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段论述中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可以对应阅读的过程,为阅读理解中言意矛盾的破解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即从“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经历看到象和看透象的过程,充分发挥象的中介作用,理清“言-象-意”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3.
胡慎之  曾路 《母婴世界》2012,(1):102-105
心理分化矛盾期,幻想自己无所不能。 无论是运动能力,还是语言能力,宝宝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简直有点膨胀啦。心里得意地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他既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小人。又强烈地依恋着妈妈,心里挺矛盾呢。应该说,宝宝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满足的能力,同时还想把另外的人拉入到他的关系中.此时最需要的是抚养人固定。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在劳动和生活交往中逐渐产生的 ,彼此约定俗成的具有承载意义的信息符号系统。因此 ,我们认为 ,思维与语言具有共生性。无论从个体心理发生学的角度 ,还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 ,语言和思维都是同步发生的 ,没有一个孰先孰后的问题。无论是直观动作思维、形象艺术思维 ,还是抽象逻辑思维 ,都无一例外地需要使用语言。语言对思维具有巨大的作用。没有语言的思维 ,和没有思维的语言一样都是不可设想的  相似文献   

5.
翻译最理想的标准是内容和形式上全面忠实的"信",语言是内容意义与形式风格的矛盾统一,所以翻译也只能是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既对立又统一的动态关系。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又分属不同语系,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常常是翻译过程中难于处理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尽量保持形义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要“教语言”,语文课堂要成为“言意统一”的愉悦殿堂,这是胡滨老师的一贯主张。  相似文献   

7.
孙志祥 《教育与职业》2007,(33):104-105
在翻译教学中导入和谐理念,主要是将不同翻译学派语言观的合理内容和语言研究出发点视为互补的关系,将翻译过程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认识形式,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其本质是对话性的。  相似文献   

8.
所谓言意之辨,包括对语言、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探讨,这在先秦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庄子对言意关系有多方面的论述,又归于“言不尽意”,其实质是“言不尽道”,根源于道家尚虚无的哲学本体现。其主要涵义是: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主体的思维和体验。而面对“言不尽意”的困境,中西方文化都提出了不同的解救方法  相似文献   

9.
言意之辨     
言意之辨是对言意关系的思考。从古到今,中西方都对言意的关系有不同的思考。言意之辨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言足以志";一种是"言不尽意"。不论是"言足以志"还是"言不尽意"都在试图说明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深入且准确地理解言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艺术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言意融通则是指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去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互转,最终将学习语言和感受精神巧妙融通,把人文熏陶和言语实践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根据是否考虑特定的言语场 ,义句可首先分为静态义与动态义。静态义句指某个句子在不考虑特定的言语场时具备的意义 ,包括基本义句和附加义句。基本义句指义位或义位组合后产生的字面上的意义 ,蕴含义与预设义都是义句基本义的下位概念。附加义句包括形象附加义句、情感附加义句、语体附加义句、风格附加义句 ,前三种义句和义句包含的义素存在一致关系。动态义句指言语交际中的实际义句 ,是言语场对静态义句的选择结果 ,包括动态基本义和动态附加义。静态义转为动态义 ,表现为四种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从对能指与所指的表述入手,分析两者的关系,再追溯到中国的言意之辩;从历时的角度对言意之辩内容的演进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言意之辩与能指与所指的异同点。并据此提出中国古代言意之辩与现代语言学中能指与所指的建设与拆毁之间的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公设义和专化义是语义的一对重要范畴,它廓清了语言义和言语义的纷乱和纠葛。公设义向专化义的转化,凭借不同的方式,经由不同的途径。文章概括了锚定、落实、敛藏、双关、泛化、添加、显潜等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14.
以韩礼德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语气、情态和人称系统等方面,分析奥巴马获胜演讲语篇中的人际意义,揭示政治演讲语篇中实现人际意义的各种语言手段。  相似文献   

15.
言与意的关系,言表意的作用与局限是《庄子》论说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他看来语言无法穷尽意思:比较而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更关注语言“能指”与“所指”因断裂而造成不一致。这两种语言观,是对立关系还是互动关系,本文拟就此进行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人际功能属于Halliday三大元功能之一。人际功能中讲话者作为干预者(as intruder)的"意义潜势",实现的是语言的参与功能。在语言交际过程当中,言语角色与交流物(物品和服务、信息)这两个变项组成了四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offer)、命令(command)、陈述(statement)和提问(question),他们各有其典型的表达形式。本文通过在情景语境中的分析,得出四种言语功能和其形式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四种言语功能是由意义决定,而非由形式决定。  相似文献   

17.
言语义是词义的一种变异,反映了认知新视角,具有临时性和创造性特征。语境与词义的内在可变性有机结合,则形成了言语义的衍生机制。言语义在语言交际中具有特殊的语言学功能、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被公认、通用后,言语义回归为词的新义项,形成一词多义。  相似文献   

18.
新批评对阐释诗歌的启示——关于《江雪》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批评派关注文本,关注诗歌语言,其多方面的探讨对解读诗歌有如下启示:文字的本意、比喻义及其在新的语境下获取的独特意义,三者之间存在动态的关联,诗歌语言的魅力来源于这些复杂多样的意义的矛盾统一。对诗歌语言多个层面含义的考察有益于对诗歌的深入的解读。此外,在解读诗歌时,还可以关注诗歌语言、结构和思想内涵中所包蕴的对立统一的诸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与理论在修辞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认为,索绪尔提出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与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移用到修辞学上来。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言语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与理论的新说,用之以阐明转义修辞现象的形成过程、形式建构、内在规律和使用效应,并对转义修辞现象在言语义向语言义即词义转化的过程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作了专门论述。把本来就密不可分的语言和言语结合起来观察和研究,是既有益于语言学本体,也有益于修辞学的,可以同时促进语言学和修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实践中,把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语境、语用等效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用于其中,可以译出佳作,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交流。此外,这还可以让听者更好地理解说话者在具体语境中的话语含意与说话意图,以便在言语交际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