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连动式"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李荣先生编译的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原名<国语入门>,出版于1948年)一书中,原文是"动词结构的连用式"[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之后,尽管它的范围有大小之争,"连动句/式"这个名称还是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80年代后,随着句型句式研究的深入,连动句/式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对连动句的性质、存废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重言词共计30个,出现40次.<论语>中重言词在语义关系上可分为"叠音合成词"与"叠音单纯词".<论语>中重言词在语法功能十分丰富,语法位置上十分灵活,其最大的特点是描写人物容状神情的重言词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3.
连动句中连动项的语义关系不局限于单纯的先后、方式、目的、因果、补充说明和条件等关系。还有一部分连动句中多种语义关系并存。对这种语言现象的考察分析可以深化对现代汉语连动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连动结构在形式上是几个动词连用,在语义上描写概念上的单一事件,因此具有一种明显的词汇化倾向,这种词汇化倾向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包括成语、俗语、词语的框架是连动结构凝固而来的。其中,动作-结果类、原因/方式-动作类、序列动作类、肯否联结类连动结构表现出规律性的词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连动式是现代汉语特有的句式。本文通过实例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汉语连动式的语义结构,并以此归纳出连动式的六种语义结构类型及其在维吾尔语的相应表达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共宾连动式的象征关系研究发现,共宾连动式V1+N+V2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接实现的。共宾连动式的语义概念化是通过依存成分"V1"及"V2"的图示性次结构界标和同一个自主成分"N"的不同语义侧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语法学界对语义指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核句法结构中语义指向的分析,而连动式这种多核句法结构中语义指向的研究尚不多见。文章以《三国志》连动句为语料,对句中动词及修饰成分的语义指向进行考察,以揭示连动式内部的深层语义关系;并由此论及语义指向分析在连动句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总体上看,连动结构在有界、无界范畴上表现出来有程度大小的差异,可称为连动结构的有界性。从结构特点上看,V1具有相对有界性;从内部成员看,表示序列动作的连动结构有界性最高,其次是动作——目的连动结构,再次是不典型连动结构,其中以“V1着V2”为代表的边缘连动结构有界性最低。  相似文献   

9.
许有胜 《巢湖学院学报》2013,(4):108-115,142
本文利用连动结构本体研究的相关成果,主要从形式特征和语义角色两个方面编制出一些规则,尝试着对连动结构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句子中的谓语一般由动词担当,但不同的是,汉语的谓语动词可以连用,和英语相比,连动谓语可以说是汉语谓语的一个特点。在表达方式上,除少数情况下,汉语的连动谓语可译为英语的并列谓语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选连动谓语中一个动词为英语的谓语动词,而另一个动词则需要译为非谓语动词形式。  相似文献   

11.
《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被列为“四大音乐剧”之首。该剧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的恐怖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它以精彩的音乐、惊险的剧情、恐怖的氛围,充满悬念的紧张感和完美的布景,成为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  相似文献   

12.
根据朱永生先生的理论.连贯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其中话题的连贯是内部条件的一个方面。本文从话题同一的角度分析《狂人日记》,得出的结论是:《狂人日记》虽然语言荒唐,思维跳跃性大,但全文紧紧围绕同一个话题——“吃人”,所以《狂人日记》是连贯语篇。  相似文献   

13.
14.
以书写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以塑造英雄形象为主要艺术手段的长篇历史小说《历史的天空》,虽然在对抗战历史的认识与书写方面有所探索,但是在塑造英雄人物梁大牙、描绘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情方面却表现出对过往文学经验过多的沿袭和重复言说.渗透在文本内部的思想观念、审美倾向也显得比较保守,没有更深层次的开拓.在对抗战记忆的文学书写上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这种遗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文学在战争记忆书写方面艺术创造力的相对乏力.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一直表现为对主流、精英文化的颠覆,这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节文化有相似的表现特征。文章分析"迷惘一代"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蝗灾之日》中的造梦工厂好莱坞的大众狂欢化世界,解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中美国梦的大众幻灭。  相似文献   

16.
《黑烟之歌》(The Song of the Smoke)是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所作的诗歌。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诗歌形式、内容及其"黑烟"意象的赏析,揭示出诗歌要表达的黑人自豪感及其对惨痛历史的铭记,对苦难现实的抗争和对"白人至上"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费穆的《小城之春》站在中国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一边,吸纳了现代电影的种种观念与技法,吸收了其他影片特别是戏曲片的长处,以其舒缓的节奏、富于变换的长镜头和空间表现,直接传达出大量叙事难以表达的思想信息,形成奇特、复杂、含蓄的表演特点。诗文艺传统在电影中的复苏与再现,使电影艺术达到中国古典美学中诗的境界。它具有中国电影的民族性特征,是费穆电影艺术水平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封建时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中学教材经常选用《论语》中的篇章,对学生学习古文与传统思想十分有益。教材中的注释,有些不够准确,现在作些辨证工作,供教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艾德加·爱伦·坡是美国的文学巨匠,在恐怖小说以及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艾德加·爱伦·坡试验了他自己对人的本质独树一帜的想法,揭露了人心底最为隐秘的冲动——恶的本能。,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在自我中的人格分裂,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人格分裂以及在与社会交往中的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