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我看短刊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刊期是期刊的出版周期,是以李、月、半月、周等时间段制订的连续出版日期。对于期刊编办者来说,它是规定制约编辑出版人员完成相应工作的时间表。它反映的是期刊传播文化信息、介入社会生活的传播速度n因此.期刊内容、期刊性质以及编辑出版工作量等客观限制成为决定刊期的重要因素。对于读者来说,刊期表明期刊与读者的交往频率,同时也大致规定了阅读频率与时间长度。因此,刊期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心理、阅读时间等主观因素。为了加强传播内容的时效性,顺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最近两三年来,不少期刊纷纷缩短刊…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创刊于1981年的<读者>杂志,已成为中国期刊业的翘楚.而作为<读者>杂志社在扩张之路上创办的第一份子刊,<读者>乡土人文版自2000年创刊以来,沿袭了<读者>主刊的营销策略,但在面对各种市场挑战时依然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频 《传媒》2004,(12)
<读者传奇>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读者>成功的奥秘,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它以创新的期刊传记体裁、详实的<读者>现象解读等方面的尝试与价值而成为近年来名刊个案写作中的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4.
期刊网络传播总量巨大,增长迅速 2011年度龙源期刊网所发布的网上传播数据显示,期刊网络传播总量巨大,仅TOP100期刊付费阅读量就高达1806.53万次,由此看来,当前期刊网络阅读已经颇具规模,期刊读者经由网络渠道获取知识、信息渐成习惯. 期刊网络阅读的繁荣景象,反映了网络普及,网民增多的整体趋势,反映了网民的阅读需求和指向,也体现了“期刊矩阵”的“圈效应”(即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打破刊与刊、期与期界限,以规模化存在形成联动和辐射,提高接触率和阅读量).  相似文献   

5.
张泽远 《传媒》2005,(2):24-27
本世纪开年,期刊出版界曾经有一个流行的疑问:上个世纪中国产生的几个"期刊恐龙"在新世纪出版生态里还能是保持优势的种群吗?这几个"恐龙"指的是期发行量超过百万的<读者>、<知音>、<家庭>、<半月谈>、<故事会>.因为前三者在刊物定位上有类似的地方,因此,笔者最近通过对比这三本杂志的发展态势,对<读者>的发展做了调研采访.  相似文献   

6.
女性生活类期刊的危机以及内容定位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本文所界定的女性生活类期刊是指<家庭>、<知音>、<婚姻与家庭>之类以女性为阅读主体的生活类期刊.这类期刊已经进入了市场倦怠期,也许由于体制的保护尚未完全被打破,或者发行与广告等经营方式的改进,单从发行量与广告额的绝对数据上,还不容易看出这类期刊的衰退迹象,甚至有少数明星刊无论广告还是发行继续走高.但如果深入考察整个女性生活类期刊,我们便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期刊博览会是我国期刊业成果展示和交流合作的盛会.湖北是期刊大省,又是期刊强省,汇聚了一批品牌期刊.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办好全国刊博会.自2013年以来,刊博会为了配合国家文化建设、全民阅读和行业发展要求,积极扩大业界参与、读者参与和社会参与.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刊博会的参展单位不断增多,参观人数不断增加,交流合作的成果不断扩大.刊博会已经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品牌和全国期刊界的名片,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全民阅读、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期刊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期刊市场日渐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具体表现为“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凡是读者喜欢、市场销路广的畅销期刊,其刊期、页码都出现“扩容”的趋势,而且发行量越大,则刊期越短,页码越多;而那些读者面较窄、发行量维持在低水平线上的期刊,一般都是刊期较长,页码较少。 进入新千年以来,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操纵”下,期刊市场的“两极分化”现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些低发行量的理论学术类、纯学术类期刊继续以季刊、双月刊维持生存的同时,不少有市场潜力的期刊则  相似文献   

9.
淮茗 《编辑学刊》2002,(5):58-59
谢其章先生的<漫话老杂志>一书是属于那种拿起来往往要一口气读完才过瘾的书籍.原因很简单,其引人入胜的内容、图文并茂的编排、娓娓道来的文风,使人在得到许多知识之余,也得到不少阅读的乐趣.该书不仅谈作者收藏期刊的甘苦,谈有关期刊的掌故趣闻,而且还揭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现代文化史料,比如<北平沦陷时期杂志过眼录>、<上海沦陷时期杂志过眼录>、<南京沦陷时期的两本杂志>诸文,对抗战时期沦陷地区期刊发展情况的描述就很有价值,可以补现代期刊此项研究之不足.再如<<大众>话语>一文介绍的<大众>杂志所刊周越然、钱海一诸文,为研究现代藏书者提供了重要线索.全书此类内容还有不少,只要认真阅读过该书,相信都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0.
从2003年启动期刊改制以来,期刊大省吉林所属的238种期刊分别在不同层面获得了发展,在42种综合性消费类期刊中,每期发行量10万册以上的期刊有15种.一批新老刊物,如<演讲与口才>、<幽默与笑话>,<意林>、<杂文选刊>,<中国医院院长>等,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这样一批期刊或死而复生,或逆势飞扬,被期刊业内人士称为"吉刊现象".  相似文献   

11.
侯远军 《新闻前哨》2007,(11):95-96
任何期刊都有自己的出版和销售周期,推陈出新、循环运转是期刊基本运作模式。简单说,在当期没有销售掉的期刊被称为过刊。一、过刊的成因造成过刊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供大于求,对市场把握不准,期刊的发行数较读者的真实需求数余量较大;2.销售渠道不畅,渠道的选择较弱,期刊在渠道运行中的流动率较差;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杂志自创刊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目前,它已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始终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不仅在选稿和编辑中贯穿人文关怀的精神理念,而且在经营工作中也渗透着人性化的经营思路.正是坚持了这种办刊思想,才使得<读者>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主义”的胜利:《特别关注》突进百万狂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旭升 《传媒》2005,(8):28-31
当<读者>在西北开始书写自己的传奇时(3年前,一本记述和总结<读者>成功秘诀的<读者传奇>,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读者文摘的享受和沉思),一本名不见经传的刊物在荆楚大地默默创造着传奇.仿佛早已意在其中,3年后,逻辑的时针走到既定的位置,他自豪地宣布:百万大刊,我来了!这份期刊就是<特别关注>,他的崛起,同时也意味着后<读者>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4.
<情报资料工作>(前身为<资料工作通讯>,以下简称为<工作>)是我同社会科学情报专业领域学术第一刊.从1980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不平凡历程. 我对<情报资料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作为<情报资料工作>的一名读者,从刊物创刊起我就开始阅读刊登的论文,汲取学术营养;作为一名作者,我在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心得,力图共同推动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5.
编<共和国期刊六十年>之前,我知晓<文明>,零散地翻阅过.编那本书的过程中,我访谈了娄晓琪社长,更多地读了<文明>,尔后坚定地以其创刊年编入书中.因为<文明>是共和国期刊的一个代表性、象征性符号:入世元年,中国期刊向世界刊坛靠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文学类期刊的发行量日渐式微,生存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微型小说选刊》半月刊在刊内刊外同时下功夫,在努力刷新版面,更新栏目的同时,举办多种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活动,激发读者的参与热情,培育读者的阅读“情结”,期发行量逐年增长,从原来的不到10万份,增加到33万份,在全国同类期刊中领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该刊以变应变,及时调整了市场定  相似文献   

17.
李频 《编辑之友》2005,(1):48-49
<读者>是中国当代期刊界成功的典范,它所产生的期刊文化现实影响和期刊运作创新意义都是丰富而深远的.面对<读者>,我们要欢呼其市场业绩的辉煌,更要揣摩其幕后运作的理性与勤劳.掂量<读者>,我们深感其沉甸甸的思想分量与人文内涵,但也更需要深度解读这一优秀文化结晶的形成由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小学阅览室一般采用凭证借阅的方法.由于资金少,期刊订购数量不足,阅览证只能限量发放,往往满足不了师生的阅读需求.若使用"以刊代证"的方法,既扩大了期刊资源,又吸引了大量读者,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编辑寄语     
今年第一期首先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专栏.去年底,<新世纪图书馆>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在南京图书馆召开.图书馆界领导、专家和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共3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代表满怀深情地回顾了<新世纪图书馆>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并对期刊的未来发展献言献策,希望<新世纪图书馆>在大家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再上新台阶.本刊特此组织了几篇文章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是中国著名老牌刊物<东方杂志>(以下简称<东方>)百年华诞.<东方>是商务印书馆麾下的一个子刊,创刊于1904年,历经风雨,4次播迁,4次休刊,45年间共出版正刊44卷811期,号外4期,<东方副刊>一种.1948年停刊.它是旧中国出刊期数最多、刊期最长的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