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继《少林大金刚拳》连载完毕后,于2008年第1期推出中国少林著名拳法——少林五形八法拳(第二路72势)。原“第一路108势与实战术”已于1983年在《中国武术》(英文版)、《武术健身》《中国体育》连载,得到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好评。此拳共分四段,其结构严整、技法精湛、风格古朴、动势强悍,实战技术简洁、全面,实用性强。 此拳法由北派少林拳名家、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会长秦庆丰先生主笔,动作照片仍采用三十年前作者原照,并加以图解、技术要点提示,及实战用法说明,从研修与自学角度便于读者较深层次地理解、诠释拳术内涵,提高少林拳法的实际演练能力和技战水平。  相似文献   

2.
少林五行八法拳源于宋末元初的“少林大金刚拳”明末清初与秘传于少林寺的“五拳”相结合,经数代传入逐步完善,至清末成为独特北派风格的少林五行八法拳。 其内容有108势、72势少林五行八法学,少林大金刚拳,十八罗汉掌三部拳法:少林十大功法中国秘传长寿功两部功法。此外,还有少林镇山棍、步战刀、提炉枪、紫微棒、金刚大刀、金锤刺等器械套路。  相似文献   

3.
连洋 《精武》2005,(10):9-13
少林五形拳概说:相传,少林拳法是以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创的罗汉十八手为初始,后经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整理,将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增至一百七十三手,成为少林拳中的重要拳术。这一百七十三手的少林拳,亦即本文所述的少林五形拳。  相似文献   

4.
武兵 《武当》2004,(9):36-39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点明显,体系完整,既有拳术、器械、对练,又有实战散打、技击功法等内容,其中少林拳又被誉为中国武坛四大名拳之一,而少林五花连环拳便是少林拳种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5.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点明显,体系完整,既有拳术、器械、对练,又有实战散打、技击功法等内容,其中少林拳又被誉为中国武坛四大名拳之一,而少林五花连环拳便是少林拳种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6.
张洪国  张财林 《武当》2003,(10):38-40
五形八法拳与少林寺“五形拳法”互为精华。该拳善于近身搏斗,以快攻猛进见长,刚劲充实,风格独特,技击性很强。现从该拳套路中精选数势,仅供参考。 一、二虎出山 我(白衣者,下同)以左势对敌,敌进右步以右拳向我胸部击来,我左脚稍收,脚尖点地,重心后移,同时左手变虎爪,向前向下向外压按敌拳(图1);接着,我左手向左下方挂开敌拳,左脚快速向前上步,落于敌右脚旁,身体前移,同时左虎爪稍收至左肩前迅速变拳冲击敌胸部(图2);接着,我右脚向前  相似文献   

7.
秦庆丰 《中华武术》2005,(11):24-25
少林大金刚拳(又称“金刚罗汉拳”)是我国北派少林拳法中较为古老且具有代表性的拳种。其完整的体系,丰厚的武学内涵,独特的技术形式,简洁实用的自卫临战效果,以及较高的武术史学研究价值,均使其立于中国传统武术之林,并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名家信箱     
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北派少林拳名家秦庆丰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广德河南周口王强来信:看到贵刊刊登的秦庆丰老师的《少林五形八法拳》,我很喜欢。请问:现在刊登的套路和以前秦老师编著的《少林五形八法拳》书中的套路有什么区别?在练习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东北秘宗拳是少林武术中著名的传统拳法,属于北派之畴。东北秘宗拳沿革于河北沧州陈善一派的秘宗拳,传入东北黑龙江省,特别是传入佳木斯市等地后,从内容到技法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地方拳法风格和技击体系。为了普及武术健身运动,突出抗暴防身技法,特从东北秘宗拳入门拳法中精选出部分实战技击法,以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大金刚养生功”又称“金刚养生功八势”,源自少林大金刚拳的“内功法”。可在“丹田”功基础上练习此功。拳法主张“入寂禅修,拳禅一体”,也就是通过锻炼,达到内、外功夫的统一,意念、呼吸、劲力三者合一,通达一体,充实拳法击技。此功法具有技击、健身、养生三大功效。其功法简洁易行,神形兼备,效果显著,近年来深受武术爱好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祁美娟 《精武》2006,(12):32-33
少林之拳式,以五拳为最著,即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此五拳者,各有其妙用。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龙拳练神,精而习之,不难有龙行虎奔之效,而且获祛病延年之益。综五拳之手法,共一百七十三手,依少林技击术功夫之次第,须与一切普通运气使力,及各种马步手法等,俱习之娴熟,而后始可练习五拳术。至五拳之次第,以虎豹为先,蛇次之,鹤又次之,龙拳则最后,盖以龙拳之使运,全用气功为、王,周身夭矫如游龙之行空,所谓骨节通灵身心手足,均一气贯串,上下相印,然非数年功夫不易到此境界。据少林师法巨子所传授,谓少林自明季以后,已由释宗而与道术相参贯,即如五拳之气功,其中已十分之九系道家修养功夫,可谓释道合并之征矣。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2008,(3):24-25
何为五祖拳?关于五祖拳,一般认为它是五种拳法的总称。这五种拳法为:一达尊(达摩)、二太祖、三罗汉(有的流派为“玄女”)、四行者(猴拳)、五白鹤。也有人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了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拳种。五种拳法中,以太祖拳为代表,太祖拳的雏形为宋太祖赵匡胤始创的“三十二势长拳”。  相似文献   

13.
连洋 《精武》2006,(3):24-27
鹤之象形取意鹤之形态鹤拳是五形拳中惟一以飞禽为模仿素材的拳法,所以鹤拳相较其它拳法而言,表现为拳意轻灵,动作舒展, 动静相间,刚柔相济。鹤拳之精“鹤之精在足”讲的是鹤拳对于足功的要求。鹤拳之精始于足下,故练鹤拳时,须在单腿独立的足功上多下功夫。鹤拳之神“鹤之神在静”讲的是鹤拳对于神意的要求。其拳法神意要独立静止,以得其神。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变静,静变动,对动静呼吸一气间的体悟是该拳神意练习的重点。刚柔鹤拳鹤拳拳法以动静相间为旨,以刚柔相济为功,以急缓适中  相似文献   

14.
慕侠 《精武》2004,(6):46-48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少林功夫更是名扬四海。少林功夫在国外也极负盛名,不少国家和地区流传着中国少林拳法。特别是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地区,流派甚多。元代,少林功夫即传到日本,日僧邵元曾在少林寺为僧并代理过主持,回国后将少林武术广为传播,被日本人民称之为“国魂”。如今在日本,受中国少林武术影响最大的武术团体应首推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会员有120万之众,拳士12万之多。要说起日本少林寺拳法,就离不开它的创始人——宗道臣先生。  相似文献   

15.
一、技击桩技击桩(又称"金刚镇山势")是少林大金刚拳中较为重要的实战功法练习。通过技击桩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武术基本实战的身型、体势,有效提高在静止状态下实战预备势的正确形态,体验与对手间的心态、距离、劲力的松紧、攻与防之间瞬间的起动,以及手法、身法、眼法、步法等实战具体基础因素相机配合及整体性观念的适度与规范。同时技击桩的训练还可以有效培养拳臂、腰背、肩胯、胸腹、下颏、膝腿、足趾等关节,肌肉部位的劲力感觉,促进攻防战术动作的突发与配合。通过规范、  相似文献   

16.
国家体委首次列入的我国武术研究委管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由武汉体育学院、郧阳地区体委、武当拳法研究会三家共同完成,8月初由国家体委科教司组织专家、学者在湖北武当山通过鉴定.武当拳系,是中华武术群星璀灿中的一颗瑰宝,是如少林武术一样,同为中华武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然而,已故武术史家唐豪先生《少林武当考》一书问世后,宗其说者竟引申"武当无拳论".几十年来,对于武当拳系是否存在?武当是否有拳等问题,一直萦绕武术界而悬而未解.  相似文献   

17.
罗汉拳,少林名拳之一,此拳仿罗汉之形,融罗汉之意,实战性很强,而且打法丰富多彩,如小罗汉手、大罗汉手、巧罗汉手、猛罗汉手、十八罗汉手、迷踪罗汉手、罗汉神打等等等,不胜枚举. 本文专门解析罗汉门之外八腿与内八腿,供读者参考.此十六招,风格独特,发力疾快,攻防灵活,招法连环,高低起伏,神妙莫测.  相似文献   

18.
连洋 《精武》2006,(1):20-21
龙形取意取虎之气势威猛:虎为百兽之王,故虎拳须练就一股君临天下的王者风范,拳法姿态讲的是威仪,动作要威猛雄浑,有种猛虎下山的气势。取虎之力实沉着:“虎背熊腰”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力气。虎拳是以力量的厚实雄浑为本,拳法招招势势有沉着之力,所以该拳对于爆发力的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9.
黄百家著《内家拳法》,其中“练手法,练步法,拳术打法,练拳秘诀”颇具参考价值。而“拳家八反”一节,更是道尽世人习拳弊端。纵观当今习练散打、自由搏击者,愈见其真知灼见。 《内家拳法》所载拳家八反为:“一懒散迟缓;二歪斜寒肩。三老步腆胸;四直立软腿;五脱肘截拳;六扭臀曲腰;七开门捉影;八双手齐出。”(第八反当今习武者中均无此弊,故略去不谈)  相似文献   

20.
38 豹子转身势(歇步压肘横扫拳)动作说明:①接上动.身体左转,右腿随势蹬直.左腿屈膝半蹲成左弓步;右拳变八字掌由体前顺势向内、向左屈肘拍按于前胸部,掌心朝内.力达掌心;左掌位置不变.上体略前俯;目视前下方(图110)。②接上动,身体突然右转,左脚随势内收半步并内旋脚位约180°.右脚同时外展约180°,两腿成前后交叉;右手位置不变.左掌顺势变拳由左胯侧屈肘外旋腕向上、向前提起.置于体左侧上方.肘高与肩平.拳心朝内.力达肘端:身体重心落至两腿之间;目视左肘端(图1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