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春秋》和《史记》看新闻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和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甚多,有密切的关系.新闻与其他学科尤其与史学、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表现是在语言、典型、形象思维三个方面有着相通之处.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史宝库,为新闻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其中,<春秋>和<史记>两部典籍就堪称新闻写作的范本.因此,探讨<春秋>和<史记>的创作价值,对于我们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拉呱>的叙述者 电视新闻的叙事活动的叙述者是一个群体性概念.国内研究新闻叙事学的先行者曾庆香博士认为权威的新闻来源以及刻板印象的操纵者才真正是新闻的话语主体,①即叙述者.在本文对于齐鲁电视台电视民生节目<拉呱>的分析上,笔者倾向于只列举有迹可循的叙述者.  相似文献   

3.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4.
2006年,学界关于中国传媒发展研究在"前承"与"后续"上取得一些引人注意的成就:研究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减少单纯描述性的层面,更加注重理性思考;在重视单个传媒研究的同时,也强调对整体的观照.为了更加具体的把握2006年学界关于传媒发展研究的现状,我们从新闻传播类期刊中选取了12种期刊作为样本.样本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南京大学C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指定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以及一些对传媒发展有较多研究的重要期刊.它们是<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当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新闻战线>、<传媒观察>、<中国广告>、<广告大观>(综合版)等.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文学语态的融合是当前新闻叙事的重要发展趋向,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新闻与文学语态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新闻中文学语态的发展历程、新闻文学语态的特色、文学语态对当前新闻叙事产生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文学语态在新闻叙事中的使用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施灏 《新闻界》2020,(4):93-93
文学新闻是指以文学形式完成的纪实性新闻叙事,而不是字面上的有关于文学的新闻,所以精准的说法应该是"文学性新闻"。这其中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所写内容必须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而非个人或集体的主观虚构;二是从叙事方式到框架文字、句式表达都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传播学院的约翰·C.·哈索克教授专门为此撰写了《美国文学新闻史:一种现代叙事形式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  相似文献   

7.
毛文华 《视听》2022,(5):154-157
新闻叙事是对特定时间、地点所发生事件的记录,力求真实性,在语篇特点上与文学叙事有所不同.从认知语篇的角度看,《中国日报》的脱贫攻坚报道在新闻叙事上一般遵循以下几种调节机制:视角变换、突显差异以及隐喻映射.视角为语篇提供时空框架,制约着语篇的组织以及情感态度;突显对语言所传达信息进行取舍和安排;隐喻在语篇处理过程中支持着...  相似文献   

8.
谭伟红 《新闻传播》2010,(4):117-118
细节是叙事作品中刻画人物性格、描绘事件发生和发展、记录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元,是叙事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新闻细节与文学细节由于不同的文体要求,具有某些差异:文学细节追求艺术的真实,新闻细节强调生活的真实;文学细节描写手法自由多样,新闻细节仅限白描手法;文学细节可独立成篇,新闻细节需依赖于相应的事实概念才能成篇。  相似文献   

9.
国家声音与政治景观:《新闻联播》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联播>作为央视新闻的核心节目,积极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有效宣传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形成了特有的话语结构和象征功能,成为"联播体"的典范.但由于其"新闻"话语叙事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在社会转型加剧、媒介内容膨胀、受众需求变化等情况下,其强大的效果不断被弱化.因此需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传播观念,改变过于僵化的业务模式,回归新闻传播规律主导的途径,以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断断续续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的时候,报纸上零零星星的有关于赵家璧百年诞辰的纪念文章.大家普遍认为赵家璧先生的主要功绩在于他当年主编、策划,出版过<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一角丛书>、<晨光文学丛书>等,其中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良友文学丛书>出版了鲁迅、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等人的作品.据说,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郑振铎、阿英等人也都与赵家璧有过合作.  相似文献   

11.
新闻学院的不少前辈都说过:"没读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不像是搞新闻的人."无论从文学、历史,还是从新闻角度来看,<西行漫记>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我从图书馆借来了由董乐山先生翻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行漫记>.虽然书本破旧了些,里面也有不少前人留下的标注,不过文字清晰,译文易懂,很好看.  相似文献   

12.
新闻影像已成为人们获取日常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新闻影像叙事与传播的共时性再现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它具有怎样的特点?新闻影像的再现究竟离本真现实有多远?又会对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对新闻影像叙事与传播的共时性再现功能的解析,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和文字是电视叙事符号的三大系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叙事功能:影像着重于描写与再现、声音侧重于叙  相似文献   

13.
<正>说故事的历史由来已久,故事建构着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我们生活在被赋予文化色彩的伟大故事中,我们通过故事而存在。故事可以用戏剧、电影、小说、诗歌、散文或广告等各种不同形式来表现。而新闻内容与一般故事结构类似,大都在讲述具有时间序列的一系列事件。可以说新闻是一种叙事,新闻也需要故事性的叙事技  相似文献   

14.
陕西是文学大省.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通讯与报告文学的优秀之作大都由作家执牛耳.最近,读了杜耀峰的报告文学获奖作品<秦道>,使我感觉,在陕西,新闻与文学成就追寻之间的距离,早在拉近之中.而这种感觉和认识,并不是二者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比较.而是我在思考,新闻传播者的优秀代表的历史文化担承意识,是否也像文学创作者关注社会人生、张扬生命体验和生存意义一样强烈.  相似文献   

15.
细节叙述——《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种叙事风格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春秀 《新闻界》2009,(2):103-104,117
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以"周时态"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在注重打新闻"第二落点"时逐步建构起了一种笔者称为"细节叙述"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成就了其报道的深度,确保了新闻真实性,凸显了新闻形象性,同时规避了新闻风险,是<三联生活周刊>一种十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底层写作"现象及其文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层写作"是近几年中国文坛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从2002年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至今,在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由微至显的过程:2002年,"底层写作"零星出现,如刘庆邦的<神木>、林白的<万物花开>等.2004年,"底层叙事"作为一种异质性的叙述大量涌现,至曹征路的<那儿>在<当代>(2004年第5期)发表,底层文学作品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叙述行为可以使相同的叙述内容产生不同的叙述话语.同样的妇人杀夫的故事框架,电视专题片<忏悔录·情怨>和小说<杀夫>的叙事者依据不同的叙事"所指"和叙事手段,构筑了叙事结构类似的不同文本.通过对两篇文本的比较研究发现,电视叙事和小说叙事在叙事者、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等方面既存在差异又有着共性.  相似文献   

18.
据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资料显示.全国各高校已经在文、理、工学上普遍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笔者所在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从2006年在<西方新闻传播学著作选读>、<西方广告学概览与作品赏析>两门课程开始了较为正式的双语教学摸索实践,并希望在其他课程适度扩展.  相似文献   

19.
无论在新文学史或新闻传播史上,蒲伯英都是一个被忽视的人物.从新文学史的层面来看,有关蒲伯英的记述甚少.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中国人名索引"中的"蒲伯英"目下,记录有蒲氏的两个剧本和七篇与戏剧相关的言论,而在"止水"目下,只收录了在<语丝>上发表的两篇小品文,而其同期以"止水"为笔名在<晨报副镌>和<戏剧>等刊物上发表的许多文章和小说,都没有录入.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3,(24):28-32
<正>在自媒体崛起的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应对冲击、定位自身?很多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个共同答案:重塑专业。对"专业"的解读有很多角度,其中一个越来越引起关注领域的就是"数据新闻"。什么是"数据新闻"?《数据新闻手册》中如此解释"数据新闻"与其他形式新闻的差异:数据新闻为把传统的新闻敏感性和有说服力的叙事能力,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