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格即人的思想品德的规范。品格可以体现为人的性格、态度和观念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即什么是高尚的人,什么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品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表现为人的气质与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即人格。品格可以分为个体品格和社会品格。个体品格包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律、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品质...  相似文献   

2.
如何培养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褒义词,意指一个民族独特的、优秀的精神气质和品格。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当然要有自己的精神。首先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培养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我倾向于认同“培育民族精神”的说法,一个专制文化中、一个被称为“吃人”的文化中,是不太可能有什么丰厚的民族精神的,“民族精神”或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不应该从“圣人”的言论中寻找的,更何况“圣人”的根本出发点在今天看来,也存在着问题———无非是更好地维护等级的、专制的统治,所谓“民本”,也不过是使“民”能心安理…  相似文献   

3.
做家长的教育伙伴 以前,许多家长误以为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吃吃、睡睡、玩玩,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配合既不主动也不积极。 小班第一学期,王凯小朋友的妈妈每天来接孩子时,总是急切地追问:“王凯,今天中午你吃了什么?”却从不关心孩子在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我们找她谈了几次,她总是说:“你们把我的孩子带好了,不让他热着、饿着、摔着就行了。结果学期末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在这次地震灾难中,到处都闪烁着英勇之光、智慧之光、关爱之光,令人震撼,催人泪下。当幸存的孩子历经劫难被人从废墟里救出,当幸存的孩子从水泥瓦砾中勇敢地爬出,我们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透出少年的坚强和沉着,以及对未来不放弃的信念。他们那临危不惧的坚强表现深深地感动着我。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大学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的文化品格是大学通过其文化构建所折射出的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意志。塑造现代大学文化品格的逻辑起点集中表现为大学所肩负的文化传承、生产与原创使命。大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融汇着多种先进文化 ,其文化品格主要由时代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构成。现代大学文化品格的塑造需要坚持自由探究的科学精神 ,弘扬人文教育传统 ,重视“全人教育” ,尊重大学基本的学术权与管理权  相似文献   

6.
刘雪 《山东教育》2020,(12):56-56
俗话说:"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孩子在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挫折,其实是好事。如果因为怕孩子吃苦而拒绝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实质上剥夺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养成良好品格的机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吃苦精神,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加强孩子的"吃苦"教育。  相似文献   

7.
信念,不光光是指一个人知道些什么,信念首先是指人们怎样把所知道的知识变为行动。美国教育理论家杜威曾经指出:“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的确,只有建构起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这些知识深深地烙印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深沉的情感,并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在他的活动方式、行为举止以及待人待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称之为信念。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时说,“个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传达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是让孩子感受到成人的爱和尊重是至关重要的。正常情况下,我们会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当孩子的行为会伤害自己的时候,我们有时就会表现得声色俱厉,从而让孩子远离我们。有一次,看到睿睿在寝室里快跑,我喊他,他装作没听见,依旧快速地在窄窄的过道上奔跑着。突然,睿  相似文献   

9.
声音     
正我们都希望孩子有礼貌,但我们更在乎自己的"面子"。所以,当孩子不叫人,说话不礼貌的时候,我们往往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立刻大声地提醒孩子,纠正他的无礼行为,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叫人呀"!这其实更多地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不是我没教他,是他表现得不好。——京师创智早教研发中心主任刘湘梅自由的孩子才能成为自觉的孩子。成人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却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则特别需要孩子服从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讲的"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办学的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而校风、学风正是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独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大学精神也是指导大学行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大学的领导应该有体现创新精神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培养创新性人才来讲,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育儿金点子     
思弦:我家宝宝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总要一个人独享,除非那东西她不喜欢吃了,才给别人吃。我想问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分享食物和玩具?东西是大家一起吃的孩子每次吃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会让他给爷爷送一点,给奶奶送一点,给妈妈送一点,给爸爸送一点,每个人拿到孩子送来的食物都会对他说声:“谢谢,真能干。”得到鼓励后他都会很高兴.记得有一段时间,孩子突然有些“小气”了,好吃的东西不肯送了,我们也不强求她,但每次都会对那她说:“东西是大家一起吃的,你不应该一个人吃,快去给爷爷送一点,给奶奶送一点......”,一段时间后,现在孩子又像以…  相似文献   

12.
一、知否兴风狂啸者 回眸时看小於菟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 ,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近二十年的办学和教学实践中 ,他用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 ,疗救伤痛的如椽巨笔发出了对中国教育的呐喊。他的教育思想有鲜明的民族自强色彩和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他的教育思想中最主要的精髓就表现为彻底地批判封建教育和奴化教育 ,充满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就表现在积极发扬民主与科学的五四精神 ,热忱地传播新文化 ,主张文理兼收学贯中西 ;就表现在砸烂教育旧秩序 ,塑造新的战士 ,他认为新人是从“没有吃过人”的孩子中培养出…  相似文献   

13.
陈美华 《儿童音乐》2013,(11):56-58,61
如同水和空气,音乐渗透在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构成人类和谐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元素之一的音乐艺术,它不仅创造了美,更以自身独特的美感吸引着人、感染着人、塑造着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不应该、不急于、也不可能向专业方向发展。她的重要任务是在课内外音乐教育中,给孩子营造美的氛围,沐浴美的熏陶,进行美的导引。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决不能放松和降低音乐教育的标准。因此,我们每个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都需精心打磨自己的课堂,让音乐美的精彩在40分钟内尽情绽放,让每一个孩子饶有兴趣地完成真善美的心灵体操。  相似文献   

14.
哈师大附中近半个世纪的办学里程,引起我很多思考,其中,我想得最多的是:引导附中人前进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校园精神。一、我对附中校园精神的认识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就其内涵来说,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追求,是一所学校在任何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员工为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从其外延看,它体现每位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表现在学校的政治生活和文化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15.
蔡翠红 《学周刊C版》2013,(1):198-199
幼儿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我们都知道"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品格;播种一个品格,收获一个命运",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必须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而幼儿年龄小,分辨事物对错的概念还很模糊,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所以我们幼儿教师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孩子,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一道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认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去做等。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女孩儿给我们的来信。她从小是被人收养长大的。从信中字里行间的倾诉与求助,我们都可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压抑、痛苦。像微微这样的孩子其实很多,她为我们带来的思考不仅仅是一个被收养的孩子的问题,而是当我们为人父母含辛茹苦地将孩子养育成人,悉心地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吃、穿、住、行之外,还应带给孩子什么?我们的言传身教是怎样影响着孩子的心灵与成长?这是一个挣扎于孤独与恐惧中的孩子内心的呐喊,也许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中的这些……  相似文献   

17.
正人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但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习惯培养的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通过培养习惯可以塑造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优秀的习惯和品格。研究者发现,习惯与品格培养相辅相成,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塑造。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好笑:我的孩子学习好,门门功课都  相似文献   

18.
抉择     
《新读写》2021,(4):8-11
人生处处面临抉择,小到午餐吃什么,大到影响人生走向的关键决策,避无可避,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如何抉择。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抉择,不断地催逼着我们,塑造着我们,引领我们活出别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什么叫感染教育呢?感染教育就是利用幼儿情绪易受感染的特点,以父母良好的情绪、语言、行为和家庭环境来影响他们,使幼儿向好的方面发展。孩子一来到人世,父母给他们的影响就是直接的,而且是主要的。孩子的认识,兴趣最早是以父母的影响开始的,因此,父母的情绪、言行、习惯,无时不在感染着孩子。马卡连柯曾经说过:“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孩子的当然教师,应该用自己好的品格、行为来感染孩子,影响孩子的成长。这些都应从幼儿开始。如果父母从小一味地溺爱孩子,一旦成了习惯,大了就很难扭转。正如一棵树一样,在它还是树苗的时候,就任随它弯曲地生长,到了长成大树的时候,要想将它扭直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如果生活在网络谣言所描述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吃黄瓜让你不育、吃香蕉让孩子早熟、喝瓶放在汽车里的矿泉水都有可能致癌,你说你还敢吃什么?法国香水有使用尸油做原料的、小龙虾是日本人改造后用来清理尸体的、秋裤是苏联为改造中国人基因发明的,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恐怖了?吃个烧烤都要小心隐形眼镜会熔化,身边怎么会这么多危险?到底是什么样的谣言在欺骗我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从谣言当中脱身,看清一个真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