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世界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的分析,从幻想与现实的冲撞、对幻想世界的追求以及幻想的破灭三个阶段,剖析了爱玛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爱玛一生都在幻想美好的爱情,甚至婚后频繁红杏出墙。爱玛的本能欲望即力比多是其一切行为的真正动力。本我挣脱了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后,爱玛背叛丈夫,没有去寻求爱欲升华的途径,最终被禁锢在心灵的炼狱。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借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阐述来尝试分析媚俗艺术中的自媚现象。自己被自己媚俗的行为感动是自媚的重要特质,其形成原因在于,主体始终处于一个"被看"的状态中,不断认同他者目光对自我的异化,始终在追求自己想象中的能够在他者观看下完美呈现的自我,并陶醉于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自我的虚无性的判断,强烈地揭示出了"我"所感动的自我本身的虚假。  相似文献   

4.
博尔赫斯有着反复解拆同一主题或题材的喜好 ,对自我主题的不断衍示就是一例。比之于他的其它小说 ,三篇自我主题的小说却不是一味沉溺于幻想美学的文字游戏 ,而是有着痛彻骨髓的现实感受和生命体验。同一主题的不断演绎 ,也表明了博尔赫斯是一个寓万变于不变之中 ,于每一次创作中经历形式方面的神奇历险过程的非同凡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麦克尤恩在小说中刻画了许多自我异化的人物形象。这些人沉溺于艺术世界、孩童时代或性幻想,封闭于自我世界,从而导致精神世界的畸变,最终很难获得真正的慰藉。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阐释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独特魅力。主要从梦幻童年、理想女性和诗意乡土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迟子建的小说。童年记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深刻影响,作家通过理想自我的不断书写,建构了一个拉康式的想象之界,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北国乡土的神话。  相似文献   

7.
《伪满洲国》是一部女性化、个性化的历史小说。它以入世近俗式的描述和琐碎而人性化的历史叙述 ,传达了长期处于历史边缘状态的女性对繁华与毁灭的审视和对文明的质疑与彻悟 ,并且为欲望膨胀的时代提供了自我反省的精神镜像  相似文献   

8.
晴雯在大观园里是公认的最风流灵巧能干的丫头,深得贾母和宝玉的赏识,但也就是这个丫头,最后却红颜薄命。在对待宝玉的感情上,她有做妾的心理,但却没有理性的思考和打算;她口直心快、言语刻薄、出言锋利;她抓尖要强、逞强好胜。终至带来深层的伤感于心,被人嫉恨以致精神世界分外孤独。正由于这些,晴雯最后陨落了,她的悲剧并非像一些学者浅层次认为的那样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害了她,而是她的自我审视意识的缺失造成的,若她能稍稍地自我反省一下,她也不致于那么快的像一朵芙蓉花般早早的凋零了,这正是她生命的极大悲剧!  相似文献   

9.
孔子之"道"有万千,在言道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前后抵牾之处.但这并不说明孔子之道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缺乏可行性.《论语》之所以存在言道的矛盾,在于孔子"道"的多重内涵.孔子之"道"由三部分组成——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他们的标准和要求都各有不同.此三道是孔子改变春秋乱象的途径,探求孔子的"道",亦是挖掘孔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镜像理论认为自我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镜像阶段是想象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解读德育镜像的发展不可类推,要因时、因势、因况而变化,其建构更是一个长期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试从东北师大附中德育实践的个案视角来浅析从德育镜像的建构到德育主体回归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笔者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对郑州大学大一到大四的30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以探讨当代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此方面无须区别对待;解决问题、合理化、幻想这三个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合理化水平越高,幻想欲望越强烈,其自我效能感的水平越高;幻想与合理化对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预测效应,即越立足于现实,越坚持自己的主见,自我效能感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2.
叮当的话     
《阅读》2013,(11):6
"从前有个霍比特人,住在地洞里。"这是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在批改考卷时,信手在学生交来的白卷上涂鸦出来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在此后长长的岁月里,将很多很多人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那是魔戒的世界;那是幻想自由飞翔的世界。这个牛津大学的教授名叫托尔金。从《霍比特人开始》,他的《魔戒三部曲》在此后12年相继问世,成为开启幻想文学的划时代的文  相似文献   

13.
由《说长吉诗之怪》及《驼庵诗话》论及李贺的言论,我们可知:顾随认为李贺的杰出之处在于其极丰富的幻想,而其缺点也是在其幻想缺少现实的根基,因而其思想不成熟,技术亦不成熟;李贺诗中"感觉的交错感"与西方唯美派有相通之处;李贺诗的总体特点是"怪"。  相似文献   

14.
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早期不幸的遭遇使其在作品中流露出"渴望"与"缺失"。尽管如此,诗人从未停止在"缺失"中探究和思考,寻找自我认同。本文结合拉康的"无意识"理论、镜像阶段对毕肖普的诗歌进行解读,探究诗人在其诗歌中的自我构建过程以及诗歌背后隐藏的"潜文本"。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当代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上海女孩》一书中,主人公也即第一人称叙事者秦珍珠讲述了自己和妹妹在遭遇家仇国难后逃亡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并在那里艰辛地落地生根的故事。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挑战了珍珠的自我同一性,颠覆了她的自我意识,使得她能够进入他者的世界,在自我与他者的互为观照中不断地寻求自己的位置,最终完成身份建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不和谐关系,使得珍珠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这体现为她言辞中的矛盾和冲突,及叙事上的"复调"特点。而透过这一点,读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珍珠及她心中的家庭成员形象和国家形象,并明了其对身份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6.
简·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代表作《爱玛》被认为是奥斯丁六部小说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该小说描述了17世纪英国普通家庭的琐事,集美丽热情、聪明睿智、勇敢独立于一身的女性形象——爱玛。而"女性主义意识"是解读女性作品的钥匙,传递着女性深层的心灵意韵。本文主要从女性独有的视角解析小说《爱玛》中流露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唤醒广大女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莎菲是一位深层心灵觉醒的女性,与其他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的觉醒的中国"娜拉"们不同,其首先面临的是一个生命自我的问题,以自身为标本对世界和自我本身进行叩问,建立了关于自我的新维度.自我被当作精神世界看待,通过对世俗、肉身存在的反思来取得的,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存在意识,对自我孜孜不倦地挖掘、坚守和追寻,构成伟大而痛苦的循环,实现精神自救的旅途.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获奖与其文学创作路径有着密切的关联。地域文化的创作视野、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神奇世界、自我与艺术的超越,经由这些路径,莫言走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相似文献   

19.
童话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本质是表现人类对生活和世界的美好幻想.如同各种体裁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独特标志一样,童话之所以有异于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关键在于它们以幻想为核心."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存在着想象,甚至幻想的成分.然而,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相似文献   

20.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因其坚韧的"硬汉性格"而成为文学殿堂中一个极其突显的艺术形象.桑提亚哥之所以能始终坚守着他的"硬汉性格",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想象中达成了对自我完美个性的塑造.文中的小孩、马林鱼、迪马齐奥、狮子,其实都是老人的自我镜像.在想象的作用下,这四者与老人的"硬汉性格"达成了和谐共振,能指与所指实现了和谐与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