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开新军 《大观周刊》2012,(49):245-245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而且布置作业对培养学生慎思明辩。  相似文献   

2.
王向阳 《大观周刊》2012,(51):249-249
在信息技术中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教学方法,很多老师都在积极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策略.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学会知识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敏 《大观周刊》2011,(23):164-164
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表明,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课题。也是我们高中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文简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原因,并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两种途径探究了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4.
蒋萍 《大观周刊》2011,(19):196-196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教师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学生则要“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如何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设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都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王有静 《大观周刊》2013,(11):306-306
在英语的教学中。我们要首先设计好学案.只是很关键的一环.对于课堂效果非常重要。一.学案设计在学案导学中的重要作用“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状况,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出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6.
高英 《大观周刊》2012,(45):369-369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历史知识、提高升学率,而是把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学目的放到了首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应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结合,构建适合学生发展、探究的教学模式,凸现学生的自主性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初中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地位.就要落实“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7.
王拱文 《大观周刊》2012,(48):277-277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现代生理学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势态.是一种不假思索就能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学生一生受益的内在素养,是真正的“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更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初中数学价值的体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探索.谈谈我的做法与感悟。  相似文献   

8.
陈渠 《大观周刊》2012,(38):216-216
数学新课标倡导“自主,探讨,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们对它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本质区别理解不够.仅局限于对“合作”字面上的肤浅理解。教学案教学是以课本为载体,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于一身,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这种“学导练”的模式秉承课程标准理念。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代心蓉 《大观周刊》2013,(12):205-20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其中我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导学案”的教学方式。这种让学生自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且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婧 《大观周刊》2011,(24):104-104
数学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持续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探究释疑——深化提高——检测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目标,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实践、讨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陈建敏 《大观周刊》2012,(13):222-222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一轰轰烈烈的枯燥起来,新课改倡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教师在“任务”与“应试”双重压力之下,既要安排课堂活动,又要讲解语法知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因此,优化英语教学过程,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张莘莘 《大观周刊》2011,(35):188-189
把素质教育融会于英语教学主要以主体教育为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英语教学中要变“讲”教学为“导”教学,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纳入教学过程并作为教学的重心。  相似文献   

13.
范文军 《大观周刊》2011,(28):104-104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任务的团队学习”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网络为辅;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为基本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基于对《中华茶艺(下)》课程学生的基本学情、基本学习需求的分析,创新地引入该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该课程中“创意茶席设计”这一教学任务的实施为范例,呈现“基于任务的团队学习”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史文梅 《大观周刊》2012,(30):324-324
原来的英语教学早已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现在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要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安喜莲 《大观周刊》2012,(49):258-258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这就引发了我们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思考。基础教育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奠基工程,如何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学生以往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探索,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陈丽宪 《大观周刊》2012,(51):360-360
在高中教学方面.我们“遭遇”了新课程改革.这对于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员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新课改倡导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注重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因此.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我们边远地区高中的英语教师。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白玉峰 《大观周刊》2011,(18):179-179
中学生在体育课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本文就体育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锻炼.学会自主学习进行了研究,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张淑红 《大观周刊》2012,(34):345-345
自国家颁布《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来,《英语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就明确的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此可见,《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将成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谓“任务”,就是“做事情”,但不同于我们常说的练习。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途径. 它侧重培养学生在任务执行中运用策略和方法完成任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  相似文献   

20.
马苏蕊 《大观周刊》2012,(51):298-299
何为“语感”?“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语感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