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个受欢迎的栏目结集成书现在是经常出现的事情,只是一本书和一篇篇文章分开阅读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钩沉栏目最近结集为《民国那些人》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冰点周刊主编杜涌涛先生在序言里说"读一篇和一口气读完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并认为"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从1995年1月创刊,以社会上不被关注的冷点切入,作深度调查报道。2004年6月开始,“冰点”栏目扩展为四个版面的周刊,分别为“冰点特稿”、“冰点周刊”、“冰点探索”和“冰点人物”,批评报道较多出现在“特稿”和“周刊”栏目中。
  广义上的“冰点”栏目内容文本包括了整个“冰点”周刊的所有文本,狭义的文本只包括编辑记者实际采写的新闻作品。综合来看,狭义的内容文本是主流,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笔者将研究目标缩小到狭义的内容文本,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探索。“冰点”栏目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的处理,都对内容文本精益求精,增强了批评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陈卓琼 《青年记者》2017,(12):59-60
1995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创办“冰点”栏目,其人物报道从这时开始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期.2004年6月,“冰点”改为《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10版的《冰点·人物》专版,在该版的头版位置写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文章字数大多为2000~3500字.  相似文献   

4.
成放 《新闻实践》2012,(2):75-76
谁说新闻作品必定是易碎品?其实也有经得起岁月检验的篇章和专栏。远的不说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近年来许多报刊培育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名牌专栏,纷纷结集出书,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就是突出的一个。《冰点》自1995年创刊以来,历经16年不衰。现已发展成为每周一期、四个版的《冰点周刊》。《冰点》曾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专栏”。  相似文献   

5.
“冰点”专栏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中国青年报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抽样统计显示,每2.6个读者中,就有一个选了“冰点”栏目,选票高居“我最喜爱的专版”首位。“冰点”曾被新闻界专家全票评定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栏目”,成为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的“时事纵横”齐名的三大栏目之一。在文字媒体和电视的竞争渐趋白热化的新闻界,“冰点”何以取得如此热效应?   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和其他报纸的同类栏目相比,“冰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以平民化的视角关在普通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冰点周刊》是中国青年报的王牌周刊,成就了几代名记者名编辑,堪称新闻界的传奇。特有的选题关怀、标题质感和写作风格,能让读者从新闻信息海洋中一眼找到“冰点”特稿。作为“冰点”基因的“老汤的味道”,到底是怎样的味道?这种基因在代际传承中有哪些“守”哪些“破”?这个新闻精英群体拿什么面对流量的冲击?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曹林本期“茶座”邀请了《冰点周刊》主编从玉华,聊聊“冰点故事”和“冰点人”的写作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报》于一九九五年初每周二、五在八版推出专题栏目“冰点”。一年后,“冰点”栏目荣获中宣部颁发的十佳优秀栏目奖。 为写好这篇文章,我采访了《冰点》主编李大同,并阅读了《冰点》创刊后每一篇文章,我为其中包蕴深厚的思想和精神深深打动,也为记者们精彩的文笔喝彩。  相似文献   

8.
张国 《新闻战线》2020,(6):62-64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以提升新闻从业者的叙事能力为抓手,强化报道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比任何时候都紧迫。中国青年报社旗下栏目《冰点周刊》,调整工作节奏,创新内容版面,坚持为受众提供“不简单信息”,力求让细节抓住尽量多用户,努力避免“讨好用户”倾向,无论是产量还是形态上,都有了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据悉,8月14日,《万县日报·三峡周刊》的“与市长同行”栏目获得市政府一万元特别奖。 《三峡周刊》今年初开辟的“与市长同行”栏目迄今已发稿25篇,市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市长提出建议和希望。市长魏益章认真阅读了每一篇文章并指出:这些稿件反映了人民的呼声,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和促进。希望这个栏目坚持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办成一个政府与人民联系的窗口。为支持和鼓励市民们继续给  相似文献   

10.
钱奇 《新闻记者》2004,(9):12-12
《文汇读书周报》出版一千期作品精粹,最近结集为“文汇读书周报文丛”,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该文丛共三种,《辫子,还是辫子》是文汇读书周报品牌栏目“书人茶话”文章的精粹结集,关注“窗外风雨”,注重趣味性、可读性和思想性。《听听那风声》主要是“人物专访”、“人物志”等栏目文章结集,无论短小精悍的“书人小影”,细致入微的“大家肖像”,还是深情款款的“师友杂忆”,所记录的都是一段难忘的书人书事。《都是媒体惹的祸》所收均为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的曾引起书界广泛关注的文化争鸣。如《红与黑》翻译问题讨论,张紫葛“传记”真实性讨…  相似文献   

11.
冷静、尖锐、活跃的“冰点时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冰点时评”栏目是中国青年报自1998年11月起创办的时事评论栏目,先后在“冰点新闻”和“青年话题”版以每周三期的频率刊出。2001年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这个栏目的定位,就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这是指:判断的形式应该是清晰的,不是模糊性的;而判断的根据,不是出于(或不能仅仅出于)情感、情绪性的反应,要有对清晰的认识过程的表达,要有论据、逻辑和推理,在这个认识和表达中,体现作者对民主与法治精神的理解。它的标准的低限,是合国情、有道理的判断。有些同志对“冰点”的“冰”字有疑惑:作为新闻纸…  相似文献   

12.
“冰点”报道这一词,我最初是从《中国青年报》上看的,该报的“冰点”专栏曾被读者评为“我最喜爱的栏目”榜首。但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冰点”报道的准确定义。何谓“冰点”报道,据我个人的理解,其意自然与“热点”报道相反,即是,不去翻炒那些所渭的“热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表达普通民众的心声,从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热点”和“焦点”,近些年部分新闻媒体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一个新闻价值概念──“冰点”,或者说“冷点”。我们不妨先看一个“热点”与“冰点”比较的实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从字面、实质意义及社会影响上,都可以是“热点新闻”的代表。而国内大报之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栏目(另有一相关栏目《冰点》)则率先打出了“冷点”的招牌,并显现了与普遍性的热点新闻截然不同的内容与风格。“我们不想标榜自己,只想踏踏实实、平平静静地观察生活,将那些人们确实想知道、应该知道的事件、人物,以一种适宜慢慢品味的…  相似文献   

14.
在2001年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栏评选中,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时至今日,在竞争渐趋白热化的新闻界,“冰点时评”的热度仍旧有增无减,成为中国青年报吸引受众眼球的一张王牌。笔者认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来打造自身特色、凸显言论的力量是读者喜爱的缘由之所在,也是它留给新闻评论性栏目最突出的启示之一。具体而言,“冰点时评”栏目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冰点”的警示朽木中国青年报有一个专版叫《冰点》。之所以取名《冰点》,是编者有感于一些被“冷落了的新闻话题”而开设的。被冷落了的东西还应该是“新闻”吗?成了“冰点”的东西还是“新闻”吗”?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题目。其实,准确地说,是叫做“不应冷落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全国报刊众多,用稿要求各异。就一家报刊而言,所设各种栏目,用稿标准也不相同。如河南日报的《生活周刊》专版,就有小栏目30多个。我经常研究众多的报刊及其栏目,发稿便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见报率。1986年我在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今日消费”栏中,就发稿9篇。1986年8月底,我在集市上见一位市管员,收管理费时,手拿一个装有农药的喷雾器,对交款迟疑或想申明理由的,“噗、噗”就是几下,使你的瓜果蔬菜,吃不能吃,实不能卖。见此,我非常气愤,便以《收费有“术”》为题,写了一篇言论稿,寄给人民日报“市场随笔”专栏,很快见了报。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报(以下简称“中青报”)2008年4月2日的《冰点》周刊第664期刊发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部高级研究员吴稼祥的文章“民粹-咳嗽大众就发烧”。文章将“民粹主义”形容为“病毒性精神流感”,对民粹主义进行批判,并就当前中国社会的民粹主义问题开出了“公平主导型改革”的药方。4月23日,中青报的《冰点》周刊第666期刊发一组文章,标题为“回应《民粹-咳嗽大众就发烧》”。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栏以其独有的风格和轻力,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这个专栏被评为第二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冰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社会效果呢?正如编辑李大同所说:“《冰点》不靠明星大款,不靠奇闻异闻,靠的是普通人的命运,靠的是人民大众身上表现出的坚韧、善良和正义感。”也正因为这种真正倾情关注社会底层平民疾苦、关注现实生活的独特新闻视角,才使得《冰点》专栏在林林总总的报刊中脱颖而出并后来居上。而这种独特的新闻视角又使《冰点》的栏目定位呈现出“真、新、融、精”四个显著特点。所谓“真”在《冰…  相似文献   

19.
报纸办周刊有过两个高潮,一个是80年代末兴起的周末版、星期刊热,一个是近两年兴起的各种各样的周刊热。无论是国家级的大报,还是地方性报纸;无论是党报,还是专业性报纸,只要是日报,就几乎没有不办周刊的。而且,周刊的名称从通俗的“社会周刊”、“生活周刊”、“法制周刊”、“文化周刊”等,逐渐发展到比较别致的“燕周刊”、“星周刊”、“下周刊”、“壹周刊”等。一家报社的周刊  相似文献   

20.
“冰点”报道这一词,我最初是从《中国青年报》上看的,该报的“冰点”专栏曾被读者评为“我最喜爱的栏目”榜首。何谓“冰点”报道,据我个人的理解,其意自然与“热点”报道相反,即是,不去翻炒那些所谓的“热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表达普通民众的心声,从被社会遗忘或被认为没有新闻的角落中寻找新闻。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有意地选择大众感兴趣的题材,采取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