的文章,我手中共有15篇。边读边实践,经过多次探索,略有些体会。 关于调四目钓二目一钩刚刚擦底。我对此钓法,并不苛求,只能做到相对,做不到一丝不差。我用的是桐木实心软尾小漂,主线和长脑线用的都是竹野直径0.2毫米线,钩是丸  相似文献   

20.
刘定龙 《钓鱼》2009,(4):20-21
二十五、浮钓的方法 1.钓翻身:这是浮钓时最早抓取的信号。它是利用浮漂从翻身到下降到漂尾之前会有一个短暂停顿的特点而设定的钓鱼方法。这种钓法的前提是鱼层很高,饵的雾化和膨松度好,钩子入水就有鱼吃钩。由于是钓水面的最上层,我们可以人为地选择宽肩浮漂,并调整浮漂到较高的目数,使浮漂直接在漂身和漂尾之间翻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