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期刊主体人员防范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职责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学术论文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的检测可能还会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对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原理及其演变和利益驱动下的作者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期刊出版主体人员(编辑、审稿专家、编委、主编)在期刊出版前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不同主要职责。力图发现并控制论文中的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将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阻止在出版前,防止带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进一步传播。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任重道远,只有依赖期刊的不同责任主体人员共同协作,各尽职责,层层把关,才可以把学术不端行为最小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不同程度科研不端行为视角,以美国、日本、中国的4个典型科研失信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案例背景、处置流程、处理结果,发现在典型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例中,科研机构充当首要责任主体,政府、科研机构、学术共同体介入时间清晰,强调治理的法制化;在有争议的研究行为案例中,学术期刊充当主体并采取同行评议与学术不端系统相结合的防范措施,各主体加强联动开展教育活动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学术不端行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在简述学术不端行为判定标准的基础上,指出科技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中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然后详细介绍了《自动化学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策略及实践效果,最后结合工作实践,指出了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点认识误区,以期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科学中国人》2009,(6):85-8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收到来信.反映贺海波、吴理茂等人的论文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认真研究了调查报告和相关材料,认为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标注科学基金资助(NO30500661)的文章存在恶性学术不端行为.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吴理茂作为基金项目负责人和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第四款规定,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工作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科研活动中的诚信缺失和学术不端已经渗透到科技期刊工作之中,集中表现为科技论文撰写及其发表过程中出现的不端行为。虽然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主体主要是科技工作者,但是在编辑部层面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侵蚀,加强科技期刊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理规范的科技期刊工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范出版工作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从CNKI数据库中选取2019-2023年学术不端研究领域的243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发文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近5年学术不端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和趋势。研究表明:在学术不端研究领域,小规模的核心作者合作团队已初步形成,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是文献的主要期刊来源,高被引文献与发表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检测、学术不端防范措施3个方面;研究趋势从对“重复发表”等不端行为的研究转向对“撤稿”“撤销论文”等深层次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科研活动中的学术不端和诚信缺失已渗透到医学期刊之中,主要表现为医学论著撰写及其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针对医学论著投稿中出现的问题,编辑部层面应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侵蚀,努力提高医学期刊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理规范的医学论著审稿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从源头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在医学论著出版工作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学术不端行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和蔓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有效地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文章借助于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政策失败理论的分析方法,从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方面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进而从监督机制、惩处机制、责任机制、诚信体系和治理方式五个纬度提出了制度变革与制度补正的设想,以期促进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
分析学术不端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作为学术成果重要载体的科技期刊应承担起防止学术不端的责任。根据实际经验,提出防止学术不端的积极措施:建立严格的审稿程序;运用科技手段发现和识别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为避免论文发表方面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华护理杂志》首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危害,之后采取了倡导学术诚信、建立完善的核查比对制度、提高编辑的辨别能力及工作效率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使刊出的不端文献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浅议科研工作者不端行为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研工作者的不端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严重破坏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干扰正常科研工作秩序,还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在科研工作者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和危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科研工作者产生不端行为的原因,初步提出综合治理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对减少乃至铲除不端行为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2.
查阅已出版的科技期刊,发现有关研究出版时滞的论文存在一些问题,甚至错误.针对这些问题及错误运用统计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显示:这些研究中要么运用方法不可靠,要么公式设计不理想,要么指标计算错误等.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对其进行修正.建议:作者应加强统计学知识的学习,提高研究能力;审稿专家应严格履行职责;编辑人员要严格把关,从而精准地传递科学研究成果信息.  相似文献   

13.
宋子慧 《科技广场》2012,(6):172-174
媒体公关营销是当前现代企业树立形象、提高知名度、进行产品营销的主流手段,然而,企业在运用中,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常出现一些不道德行为,如发布虚假新闻,引起媒体关注;与媒体合谋,庸俗地新闻炒作;利用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借助网络媒介,制造网络谣言,恶意攻击竞争对手等。这些行为不但致使企业不能持续发展,还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因此,需要企业在媒体公关营销手段的运用中进行道德提升,以真诚的态度与媒体合作,从"受众本位"进行互动传播,规范自身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沈秀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232-1237
[目的]从政府与社会、出版单位和编辑个体三个层面,探索在数字出版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提升的策略与路径。[方法]分析学术期刊的现实困境并指出,复合型人才缺乏,公共出版资源建设不足,出版技术难以转化为出版能力等是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没能快速提升的原因。[结果]政府和社会应该从多方面加强政策落实,出版单位应该在坚持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实施数字发展战略,编辑个体应该加强学习,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数字出版的挑战。[结论]学术期刊要抓住政策与环境的机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出版编辑力,发挥学术期刊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数据出版理论与实践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梳理国内外数据出版理论成果与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从学术传播角度厘清数据出版涉及的关键问题,包括数据出版概念和内涵、具体形态、主要障碍。【方法】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分析数据出版与传统论文出版的异同,及这些差异带来的理论和实践挑战。【结果】研究发现,数据出版不仅仅是数据本身的共享,还应包括数据相关信息的出版。出版主体是多样化的,出版过程涉及多主体合作。其出版模式不仅有出版机构控制模式,还有非出版机构控制模式和混合模式。【结论】当前数据出版的主要障碍是伦理规范缺失导致数据出版学术"奖惩"功能失效,亟需制定数据出版的伦理规范、用稿机制规范、数据引用规范和元数据标准,通过上述规范将数据出版纳入学术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6.
网络出版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含晖 《现代情报》2010,30(4):155-157
网络出版是网络环境下出版的新模式。文章论述了网络出版的内涵和模式,并探讨了网络出版带来的新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电子出版物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在平  杨熔 《情报科学》1993,14(4):53-59
电子出版物已经在国外获得了广泛的发展。本文对这一新的出版物类型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标准作了具体的分析,并对电子出版物的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时指出了电子出版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搞好地理教学是广大地理工作者共同面对与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一堂观摩课为例,探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重心偏离课堂目标、问题情境创设不当、过于注重书本教学顺序、多媒体应用不当、课堂小结的缺失等,并阐述在新课程带动下应如何搞好地理教学。  相似文献   

20.
机构知识库:再造学术出版消费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学术出版流程,尤其是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术思想的快速流动,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机构知识库(I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补充甚至取代传统学术出版的有效工具。本文从分析传统学术出版流程的弊病入手,构建了一个以机构知识库为核心的新型的学术出版流程,提出了几点在高校实施机构知识库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