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芬 《大观周刊》2012,(14):22-23
张辛欣是新时期之初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她对女性意识进行了激烈表达,但受多方面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表达的惶惑,超越的滞重,追求的破灭三方面反思张辛欣的女性小说。探讨揭示其女性意识中的深层矛盾,分析阐释传统重负和工作异化对女性的双重压制,日月确指出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精神追求的强大保障。并渴望通过反思来促进当下女性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琦 《大观周刊》2012,(45):35-35
张洁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也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开创者。她的一系列女性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批事业独立、追求真爱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关注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在事业、家庭中的境遇,向男权主义社会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凸显了崛起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李少红因其影视作品中突显的女性意识和艺术特征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女性独立自强、男女平等的观念始终贯穿着李少红的作品,她用自身影视作品中独特的女性视角表达出对于女性生命的特殊感悟.李少红满怀诗情的女性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女性价值的表达,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女性意识的反思.这也正是李少红作品的特有的审美价值及其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新纪录片运动"以来,女性纪录片开始出现并发展,一些优秀的作品如《盒子》、《姐妹》、《回到凤凰桥》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近几年,一些新的女性纪录片作品出现,较以往的作品而言呈现出新的特点,其所表达的女性意识也更具时代特色。女性情感、个性与追求在纪录片中的在场与言说,不仅让女性发出了更多声音,更能呼唤两性关系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5.
苏柳 《新闻前哨》2020,(2):81-82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互动形式,实现了互动过程中身体的缺席向在场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女性身体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众多的社会议题通过围绕女性身体的讨论表现出来,如话语权力问题、消费主义、青年亚文化等。传统的性别文化和观念仍发挥着作用,但女性意识也出现了觉醒,女性开始掌握自己的身体,表达自我,追求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各类女性期刊蓬勃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既彰显个性特点又引导舆论,宣扬主流价值观,从而建构起积极的女性形象是制胜的关键。《中国妇女》关注女性的命运,成功塑造了积极向上、有主体意识、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积极形象的塑造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瑞华 《大观周刊》2011,(49):143-143
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和优秀作品,她们立足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化结构和话语背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人生,书写女性生活以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对社会各方面生活的感受。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80年代末后的女性文学较其之前的女性作品有了很大突破,表现为对个人话语和审美空间的顽强坚守与拓进,作品中的女性个体意识有所增强,创作领域有所扩大,特别是大量运用与传统写作不同的表现手法及创作倾向,如身体写作、私人化写作等。女性文学已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共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尹文灵 《新闻爱好者》2011,(16):122-123
王安忆是一位有很强的女性主体意识的作家,在《长恨歌》中,其女性主体意识主要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状态下女主人公王琦瑶的行为心理描绘来实现的。王琦瑶虽然有缺陷,但有明确的"人"的意识和"女人"的意识。少女时代的她对未来满怀梦想,努力改变自己低下的生活处境,追求美好生活;经历了巨大的人生磨难后仍然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生活,追求幸福的爱情,母性意识得到一次次的突显和张扬。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是一位有很强的女性主体意识的作家,在《长恨歌》中,其女性主体意识主要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状态下女主人公王琦瑶的行为心理描绘来实现的。王琦瑶虽然有缺陷,但有明确的"人"的意识和"女人"的意识。少女时代的她对未来满怀梦想,努力改变自己低下的生活处境,追求美好生活;经历了巨大的人生磨难后仍然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生活,追求幸福的爱情,母性意识得到一次次的突显和张扬。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平权主义与女性意识在中国兴起,影响着艺术领域的创作,90年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将镜头聚焦于双边缘化的底层女性,这些纪录片通过呈现底层女性的伤痛与抗争彰显女性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本文以范俭的《摇摇晃晃的人间》和范立欣的《归途列车》为例,分析其展现的女性群像、抗争过程、表达与创作特色,以及女性题材纪录片对女性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琦 《新闻通讯》2008,(7):36-37
传媒记载了历史,也继续书写和影响着历史。在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和追求平等权利的进程中,女性传媒主要是女性报刊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自近代以来,中国女性就积极跻身于报刊活动,利用报纸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媒介的社会传播行为对于女性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对女性媒介这一传播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并从实践上予以纠偏也是极具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苏文娟 《大观周刊》2011,(27):27-27,30
在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男权文化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却有着极强的女性意识,她的词以鲜明的女性笔触抒写女性坦率纯真的心灵,卓然自成一家。本文认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欣赏自我形象,追求人格精神;②青春的觉醒,大胆热烈地追求爱情;③突破传统观念,极力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13.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是前苏联杰出的悲喜剧导演,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女权运动的大背景下,梁赞诺夫通过自己的视角,用喜剧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认可、男女平等的观念以及对爱情的追求.本文通过分析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剖析梁赞诺夫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媒体作为传播言论的载体,其技术上所具有的传播特点必然影响着个体的权利实现。网络传播因为其进入门槛低、交流可匿名等特点,给女性的话语权表达提供了平台。女性话语权的网络表达所带来的影响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交流给女性幸福感的提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博客给男女平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觉知并反思话语权的网络表达对自身的影响,有利于女性更好地认识和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15.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英国作家E.M.福斯特在1908年发袁的长篇小说,在众多男性作家满纸男性意识和男性偏见的时代潮流中.福斯特直面女性主体意识问题,深刻省察二元对立下的英国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塑造出露西这一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本文结合黑格尔关于人类自我意识发展三个阶段的理论,对露西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三个阶段进行详细论述,勾勒出露西被压制的女性自我意识从萌发到觉醒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女性主义意识逐步觉醒的年代,我国“她综艺”的热度随之水涨船高,女性追求性别平等、寻求自我表达的欲望愈加强烈,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正在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听姐说》作为我国首档以女性主义为批判视角的网络脱口秀,为“她综艺”的女性主义话语表达带来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听姐说》节目女性话语传播内容,探究女性在家庭和职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听姐说》的女性话语传播方式,建构新时代女性多元化形象。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她综艺”的女性话语传播困境,包括平民女性的缺席、女性成长的忽视、母职惩罚的掩盖等,并提出解决脱口秀女性话语传播困境的解决方法,即重构平民意见领袖、拓宽节目话题范围、引导观众展开母职讨论等。  相似文献   

17.
谢瑞莲 《大观周刊》2011,(31):20-22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边缘人物尤其是女性的命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边缘人物的现状。替罪羊的起源及其悲剧性等讨论逐层推进.一方面指出边缘人物尤其是女性被边缘化是社会文化习俗与女性在社会中所参与的社会分工和获取的劳动价值导致的。另一方面探索了改变这种被系统秩序边缘化的女性的出路:除了要有物质条件。智力自由,承认自己生理性上的弱小还要对所受的文化习俗进行反思,取精去粕,善于把文学这一意识形态融合到主流文化中,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精神领域,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即:男性,女性,首先他们是一个人,在生理性别上不同,但是社会性别上应该是一样的,不应该是后天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网络暴力就是当下的一大"奇观"。女性作为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尽管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她们往往在自由、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网络空间更易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女性遭受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这不仅给更多的女性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并且也恶化了网络空间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固发展。追究其原因,主要是公民意识低下、网络技术难以把控及社会性别意识主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摘要】21世纪,随着媒介渗透作用的不断强化,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商业广告的影响下,女性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介消费的主力军,她们不断追求物质享乐和精神消费,不断追求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以满足自我。与此同时,随着媒体上受男权意识审视、挤压和支配的边缘化女性形象的不断强化,处在“看”与“被看”双重身份下,她们仍然难以逃脱媒体强大的影响,而陷入了消费与被消费的漩涡。本文以“观展/表演典范”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当下媒体影像神话下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进行剖析,对研究传媒与消费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文鸯 《新闻界》2014,(2):29-32
建构女性话语权,是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之一,女性媒介话语权就是女性利用传播资源表达自我主体意识的权力。新媒体时代,女性媒介话语权不仅缺失,而且还存在异化现象。女性媒介话语权建构的路径主要有:增强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唤起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觉醒;提高媒介素养,完善媒介监测机制;培养女性意见领袖作用,提升女性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