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文革结束后,“阶段斗争,一抓就灵”的口号还喊了几年,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两个口号统治中国人十几年,把国民个个训练成了“斗鸡眼”,结果,斗得国民经济几近崩溃,斗得老百姓一穷二白,斗得中外人士老死不相往来。 改革开放了,这两个口号不能再喊了。再喊,人家老外吓得不敢来呀!但中国人习惯于用口号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不喊口号,何以振奋民族精神?于是,遇有重大任务时,一个时髦的口号“打一场战役!”便应运而生了。就像当年解放全中国的大决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的确,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问题,特别是置身于一个快速变革的时期,问题出现的速度比我们解答得还要快。有人说,我们已经步入了"问题时代",此言大致不诬。当今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加速转型,但发展中的问题也相伴相随。汽车多了,雾霾天也来了;吃得好了,食品安全又让人绷紧了神经。  相似文献   

3.
上海人说起服饰来一向比较自豪,也有优越感.太久远了不敢说,但至少在前一百年内,上海服饰领全国风气之先,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以前有句口号叫“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若再加上一句“穿着要学大上海”其实也不为过.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上海有一本专以介绍海内外时尚新潮服装为特色的杂志叫《上海服饰》,在全国范围内卖得相当火,发行量少说也有300多万份!我想这就与上海人在服饰上的先进理念、宽阔的视野以及榜样的模范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我与505征文     
我有位邻居陈大夫,5年前的重阳节生了一个儿子。他为孩子取名也很有趣,不叫“重阳”。却叫“九九”。于是,满院的人们,见了这孩子都叫“九九”,外人不知就里,感到奇怪,怎么大人向小孩子叫“舅舅”呢? 小九九很聪明,很可爱。有一次他仰着小脑袋问我:“叔叔,风是从哪来的?”我反问:“你说呢?”他想了一想说:“风是从树上摇出来的吧?”虽然他只有5岁,却很会动脑筋。但是小九九也令人可怜。他一出生,食欲就不好,吃东西很少,体弱多病,很消瘦。5岁多了,体重只有12公斤。身为大夫的爸爸却治不好他的病。为了给小九九治病,夫妻俩想了很多办法,带他去看过名医,但收效甚微。又找人给九九挑疳积,把孩子痛得声嘶力竭地叫喊,他的父母心痛得撕肝裂肺,院里的人听了也都很为这孩子的健康担心。  相似文献   

5.
图书精品纵横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出版界“精品意识”、“精品工程”、“书出精品,社创名牌”、“多出精品”成了颇为时髦而且喊得相当响的口号·出版界关于如何“实施精品战略”的学术讨论也逐渐热起来。要想“实施精品战略”,首要问题应该明确什么是精品。关于什么是精品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很不一致。有人认为,精品就是受读者喜爱的精神产品;有人认为,精品是一个质量概念,糖品主要看图书的内容质量。有人认为大部头、豪华精装、获奖书、名家作品都是精品。究竟什么叫精品?精品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精品都具有哪些特征?怎样才能走出图书精品的误区?本文想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6.
福气问题     
“痔疮患者,好——福气!”不用说明,电视观众大概都知道这是荣昌制药的一句广告词.虽然画面上的那位先生蹩足了气,说得很投入,但我却由起初的惊讶渐渐滋生出反感  相似文献   

7.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16,(10):14-16
今年一季度,部分蔬菜价格贵得离谱.白芸豆15元/公斤,大葱最贵到了30元/公斤.我很惶恐,在一片唱衰菜市场的声音中,感觉我家的蔬菜供应体系马上就要崩溃了.于是问负责买菜的老爹:“现在买菜的花销恐怕要翻番了吧?”老爹说,还是那么多.我表示不信.老爹说,你要学会供给侧改革啊,大葱、白芸豆贵可以吃别的,营养一点不差,比如水果,现在苹果最便宜的才8毛钱一斤!集中上市、供大于求、冷库建设过多导致苹果价格大滑坡,极寒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你去主动适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蔬菜,这叫结构性调整;用价格适中的蔬菜、水果,做出家人爱吃的食品来,这叫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8.
海子 《新闻天地》2006,(2):35-37
2005年12月18日,合肥市110民警接到报警,有人在和她玩一种致命游戏,她可能有生命危险。原来,报警人季小蔓经网上中介,用手机领养了一个昵称叫“乌龟”的男士作自己的“宠物丈夫”,在一个月的“收养”期间.她不断地发短信命令“丈夫”跪搓衣板、学猫叫、大声地哭,甚至在晚上一点多钟命令他起床替自己捶背、倒茶……“乌龟”马不停蹄地执行着“妻子”的一道又一道命令,表现得要多温顺有多温顺。季小蔓的心里渐渐长出一股遏止不住的欲望:见一见这个“听话”的“丈夫”。没想到,这次极具浪漫色彩的会面,竟为季小蔓的人生掀开了恐怖、血腥而又荒诞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喜欢红色的女作家不多,30年代有一个,叫作萧红。虽然她左翼得厉害,但却是一个时髦的女人。若不是红颜薄命,她应该会写出惊世的作品。她喜欢穿红上衣,然而搭配得不好看,她跑到鲁迅家里,让鲁迅看,鲁迅说:“不大漂亮。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部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  相似文献   

10.
明俊 《今传媒》2005,(5):37-37
如果没有了广告,可能这个社会就很不正常。古代有“王婆卖瓜”,今天有“广告创意”,不用当王婆说得口干舌燥了。但每天就要接触那么多“创意”,实在有些疲劳,厌倦的情绪不断地出现。这厌倦更多地集中在一个“裸”字上。  相似文献   

11.
探讨党报的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党报发展必须科学定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谁。“我是谁?”有的叫报社,有的叫报业集团,有的叫传媒集团,不管叫什么.我们是搞媒体的,是党报传媒集团.主要还是搞报纸。所以我们是这么提的,就是集中精力抓报业,风吹雨打不动摇。为什么这样坚持、这样定位呢?  相似文献   

12.
简单化地紧跟形势,是新闻宣传多年来的一种顽症。时至今天,这种顽症还在继续蔓延和发展。譬如说,党的十四大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些记者便积极“紧跟”,行动简直快得很,居然能连篇累牍地搞出一些有关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和成果。一时间“市场”成了时髦名词,充斥报台,使你不得不佩服记者的“神笔”。  相似文献   

13.
媒体在转型,记者要转型。“你说或者不说,它就在那里。”但你转还是不转,结果就迥然相异。不转,它会离你而去;转了,才会与你并辔前行。于是,怎么转就着实让人“坐卧不宁”。  相似文献   

14.
“专业创新”好像是一个时髦词汇,因为现在“××创新”这类说法多得很。但它却是交通广播实实在在的行动,是他们得以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以出租车司机为主体的路况信息员队伍的建立,是山西交通台的首创。从建队起至今,对路况信息的播报可以说是一路求索,一路求新,特色鲜明,成效卓著。2001年初首开“有奖报路况大型活动”,每两个月一期评奖,一直坚持不懈,至今已进行了18期。  相似文献   

15.
半句话     
过去有种说唱表演形式叫“三句半”,很时髦了一阵,现在不多见了。“三句半”由4个人说,一人一句,最后一个人说半句。如:科长局长一大堆。群众到底听谁对?最后还是不统一。开会! 也许是因为最后半句太直白的缘故,不太招现代人,尤其是现代某些干部们的待见,现在不少当官的喜欢说半句话,说一半留一半,或是说一少半留一大半,官职越大,保留的越多。 半句话,说得最绝的是秦桧,他给岳飞定死罪的理由是:莫须有!也许有,也许没有。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像许多特权一样,  相似文献   

16.
各级领导要成为“问题型”干部。现在尽管我们都在讲“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但总是成绩讲得多,愿讲成绩的多,问题往往实起虚落,轻描淡写,点到为止。于是,问题确实讲到了,问题仍然存在;于是,老问题派生出来的新问题又出现了;于是,还在讲问题,问题还在。 肯定和宣传成绩,是一种有效的正面教育方法。但这样不是说,总要把思维和步子老盯在成绩上,甚至搞点添枝加叶锦上添花。这种过份地渲染和夸大,只能让大家把成绩看成“席梦思”,最后发展到一叶障目,看不到问题。如有的单位安全生产天数比较长,领导又信奉“安全定乾坤”的论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我们的传播媒介,要注意说文明话,说守法的话。说文明话。比如,前一个时期发展沿海经济战略呼声甚高,某地提出了一手抓本地固有经济,一手抓外向型经济,于是一时间。“两个拳头往外打”等字样常常见诸电台、报章。在我们的生活中,为落实上级的某些精神,开展某项工作,不是也常有“发起进攻”、“坚持打好这一仗”等口号  相似文献   

18.
时下,在报刊上读到一些时髦青年用时髦词语写的时髦文章,总感到别扭、难受,如同吃米饭咬着了砂粒、老鼠屎。有些句子,读后不知所云。有的不读还清楚,越读越糊涂。有一首歌的一句歌词是:“投入地笑一次。”于是接踵而来便套用为“投入地歌唱”、“投入地恋爱”、“投入地写文章”,等等。什么样是“投入地笑”,不投入地笑又是啥样?叫写这样句子的人也无法用表情来展现其区别。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我们的传播媒介,要注意说文明话,说守法的话。说文明话。比如,前一个时期发展沿海经济战略呼声甚高,某地提出了一手抓本地固有经济,一手抓外向型经济,于是一时间,“两个拳头往外打”等字样常常见诸电台、报章。在我们的生活中,为落实上级的某些精神,开展某项工作,不是也常有“发起进攻”、“坚持打好这一仗”等口号  相似文献   

20.
捍卫儿童     
《青年记者》2008,(13):8
“童年是灰色的,管教之树常青。”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回首童年时光并不觉得“很美”?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儿童过得不像“儿童”?当年鲁迅先生大呼“救救孩子”。今天我们仍不得不疾呼:捍卫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