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民族大团结是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大团结,是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政治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思想政策、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加强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思想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生成和繁荣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命题.和谐文化也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基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对和谐文化的诉求和和谐文化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要着力构建和谐文化,只有加大和谐文化的构建力度,才能尽早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承担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必须扎根西部民族地区的本土实际,大力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在发展途径上,必须强化政府对于西部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加大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发展特色上,西部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应强化绿色的生态教育和多元民族文化教育,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民族问题热点、难点、焦点纷呈之秋,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这个富于时代特点的课题,要解决这个课题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的问题。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这个时代的新问题新要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在汉族地区,无论是对于少数民族还是对于汉族,无论是对于各民族还是对于我们国家,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意义都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5.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多元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方面需要加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必须重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多元性差异,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的多元文化,丰富和谐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13个藏族自治地方是我国建设全面和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民族法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藏族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藏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藏族地区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民族法制的强力保障。本文从重视民族法制建设;树立法治理念;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法规规章;加强和完善自治法规建设;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民族法制的实施监督力度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保障藏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法制。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多元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方面需要加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必须重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多元性差异,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的多元文化,丰富和谐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视角出发,对民族地区党的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党建工作来推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和谐社会构建加以探讨,并提出建议,旨在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我国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更大关注,使其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求和谐、主平衡的世界观和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尤其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民族地区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其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这篇文章是笔者通过实际调查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条件进行分析,突出民俗文化力量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和必要性,认为在民族地区加快建设民俗文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制成因素。民族自治地方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般要求,同时又有其特殊的内涵要求。即必须实现民族和谐、区域和谐、发展和谐、文化和谐。在推进民族自治地方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优势、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魅力独特的文化优势。从而,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实现国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三个结合诠释新的幸福理念: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结合;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为实现国民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铸造必要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期的重要奋斗目标。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健全的社会主义法治与和谐社会互为前提。运用法治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通过政策和法律的调节,保证我国经济发展从非均衡策略向均衡策略的转变;通过法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相对均衡;通过法治,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法治,建立生态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论和谐文化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文化被提到了越来越高的地位,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十七大报告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彰显了文化生产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和谐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内容,其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引导功能、精神支撑功能、文化认同功能、环境创建功能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报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要积极响应并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积极构建和谐校园。作为高校党委、行政喉舌的校报必须勇敢承担起这项光荣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努力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渠道和育人平台。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应当强调在社会文化结构视域中突出对大学生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体验,这既是完善社会文化结构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之一。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行文化创新,是为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高校思想政治课理应禀承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大学生享受生活、发展独立人格与不断完善自身的自律能力,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成人教育不仅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实践基础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成人教育不仅能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且是加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探讨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社会发展理论,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市场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效应:消极效应与积极效应。这既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着前提条件,同时又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自觉发挥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服务和谐社会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既是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追求和谐为价值目标,自觉探索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重构体现时代特征、符合教育规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