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作为文学定义的种差,既是从内容也是从形式上区分文学与非文学:文学内容具有非功利、非理性特征,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多义性,文学文本具有空白性、解释的主观性等等。文学定义的属概念反映文学的共性。"文本"作为属概念,可以兼容文学的多层面、多角度属性,兼容多学科观念和方法,普遍适用于中西语境。将文学定义为一种审美文本,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等价的,但是可以避免用语潜含的历史分歧,可以彻底解决近年中国学界有关文学界定和文学研究边界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正>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前言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我理解,卡尔维诺在用这句话表达一部经典作品诞生后极强的可塑性,如果把这句话放在阅读教学中,即意味着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审美有无限的可能性。就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而言,学生要实现经典文学文本的可能性审美,必须依靠语文教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范式对审美主义范式的改变,遮蔽了文学原有的审美性.目前有不同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可供修改的方法,这些努力均意在摆脱视野上的狭窄.文学现场的文本研究,即把文本研究放置在特定语境中:文本发生的场所,以及文本出现时的状况.这是一种从原初点出发的文本研究,需要根据文本的特殊性确定其在文学现场的关系点,由此展开关系网络的梳理,以及考察网络中文本的互文性效应.研究对象的改变及复杂性,必然导致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综合.  相似文献   

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5.
文学文体学是以语言学理论为方法,从文本的文体风格和作者的语言技巧为出发点,用以阐释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根据文学文体学理论,英美文学课程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四大模块,从语域、句法、音韵、修辞和意象等要素入手进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和阅读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等效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实践与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庆辉 《教育探索》2007,(10):51-52
一、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等效问题 根据等效翻译理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效果对等.据此,以审美属性为基本属性的文学文本的翻译就必须紧紧围绕文本审美效果的传达来进行.一般的文本强调信息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性,而文学文本的基本目的却是审美.审美属性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文本的叙事和描述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文本阅读的综合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具有民族性、兼容性等特点的华文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教育部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五篇华文文学作品,其主题均可概括为"思乡爱国"。因此,中学教师如何将这看似单一主题的华文文学课文教出其应有的审美价值便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从文本整合、对比异同、文本互参以及多元解读这四个方面开展华文文学"思想爱国"的主题教学,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够使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真正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相似文献   

8.
常有读者来信,说他疯狂地喜欢上了文学,没有文学活不下去,只是学习限制了他的时间,他没办法静下心采写作。我问:为了你喜欢到没有它就活不下去的文学,你为它做出了哪些实际的考虑,如果可以“曲线救国”,你是否愿意等待时机?  相似文献   

9.
简论当前大学生文学阅读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根生 《教育与职业》2007,(33):184-185
大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构成对传统文学教学的严峻挑战。其主要表现是阅读文本审美价值品位较低,导致学生审美趣味平庸,生活态度趋俗;文学阅读方式的直观、平面化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弱化,我们应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0.
庆俊生 《现代语文》2014,(12):58-60
中国古代的诗论家往往借助《周易》在哲学思想探讨上的“言、象、意”的表达来解说诗歌文本的阅读层次,并进而类推到小说文本的阅读。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角度区分出艺术作品的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即“外在形状”;二是“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即“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1]波兰现象学派哲学家英加登又提出了文本的四层次构成论:语音、意群、图式化外观和“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2]中国艺术学院的李荣启教授在其《文学语言学》一书中从文学语言的结构与特征的角度,认为可将文学文本“由表及里”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符号层、文学形象层和审美意蕴层。[3]笔者根据小说类文学文本的特点和汉语思维方式的特性,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际,认为小说类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从文学形象、语言符号、审美/人性层次和生命体验等四个层次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方人士倡导文学教育,说到文学教育,大家想到的常常是读唐诗宋词、莎士比亚,这是不错的。但是,人们最先接触的文学,却不是这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接触最多的文学文本也不一定是这些。那是什么呢?也许应该说,是流行歌曲,是流行歌曲的歌词。那么,流行歌曲的歌词有没有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这是一个问题。流行歌曲的受众很多,它的歌词被千千万万人所熟悉。可是,歌词和歌词作家的文学成就,似乎没有得到足够深入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估价。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一些学者认为,要使文艺学研究获得新的突破,就必须跨越边界,实现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并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大众审美文化可以成为文化美学、生活美学的研究范畴,但只有文学才是文艺学真正讨论的对象。文学理论研究要始终坚守文学本身的审美性和自由超越性,努力在自身理论探索上寻求突破,以摆脱当前遇到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阈考察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认为,以审美为基础的文学的社会功能,其中有一部分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文学意义属性的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在对话交流语境下,一个具体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前理解、前审美、审美能力、阅读立场和解读方法不尽相同,对同一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就绝不会相同,可见读者主体性是文学意义不确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云南教育》2013,(20):36-38
“知道很多,体会很浅”,这是今天我们文学教育的一个通病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最近几年我接触了不少北大文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基本上对很多作品都不了解,只会综合各种评论后再自己评论。这么多硕士或博士。无论对于文学研究的某个现象,或社会某个现象,竞没有自己独立的真知灼见。你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吗?  相似文献   

16.
邢荣 《中国考试》2023,(11):37-44+54
纵观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可以发现其中的重要变化,即在所谓反套路背后,命题指向对文学作品基本阅读方法的关注,如不同类型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经典作家有各自不同的阅读基本法。近一两年来,在怎么读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如何赏的新动向,命题指向对文学作品主动鉴赏的引导。对这些情况加以细致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广大师生备考,还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把握新课标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设置,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相关要求,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启示。同时,研究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也可以发现,考试与课标、教材之间的密切联动,使三者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丰富的动态资源,高中教学应注意对这些资源整合利用,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及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7.
康新慧 《文教资料》2014,(5):35-36,40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审美接受已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经典阅读匮乏导致学生呈现思维钝化下降、表达能力退化、审美能力缺失等症候。作者认为,通过开设文学阅读课、举办文学讲座、整合电子视图文本、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文学阅读的困境,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8.
虽然存中学语文学习中文学阅读逐渐被重视起来,但中学文学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阅读文本审美价值品位较低,导致学生审美趣味平庸,生活态度趋俗;同时,文学阅读方式的直观、平面化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降低等等。在这种状况下,扭转阅读局面,强调深读文学经典甚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对文学文本的欣赏和阐释,还是把这文学欣赏和阐释付诸于教育,大学文学教育都首先是以文学文本的阅读为前提的。然而,我们在进行着怎样的阅读呢?知情人都会了解,包括大学中文系在内的不少大学生,一般不阅读文学经典文本,或即使阅读了也苦于不会欣赏,或欣赏了又困于不会阐释。因此,当下大学生文学感悟能力和审美水准的普遍下降已成为大学文学教育有目共睹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情感的存在方式问题 ,始终是审美阅读理论难以把握的难点。从现象学角度对这两方面作出存在论的描述 ,以期为审美过程的体验和诗性把握提供理论上的说明。审美阅读绝不仅是理解、提取作品意义的一个环节 ,而是文学本身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