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大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落实。本文结合教学实例着重分析参读、美读、比读、议读、笔读五种语文阅读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是最早提出“读整本的书”教学理念并将之付诸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叶圣陶在编定初级中学国语“课程标准”时就提出了“读整部的名著”的教学理念。进入20世纪40年代,他将语文阅读教学理论进一步明确为“读整本的书”,并从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了语文阅读课程的改订、阅读教材的编撰、阅读方法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要把语文阅读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之色彩纷呈。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阅读,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自由自在地阅读,我试着做以下几点尝试:一、“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二、“多元”——学生体验阅读的丰富性;三、“真切”——学生领悟阅读的情感性;四、“受益”——学生达到阅读的目的性。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切享受到阅读的“自由自在”,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4.
“以读促写”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在现阶段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备受重视。在实践中,如何真正做到“以读促写”,通过“以读促写”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高,是当前教师关注的问题。从课堂设计、读后感练习、仿写练习、大量阅读入手,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中段语文“以读促写”教学路径及其实践展开探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及写作教学水平,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自读课文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亮点。自读课文教学四环节,是依托自读“六法”,围绕“阅读”核心体系、区别“教读”课文而设计的,与初中语文教材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有机融合。语言类科目的教学,阅读是必需的手段。读,是语文教学和学习中惯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回顾我国小学教学发展之路,尽管有很多的革故鼎新,但有两点没有变:一是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阅读本位”的“吸收实用型”规范,“以读为本”、“读占鳌头”、“熟读精思”、“以读代讲”、“以读促写”等等,使“阅读”始终处于首席位置,一本语文课本阅读占了主要分量;二足选编文质兼美的现成文章为课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读课文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7.
姚琼兰 《学苑教育》2023,(19):89-91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阅读+思考+表达”的综合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读思达”教学法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统编教材语文习作教学实例,对“读思达”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读”乃学习语文之根本大法。《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读”。“读”要有选择提倡自由阅读,提倡阅读经典,正确对待读图;“读”讲方略进行眼球操练,短文速读计时训练,实用性速读综合训练。  相似文献   

9.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悦”读、“会”读、“爱”读和“活”读,使学生的阅读量迅速增加,知识面不断扩大,阅读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读写结合才能读写双收,语文教学才能高效。从教学目标分类阅读、研读教材精准练笔两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展开“读”“写”双翼、盘活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阅读和写作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较为关键的内容,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而“读中学写”这一方法的应用,则能够有效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继而实现学生阅读以及写作能力的综合提升。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读中学写”方法的实质性作用,论文简略阐述了当前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中“读中学写”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阅读、写作教学和深化落实读写结合两方面着手,提出了优化“读中学写”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初中阶段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主动地进行多项阅读基本功训练 ,掌握阅读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 ,同时使智力得到发展 ,思想感情受到陶冶。  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写”这四大手段 ,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读 ,是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运用语文知识乃至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方法。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知 :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读”是起着主要作用的。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中 ,还存在着教师讲多、学生读少的现象 ,甚至出现“满堂灌” ,生怕还有哪一点没有…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读,读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能给学生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充满效率的阅读课堂.而读中质疑,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汤云玉 《教师》2014,(12):112-113
潘新和教授认为:“阅读教学如果不能落实到写上是学生的言语生命的浪费。”他指出在以往的“阅读本位”的语文教育观下,实行的是“为读而读”,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读与写脱节,只是满足于读懂课文..这是造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源.而在“写作本位”的观念下,教师们认识到阅读应指向写作,为写作服务,在这一观念下的教学模式是“为写择读”.  相似文献   

15.
识字、阅读、写作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属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在新课标改革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也会提升。关于小学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的探讨是本文的研究方向,内容包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意义以及促使读写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洪伟 《内蒙古教育》2006,(12):20-21
“多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也是当今许多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要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教学近几年的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凸显出“多读”的观点。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专家也鲜明地指出:“以读为本”。的确,“读”在语文阅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而阅读教学中,“读”既是教学的手段、途径、方法,更是教学目标中所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多读"的实…  相似文献   

17.
苏秀键 《学周刊C版》2014,(12):184-184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如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应用、积累,思想情感的表达、回味等,均以“读”为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以“读”激情,以“读”激趣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去进行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取新知.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读”.然而,“读”必须目的明确,即让学生“读会”和“会读”.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写作积累知识和感受,写作是促进阅读的深化与理解,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就是要让阅读教学从“读什么”到“怎么读”,从“写什么”到“怎么写”,从而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读书有遗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法,抓住这一方法,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以“讲”为主的形式,使本该“读”的主人(学生)反而扮演了“听”的角色———他们长期读不深入,读不得法,读不到位,就很难体会到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心灵体验,也就很难达到感情的升华,知识的内化。从这个角度反思,我尝试了“阅读教学”的方式,使语文教学重新定位,回到了“阅读教学”这个根本上来,并且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大语文”的阅读观。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尝试时,我将阅读分为“针对性阅读”和“开放性阅读”两类。针对性阅读是指把阅读和语文教材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学什么就指导学生阅读么。在教学中我认识到:学语文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要注意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技巧。比如在讲《荷花淀》时,对其中描写“女人月下编席”一段(这个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大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  相似文献   

20.
“整本书阅读”是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奉行“课堂小舞台,语文大世界”的大语文教学理念,结合学校“书香行动”,做好课本之外的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与书为友,以丰赡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基于实践,从“荐读好书”“诵读积累”“师生共读”“展示评价”四个方面实施任务驱动,阐述语文整本书阅读。走语文整本书阅读之路,将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学生语文素养将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