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125名佤族中学生作为被试,分析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均值得分都高于3.0,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但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2)佤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民族认同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但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3)从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看,英语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两方面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与本民族社会认同、中华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兼具认同民族特性、殖民特性、文化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近代佤族认同,它是佤族发展历程的阶梯,是佤族社会体系变迁的摇篮,更是中华民族国家形象构建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永和社区是沧源佤族聚居区和基督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信教人数约占总人口的48%。基督教是二十世纪初开始传入永和的,这里便逐渐成为了沧源基督教传播的中心。永和佤族在获得基督徒身份的同时,也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原有的民族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永和佤族的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彼此调适、共存的。  相似文献   

4.
族群认同的历程,也是民族走向融合的历程.在中华民族繁衍的几千年中,族群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一个既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而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历程,往往以沉重的代价而得以实现.在整个民族认同的大背景下,着重以佤族的族群认同为蓝本,试图提出佤族的族群认同特有的差异性,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方案,从而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5.
中缅佤族人民群众被分为两个国家的公民是特定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造成的,社会文化国际化发展的冲击,制度环境、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必然迫使佤族传统民族伦理文化在新时期不断演变和发展,中缅佤族人民群众之间伦理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异质性将会越来越凸显。差异性的扩大,不同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影响,中缅佤族人民群众之间伦理文化交流的“同一性”将会逐渐被削弱,从而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6.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先民创制的木鼓在佤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不仅是通天的神器 ,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文化以木鼓舞为代表 ,再现了佤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景 ,传承了佤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是云南佤族同其他民族和谐、团结民族关系在音乐范畴中的投射。民族迁徙、杂居形成的互嵌格局为佤族仪式音乐文化生成、交融提供了社会条件,“和而不同”思维模式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的心理基础,持续吸纳异质仪式音乐要素并将其整合于佤族民族文化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之根本。佤族多元仪式音乐构筑了佤族共同精神家园,其生成与演化模式契合了中华民族音乐“多元一体”特质。  相似文献   

9.
对佤族两个村寨的田野调查,考察了人口流动情境下当代佤族通婚圈的变化。在偏远的佤族村落中,村民的通婚圈是村内通婚、民族内部通婚;当人口流动成为一种常态之后,佤族男人的通婚圈出现内卷化趋势,妇女的通婚圈却是扩张趋势。通婚圈的变化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这种变化也给佤族带来了一些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对佤族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佤族通过生产劳动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别文化。由于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是两性生理差异转变为社会差异的具体表现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来分析佤族女性气质和角色的历史和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1.
元代勐卯王室罕叭法率领其部落由勐卯迁徙到孟连,途经西盟与大马撒佤族酋长和亲 结盟,从元代至民国年间孟连土司守土保民,勤守贡职,中央政府一直承认其世袭。从某种意义上说,没 有孟连土司就没有孟连的历史。其在守卫孟连、传播文化,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民族 团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随着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制度必然走向消亡。土司制度 的历史如今仍是中华民族汲取国家统一方略的思想宝库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介入佤族木鼓文化传承后,佤族木鼓文化发生了变迁:木鼓形质改变,用途缩减、用法随意,木鼓文化作为一种神圣的生产文化之原始意义已经消失。佤族木鼓文化变迁源于大众传播的符号转换需求,并完成于符号转换的编码过程中。由他者完成的符号转换过程在受到不当的受众和社会需求输入后,文化生产输出了变迁的木鼓文化,最终改变了大众传播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佤族舞蹈是中国民族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历史沉淀深厚,具有多元化特征和诸种社会功能。佤族人民常用它来记忆祖先的历史,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传授生产生活知识,进行娱乐健身活动及其商业化演出。因此,只要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就能使这项稀有度极高的民族化资源转化为财富,为佤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15.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16.
金龙布傣人是一个有着1700多万人口的群体,聚居于中越边境中方一侧的金龙镇。新中国成立后被识别为壮族。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在国家认同上布傣人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但在民族、族群认同问题上则更加强调自身的族群性,因而与国家认同不相符,甚至相背离。这些差异性既与金龙的隶属更迭、布傣人的历史渊源有关,也和新的政治环境有关。本文试从与国家互动的视角对布傣人的认同意识及变迁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17.
佤族是我国云南省独有的同时也是跨境而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佤邦。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佤族经济水平较解放前有所提高,但情形仍不乐观,受历史、科技、资金、交通等因素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和一些落后的发展决策的影响,使得佤族与外界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因此,必须用新的思想和策略来指导佤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佤族"司岗里"神话的传承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指出在口承文学日益消失的今天,"司岗里"神话的影响仍然渗透在佤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佤族传统文化得以存留延续的内在依据,在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冲击下,它正面临着断裂消失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