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劲 《文化遗产》2008,(1):154-162
宋代沉船"南海Ⅰ号"经整体打捞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本世纪中国水下考古的盛大事件。对"南海Ⅰ号"持续二十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保护,从此也将进入新的篇章。"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沉箱整体打捞法进行古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体现了我国文物保护、海洋工程的综合实力,开创了多学科进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孙键,男,45岁,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研究员。1987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国家历史博物馆做文物征集工作。1994年开始从事水下考古工作。10余年来曾参加过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福建碗礁一号水下考古、西沙华光礁水下考古、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孙键是此次“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的领队之一。  相似文献   

3.
“南澳一号”,一艘沉睡在海底的明代商船,渔民的盗捞打破了它400多年的沉寂。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实物例证,它免于再次被破坏的唯一途径就是抢救性发掘。“南澳一号”沉船考古被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为2010年的“一号工程”。5月10日至20日,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水下直播,更让亿万观众目睹了“南澳一号”考古发掘的现场  相似文献   

4.
水下(沿船)考古,在国际上诞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考古学的分支之一。我国的水下考古,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已经在广东正式建立了水下考古基地,而且还建立了国家级相关机构——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20年来,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展的项目十数项。本文仅以"碗礁Ⅰ号"沉船资料为例,通过出水瓷器品种、器形以及装饰风格等方面特征的分析,主要探讨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和海上"陶瓷之路"贸易情况以及清代瓷器外销路线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1973年发现的“监视者”号(USS Monitor)是美国在领海外发现保护的第一艘历史沉船,该沉船及其周边一海里及上覆水体也成为美国第一处国家海洋保护区。它被认作美国海军的第一艘现代战舰,是北方联邦建造的第一艘铁甲舰,在弗吉尼亚州汉普顿锚地战役中改变了南北战争局势,具有独特的科学、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被列入国家历史地标。水手博物馆藏有历次调查取回的文物,尤其是作为“监视者”号国家海洋保护区的主博物馆,有力支持了1990年代沉船部件提取及其保护和展陈,它参与了“监视者”号沉船考古调查发掘,开设了“监视者”号中心,其保护实验室和留在原址的船体也向公众开放,已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军事博物馆之一。通过梳理“监视者”号沉船的价值、发现及其呈现的考古信息、提取理念和方式、特殊文物处置,探讨对我国博物馆建设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视,文物方面的新闻成了读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像2007年广东“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整体打捞出水,2009年位于河南省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曹操高陵的发掘,2011年山东定陶“黄肠题凑”汉墓的发掘,以及2011年开始发掘的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等,都引起国人广泛热议.许多文物考古新闻的大量报道,在普及国人的历史知识和增强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带动起一股收藏热.  相似文献   

7.
它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海下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在海底躺了800年,对它的打捞也持续了20年。中国水下考古伴随它,从开始步入成熟[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下考古的迅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大量珍贵水下文物的同时,更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其发掘品的脱盐、脱水及防腐问题便成为水下考古文物保护工作中一个不可回避和首要解决的问题。而水下发掘陶瓷器脱盐保护的研究正是这方面工作的投石问路之举。  相似文献   

9.
曹劲 《中国博物馆》2009,(1):120-127
2007年年尾,宋代沉船“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与保护成为举国关注的考古盛事。800年前的海上贸易和沉船事件挟裹着浓厚的历史人文色彩,现代科技手段在探测、打捞和保存工作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魅力,使每一个关注于此的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穿越时空之间人类文明进步的熠熠足印和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整体打捞的终点,首次在公众视野亮相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也成为万众瞩目的另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岁末,在中国的南海上打捞的一艘宋代沉船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球,这艘被命名为"南海1号"的沉船,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呢?偶然机会发现沉船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上发现:一艘东印度公司轮  相似文献   

11.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石屿东侧的珊瑚礁石上,未发现船体痕迹。2010年度的水下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均为瓷器,有元代青花、卵白釉、白釉、青灰釉、酱釉等几类。这些瓷器分别产自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晋江磁灶窑以及福建地区的其他窑场,均是当时重要的对外输出商品。尤为珍贵的是,出水的元青花瓷器为国内水下考古工作中首次发...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按:2018年6月2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期三个月。2017-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彭山江口遗址进行了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出水文物共计4.2万余件,种类丰富,形制多样,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出水文物根据  相似文献   

13.
档案馆参与考古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记忆。档案馆应积极参与考古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这既是我国考古遗产保护和管理不利的现状所要求的,也是档案馆在新时期的使命。档案馆参与考古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的路径,主要包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考古遗产的普查和收集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考古遗产的建档和保存工作;积极开展和参与考古遗产的展示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的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新体系正在形成,其最大特征就是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国丝绸博物馆2017年举办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突破以往展品题材上的限制,将展品从单一纺织品拓展到丝路文化遗产的全领域,从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的视觉角度,讲述科技在丝路古道上探索出的新故事,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相关体验和教育活动,实现宣传历史文化的同时,拉近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与观众之间距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准备建立自己的水下考古学的愿望,始于要了解沿海岛屿上的古文化遗存情况。从70年代起,中国就曾在西沙群岛上进行过考古调查,因其时正值“文革”,这项考古事业未能进行真正的筹划。1986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等人在南中国海偷偷打捞出了一艘沉船中的大批中国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和金锭等物,并于次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拍卖获得巨利。在中国的沿海海域,这样的沉船不少,中国政府和考古学者怎能置之不顾?  相似文献   

16.
水下摄影是影视特技撮影方法之一,即在水中摄影.摄影者携带有防水罩的摄影机和潜水装备,潜入水中直接拍摄.水下摄影可真实地反映水下景象,如水生动植物的生活、海底和河床的地质资料、考古发现等.本文通过对水下特殊拍摄环境的分析,提出水下摄影拍摄方式的独特性,以加强对水下拍摄资源的挖掘与展现.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工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工业考古"到"世界遗产",国际社会对近现代工业遗产走出了一条认识、保护、利用之路。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虽然起步较晚,却也有后发优势,应积极扩大遗产影响、深化学术研究、加强保护利用。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申遗"既有国家重视、地方积极、"申遗"经验较丰富等优势,也存在国内研究相对薄弱、对近现代工业遗产价值认知不足等挑战。  相似文献   

18.
"白鹤梁题刻"系三峡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基于原址保护、原状态展示新理念,应用"无压容器"原理在实施题刻原址保护基础上建成世界上首座水下博物馆,是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开放五年来,处于长江水下题刻原址的展示与保护方面出现一些令业内外人士关注的新问题,文中针对当前令博物馆备受困扰的白鹤梁题刻水环境不稳定现象,根据工作实践和科研课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就水环境控制与题刻展示提升提出了改进之策。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0月,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举办的“2008吉林大学考古学术论坛一文化遗产研究”于10月17—18日在长春市吉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为学术界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相关领域的学者深入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推动我国的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事业向前发展。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南京市明孝陵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伪满皇宫博物院、吉林省白城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海洋出水木质文物和陆地考古发掘出土木质文物相比,生物类病害表现得特别明显。借鉴海洋工程学和“南海I号”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将导致古代木质沉船腐蚀的生物分为三大类:海洋植物、海洋动物和海洋微生物。船体的腐蚀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固相表面形成生物膜阶段;大型污损生物等的幼体附着于前期形成的生物膜之上阶段;群落趋于稳定、船体木质逐步降解阶段。沉船腐蚀过程中不同生物类群之间共生或寄生在一起形成动态平衡,因此,对于出水木质文物的生物修复应该在保证生物群落稳定的状态下进行,避免单一种群剧烈发展对文物造成的二次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