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明美 《大观周刊》2012,(27):247-247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就不会再把数学课看成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而是将数学看成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王清亮 《大观周刊》2011,(48):143-14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应让数学课堂圈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3.
曾丽华 《大观周刊》2011,(42):138-138
本文根据职高生的学情,本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如何让职高生成为数学课中的主角,提出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重要性、联系实际生活教学、表演教学、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分层次教学等一些看法,使学生能认识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愿学,主动学,成为数学课中的主角。  相似文献   

4.
张世凯 《大观周刊》2012,(7):195-195
为适应新时期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喜欢你的数学课,运用教学案例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作用,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相似文献   

5.
董艳云 《大观周刊》2012,(52):211-212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  相似文献   

6.
沈长华 《大观周刊》2011,(30):225-225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澡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7.
李前荣 《大观周刊》2013,(12):359-359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提出了搜集生活素材,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数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贾燕 《大观周刊》2011,(22):53-53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一直以来,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及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使得数学生活应用性不强。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从而素质教育难以深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我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大胆尝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相似文献   

9.
黄正强 《大观周刊》2012,(12):318-318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只有激活学生思维,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思维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让学生聪明起来。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激活思维呢?下面谈谈激活学生思维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盂献来 《大观周刊》2012,(51):455-455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南、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人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11.
李龙芹 《大观周刊》2012,(15):206-206
中国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人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12.
黄小平 《大观周刊》2012,(4):189-189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巧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数学问题在生活情境中展现,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之中,从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3.
李民英 《大观周刊》2013,(11):269-269
在初中数学课上.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学数学.甚至有一些学生不愿上数学课。对数学学科产生厌恶。直接影响数学教学。可能有人认为数学比较单调枯燥.除了数字就是字母.数学课上整天在无尽的计算当中。看不到尽头.大多数孩子头晕眼花,怕学数学.以至于数学成绩不好.其实不然。主要原因是数学课上缺乏教学趣味性,以前的数学课。脱离生活教学死板,现在我们应当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活力,理论联系实际.融人到生活当中.教学活动兴趣引发因素与措施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张勤 《大观周刊》2011,(10):32-32
“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用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充分利用生活现实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相似文献   

15.
孙惠蓉 《大观周刊》2011,(44):253-254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追求。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找准起点,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让数学课堂智慧如云、灵动如风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学生才能感悟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课堂的每一分钟!  相似文献   

16.
张馈霞 《大观周刊》2013,(2):106-106
对课堂的整体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如何备好每一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成果.确实需要我们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17.
张艳娇 《大观周刊》2012,(44):207-207
数学语言教学是一种以数学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专业性语亩,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尤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就必须研究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8.
贾艳红 《大观周刊》2012,(15):202-202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相似文献   

19.
邓道金 《大观周刊》2013,(2):124-124
对新课程中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探索.即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控制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努力分层推进,科学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20.
黄玉 《大观周刊》2013,(11):287-287
在数学领域,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中国人领先,可到了成年以后,我们的研究成果怎么就不如别人呢?我们传统的课堂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一一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都成了知识的仓库。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却是对问题的探索、运用与创新的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