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运兰 《科学教育》2007,13(4):46-47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作为一种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疑,思维才有方向;有疑,学习才有动力;将疑“问”出来、“质”出来的过程,更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空,营造“民主的课堂”,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疑”敢“问”、有“疑”善“问”、见“疑”必“问”、激“疑”乐“问”,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在质疑中探究,在激辩中求知,方能有效地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很高兴能与陈金华老师一起探讨学术问题——“踮起脚尖”究竟是“赘余”还是“不合逻辑”?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之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探究教学的精髓重在“探究的设计”。探究设计的精髓重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果”,“课”是问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质疑、解疑的螺旋上升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收到较好的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学贵于思,思缘于疑”,无疑则无思。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而且还是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起点.会提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质疑是“三疑三探”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利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则是各位教师认真思考、潜心钻研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鼓励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和“难”都反映出学生在思考问题的途径上产生障碍。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让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作答,回答时围绕阐明思考问题的途径为准则。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问:“通分母”和“通分子”都能比较分数的大小,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只通分母不通分子呢?  相似文献   

8.
吴建玲 《教育》2014,(4):56-56
有“疑”有“问”是“先学后教”的课堂所产生的最大亮点,是有成效的学习进入高级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学习的一种具体表现,这一切源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一、现状分析陶行知先生形象地概括“问题”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作为学生思维的体  相似文献   

10.
学贵有疑,“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1创设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南宋另一学者陆九渊则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仅把疑问作为进步的动力,还主张尽力拓展疑问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孔子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是人们探究未知世界构建已然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所谓“学问”,既“学”又“问”乃成就“学问”,只学不问的人,正如韩愈指出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成为两脚书橱而已。陶行知先生曾引用杜威的话说,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由此看来,“问”是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课堂教学现状却让人不无担忧。有的以学生的“学”冲淡了学生的“问”,有的以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问”在求知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凸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难以落到实处。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何尝不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呢?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学导互动"教学法运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运用“学导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答疑相结合,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讨论辩论法、创设情境法、师生设疑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活动,去主动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实践效果看,通过“学导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增强了该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达到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空,营造"民主的课堂",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疑"敢"问"、有"疑"善"问"、见"疑"必"问"、激"疑"乐"问",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王彬 《云南教育》2005,(34):24-24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好问的精神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或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他们有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问在有疑之处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学生不仅没有探究欲望,他们还会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的疑一般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个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  相似文献   

17.
黄君  喻叶东 《科学课》2009,(1):58-58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有探究的欲望,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当从“疑”切入,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有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有探究的欲望,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当从“疑”切入,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有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笔者认为:①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②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③由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④授其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20.
孙宝金 《考试》2009,(2):49-49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设“障”立“疑”、点拔指路、创设情境、组织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开展讨论,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