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把“教师是不是知识分子”转化为“教师何以成为知识分子”这一命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师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新的语境中,知识分子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只有承担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相应责任,才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需要承担对社会、专业和学生等三个方面的责任。对于社会,教师需要参与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道德楷模;对于专业.教师需要提高专业水平、超越专业局限:推动专业合作;对于学生,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宽容学生差异、学会倾听、并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把“教师是不是知识分子”转化为“教师何以成为知识分子”这一命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师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新的语境中,知识分子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只有承担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相应责任,才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需要承担对社会、专业和学生等三个方面的责任。对于社会,教师需要参与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道德楷模;对于专业.教师需要提高专业水平、超越专业局限:推动专业合作;对于学生,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宽容学生差异、学会倾听、并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教学反思对于专业成长的意义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体认,但是广大教师空有反思意识而欠缺反思习惯和能力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这直接导致了反思行为的偏差和低效。因而,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反思型教师,就必须要反思“教学反思”:弄清“反思什么”和“怎样反思”这两个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魏清浪 《教书育人》2008,(11):46-47
今天,我们该怎样做教师?这个话题我们已经讨论多年,实效如何,我们心知肚明。我们不妨把这一讨论话题窄化成这样一种自我反思:“不学习,我该如何当教师?”我想,我们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不妨常常这样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5.
张磊 《今日教育》2010,(11):29-29
“感动重庆十佳教师”评选结果揭晓已经近两个月了.经过前段时间社会各界热闹的表彰、交流、宣传,获奖教师们重归于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此次评选本质上是一个师德建设项目,为的是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当我们为教师高尚的师德感动不已,我们也不禁反思:今天需要怎样的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国外盛行的师资教育方法之一。如L.M.维拉、J.W.布鲁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为Tesl课程的重要内容,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而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扪心自问”、“静坐常思自己过”等都很好地说明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T(指教师,下同):学过“常用逻辑用语”这一章知识,同学们认识了命题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强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太清楚的问题,现在拿出来我们共同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8.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此话道出了教学反思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写教学反思。然而.稍微留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时下的教学反思已然成了“鸡肋”.甚至成为教师的一种负累。细究原因.在于不少教师的教学反思未能做到以下几点.致使反思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9.
有两个现实促使我们思考“校长与伦理道德”这个问题:一是目前正处于教师与校长新老交替的高峰期,校长普遍年轻化。过去,40岁以前当校长的很少,而今,则是40岁以后才当校长的很少了。“我们凭什么去领导?”这是值得每个做校长的人,特别是年轻校长反思的一个问题。因为在一个“官本位”文化的“场”中,有一些人采取多种手段“求官”,而一旦担任了领导职务,便以为可以直接靠“职务”或“职务权力”大行其“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当中国选择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故鼎新时,“韦伯命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本文从“韦伯命题”这一问题切入,探寻新教和儒教伦理与其社会的关系,并反思我国社会转型期伦理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1.
黄河清 《广西教育》2006,(1B):21-2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从宏观上看,当前新课改面临着发展中的三个瓶颈问题:一是高考制度滞后,二是教育法制滞后,三是教师研究滞后。这无疑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问题。作为实践层面的一线学校和教师个体,从我们自身来反思,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课堂教学中理念与行动严重脱节。究其原因,我认为,我们缺少怎样解决“高位理念”和“低位实践”落差问题的研究与行动.即如何把隐性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 引子:近日,笔者听了H老师的“向量的概念及表示”一节课,当解释“若a和b都是单位向量,则a=b”这个命题为何是假命题时,H老师说:“根据单位向量的定义,我们可以用这么长(教师用两手比划了一个距离)的向量为单位向量,也可以用这么长(教师两手间的距离变化了一下)的向量为单位向量,所以单位向量的长度不一定相等,因而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相似文献   

13.
行动学习法:促进教学反思的有效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这个公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反思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育能力素质。对“反思”进行实质解读,是诠释这一命题的前提。厘清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意义,是明确本命题成立的基础;建设性的提出培养和提升反思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是确立并研究本命题的要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但繁忙的日常工作和各自的狭隘经验,使教学往往成为开始时模仿他人、后来重复自己的一种机械运动,极大地影响着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理论视野。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点点滴滴的教学反思就是思考及再创造的源泉。它将引领我们走出机械运动、走向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于海艳 《教师博览》2022,(23):48-49
<正>随着各种教育思潮的涌动,各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面对“中国的学生变了,但是老师家长还没有跟上”的窘境,教师如何破解?面对许多学生问题已经由行为问题变成了心理问题,教师如何解决?这一切都提醒着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进行“人”的教育;遵循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思、反思、再反思。在学习与反思中做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学习者和反思者,是现代社会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与新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课堂小结是对每节课知识点的高度概括.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佳时刻。对教师而言,这是对“教”的一种回顾:对学生而言.这是对“学”的一种深化。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善用课堂小结.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中学数学的书刊中,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个命题:命题1若三棱锥P-ABC的侧棱PA⊥平面ABC,则∠BAC〉∠BPC.尽管已经有许多文章论证了这个命题不成立,是一个假命题.但是,始终仍有不少学生和教师误将命题1作为真命题,加以“证明”,并用于解题.  相似文献   

19.
一个优秀的教师究竟是怎样诞生的?通往“金字塔塔尖”的道路又在哪里?“反思”是这几年不断被凸显的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它被解释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中国有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内省。但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反思教学做起来也并非易事,但反思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教学智慧提升的作用不可估量。在一次听课中,我们发现了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反思、实践过程。不论他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和尝试是不是正确,我们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的对教育核心问题的逼近,我们可以称之为“反思的精神”;其次就是对教学事件进行反思的敏锐眼光——基于“教师个人素质”的独特思考角度,这是组成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部分。我们说,只有建立在反思精神之上的反思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才是真正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而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是增强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教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登抵金字塔的秘密,就蕴藏在一次次的“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之中。一起来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符玉峰 《考试周刊》2011,(85):72-73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近十个年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理性追求和实践探索,并对这一过程的不断回顾与反思下.我们的课改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时,发现我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忽略一个关乎成败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