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汪帆 《视听界》2008,(3):113
广播新闻中,好的细节描写,能够带给听众立体的“画面”、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形象。 2004年亚广联最佳广播节目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唱到今天的干年史诗》中有这样一段:“炉子上烧的奶茶开了,飘起淡淡的薄雾。青春时尚的巴童和她的白胡子爷爷并肩坐在我对面,  相似文献   

2.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最生动的因素,新闻写作和其他写作一样,一向重视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表达效果。生活中瞬息万变的画面,生活中展示出来的千差万别的动作美,都有赖于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反映。“多用动词”,“善用动词”,已成为新闻写作的经验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广播记者、编辑应具备灵活运用广播语言的基本功。所谓广播用语,一是要求口语化(包括改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等);二是通俗易懂,符合规范;三是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再就是句子要短,要准确、生  相似文献   

4.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一篇文章的句子中能用上几个新鲜活泼的动词,就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篇好文章正如一盘好菜一样,动词是诸种佐料中的“味精”。美联社1974年修订的《编辑手册》中对记者的新闻写作提出了十条要求,其中第六条就明确规定:“要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应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当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儿。”我国新闻界虽然没有对记者在写作中使用动词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实践已经证明:  相似文献   

5.
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是广播语言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区别其他传媒语言的重要标志。一篇好的广播稿,应充分体现广播语言“三化”特点,层次分明,行文流畅,让人感觉是写在纸上要说的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通顺流畅,听起来是娓娓道来,清晰悦耳。 广播语言是在书面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形态,所以,这两种语言形态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汉字的使用及语法规则上也是一致的。但是,两种语言形态,绝对不能混为一谈,不能把书面语言全盘搬到广播稿中,当作广播语言来运用,因为广播语言的语句、语式、语言的修辞、选词造句和书面语言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表现为:书面语言正规、严谨,广播语言随意、自然、以口语化见长。要让广播语言真正体现口语化,要提倡多用短句,不用复句和倒装句,多用动词,少用华而不实的形容词。在采写广播稿的过程中,不少的作者以为形容词用得越多越好,总喜欢用些华而不实的词来描写场景,用大段空洞无味的词汇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以为词汇用得越奇就越好,好像这样才能显得华丽高雅,文笔好,这实际犯了广播语言的一大忌。如:形容某同志平日总是“皮里阳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因素。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刿论战》,全文不过200余字,可动词却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但今天读起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7.
在传播新闻信息中,电视、广播、报纸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广播和电视具有快速、形象的优势。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报纸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语言上下功夫。通过语言的“镜头化”,可以赢得读者。所谓语言“镜头化”,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采访得到的新闻素材,通过语言文字,象摄像机对客观事实所摄下的画面那样,将新闻事实,形象化地展示给读者。运用“镜头化”语言撰写新闻,这在新闻通  相似文献   

8.
我们处在一个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媒鼎足而立的时代.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可视的画面,其最大的优势也在于拥有画面(也叫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一样,同属新闻的范畴,同受新闻基本规律的制约,因而具有相同的共性——新闻性。但电视新闻毕竟是以画面为特征、视听兼备的传播方式报道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是一种形象化的舆论,因而具有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相区别的个性——电视性。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应该是声音画面双方有机结合,新闻性、电视性两者俱佳。一档好的电视新闻节目亦是如此。“电视”一词源于希腊文的“从远处”、“远远的”和拉丁文的“看”,合起来即远距离传送的画面。通常用的TV不过是英文Television的简称,含意也是遥远之地能看得见的图象。相对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而言,电视新闻的优势是画面或图象,其弱势也是画面或图象。电视新闻能形象地层现事物的原貌,既可目睹,又可耳闻;它能把观众带到新事实发生的现场,尤其是现场直播,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它能满足人们眼见为实,一睹为快的接受心理。显而易见,画面是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10.
厉军 《视听纵横》2009,(1):100-101
广播“说新闻”节目有别于电视“说新闻”,广播只依靠声音一种表现形式,而电视还可以依靠画面、图片、字幕等辅助手段,相对于电视来说,要把一档广播新闻节目真正“说”好难度更大,在实践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新闻本身是否适合“说”,主持人是否具备“说”的能力,广播“说新闻”幕后支持团队明显弱于电视等。  相似文献   

11.
广播是以声音为媒介的信息传播工具,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其天生的弱点。电视有画面,报纸有图片,广播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新闻,无画面是明显的劣势,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那么,广播新闻在报道中能否产生“视觉画面”做到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新闻快餐:广播新闻的时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伊 《新闻界》2003,(6):41-41
从事广播新闻工作多年,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广播新闻要出彩,就必须发挥声音的优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特色≠优势,我们说广播是声音媒介,是区别文字和画面而言的。但是声音并不是广播所独有的,电视也有声音,电视的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比广播更形象、更生动。因此,说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并不准确,或者说没有实际意义。那么什么才是广播新闻的特色呢?在十三年的广播新闻编采实践中,笔者以为,“告知性”才是广播新闻的特色。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新闻快餐”——强调的是它的收听便利性、伴随性、相对容量大的特点,用专业术语…  相似文献   

13.
张荫泉 《新闻窗》2014,(1):58-58
广播是让人们通过耳朵听有声语言来了解新闻事件的,被称为单通道新闻媒介,所以,通常把由广播获取信息叫做“听广播”;电视是让人们通过眼睛和耳朵两个感官双向了解新闻事件的,被称为双通道新闻媒介。电视新闻媒介与广播等新闻媒介相比,其特点是声像并茂,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画面。但是,它的优势在于主要依靠视觉形象,也就是画面来传递信息,表现主题。画面是电视新闻反映新闻事件最重要的手段和最主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14.
试论“广播体“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淦 《新闻实践》2004,(3):43-45
“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的“文字部份”所展现的语言文体。广义的“广播体”,应包括广播新闻的声音构成、表现形式、文字语言(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部分)等构成和表现形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可以说,当年的这场讨论,只是对“广播体”狭义范畴,即对广播新闻“文字语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过一场激烈的对“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  相似文献   

16.
<正>电视新闻画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几乎和我们日常的口头式语言一样,准确地反应现实世界,表达人的思维和意念。语言文字表达意念的最基本单位是词,而画面语言最基本的单位是则是镜头。也就是指拍摄时安动摄像快门到终止,摄像时所摄下的连续不断的新闻画面。一开一停构成一个镜头。而一个个镜头的连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则必须熟练地掌握不同景别的镜头  相似文献   

17.
音响的运用是广播新闻区别于其它媒体新闻的主要特点之一。广播新闻通过来源于生活、原汁原味.真实有效的音响表现新闻事实,充分发挥广播“声音见长”的优势,让受众听到声音、看到画面、感受到气氛,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效地弥补广播媒介画面缺失的遗憾,让广播节目从平面走向立体。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电视新闻画面真实性的思考江苏高邮市广播电视局张亚华电视新闻除了与广播、报纸的新闻报道有许多共性之外,还有自身独具的特性,它能够通过逼真生动的形象画面使观众产生纪实性、真实感。具体现实的画面是电视记者传播新闻信息的语言。作为“伟大哑巴”的画面信息是...  相似文献   

19.
唐琼斐 《新闻实践》2014,(4):112-113
核心阅读:随着新媒体的生猛扑来,广播在信息的“快捷”上也越来越失去优势.广播新闻在媒体竞争的新形势下是否就此落败?在笔者看来,只要有心为之,广播新闻依然可以弥补劣势,重放光彩.除了快速、及时、真实、客观、深度、可听,这些广播新闻的基本质数外,着力打造广播新闻的“可视性”,尤其是在最具广播特色的现场连线报道中,用画面的想象空间最大程度增强广播新闻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董秀芳 《视听界》2006,(4):76-77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亮”起来,是广播新闻巩固阵地、争取更多受众无法回避的课题。笔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深感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对于表现人物的风貌,揭示事件的真谛,深化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认为,细节,在广播新闻中,是指采访对象所呈现或表露出来的特征明显、个性鲜明的特质,它往往通过自然的音响、人物的语言、现场情景表现出来,因而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在广播新闻中,细节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表现。1.用白描来表现细节,让广播新闻生动起来。白描是报纸、广播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