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在某中学的课堂上,一个女生正与邻座说闲话。任课老师(男)说:“不要说闲话!”这个女同学不理会,还继续说。老师烦了,便说:“一个女生也这么不自觉,站起来!”这个女生就站了起来,直到下课。下课铃声响了,只见那个女同学把书使劲往桌上一摔。老师看到后厉声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学号×××。”这学生显得满脸怒色,毫不怯气。同学们先是一怔,随即热烈鼓起掌来,弄得老师很是尴尬。这件事,从老师的立场上看,是学生不尊重老师:不仅不服从管教,而且犯了错毫无内疚,还向老师抗议。但若…  相似文献   

2.
写下这个题目,我无意反对老师的奉献精神。凡走上三尺讲台,就意味着少索取多付出,少回报多奉献。可以这么说,没有奉献精神的人,就不可能在教师这个岗位上长久站稳,即便是站在了讲台上也是勉强,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教育是一个需要爱心的事业,是一个讲究奉献的行业。  相似文献   

3.
马艳 《华章》2011,(30)
雨果笔下的吉利亚特是一个孤独的人.作者通过刻画他心灵的孤独、在孤岛上的孤独、爱情的孤独以及他面对这些孤独时所作出的反应,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饱满鲜明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守望孤独     
《成长》2006,(5):36-39
孤独症候群,本是形容都市孤僻群体的一个词,这些年轻人常会感到颓靡寂寞,生活单一封闭,他们多靠上网、养宠物、滥交、疯狂工作来排解孤寂,在校园中,也有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媒体的渲染下,校园已然成了是非之地,在道德的约束下,学子的孤独已经被人遗忘。校园悲剧不断升级,每个出事的学生,无不痛苦地申诉着同一句话:“我很孤独。”  相似文献   

5.
被遗忘的人     
在教室的角落不是躲只是被遗忘不是我太平凡只是我不太出众不是我不想表现只是我个性内敛被人遗忘的感觉不好受,还有一点空虚和寂寞被遗忘的人不止是一个偏偏被遗忘的人同时也是将人遗忘的参与者这个世界就这么矛盾[解读]不想被人遗忘,就不要做遗忘的参与者。看过这样的话:孤独的你,遇到孤独的我,两颗孤独的心,将孤独消融。对别人热情,也一定会收获别人的热情。被遗忘的人@隐形的人  相似文献   

6.
马小平 《师道》2002,(12):50-51
我经常被一些词汇敲打着心灵!“拒绝合唱”这个词汇此刻带给我的就是一种震撼!一个高贵的灵魂,不希望被平庸理解,自然也就决不会为了寻求理解而参与平庸的合唱。当一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时,他会渴求被人理解但也必定难于被人理解,于是他便感到深深的孤独,这是一种高傲的孤独。索非娅·罗兰说:“我孤独时,我从不孤独。我和我的思维作伴,我和我的书本作伴。”爱因斯坦于一种深深的孤独中,自我表白道:“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  相似文献   

7.
一位孤独者死后,经过天堂时遇见了上帝。“万能的主啊!请您老人家告诉我为什么我总是孤孤独独的,没有快乐!”“哦!”上帝注视着这位可怜的孤独者,“你想知道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孤独,总是不快乐,对吗?”“是的,是的!我生前就一直感到孤独,现在仍然如此。我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快乐和幸福,从不知道快乐为何物。”孤独者痛苦万分地说。“那好吧!”上帝发了慈悲,说,“现在你来看看这‘回世镜’,看看你生前走过的路,或许你就能明白不快乐的原因。”简评本文给读者讲了一个哲理:战胜自己,人生就会快乐。同时,也给广大教育者提了一…  相似文献   

8.
《八小时以外》2011,(2):8-8
1月份是属于红毯的月份.各种大大小小的颁奖典礼让人目不暇接,导演界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今年的导演协会颁奖礼却出了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规定:颁奖礼上不允许说“奖”字。表彰大会为了规避这个“奖”字,可谓花尽心思,著名导演冯小刚在微博中指出:“导演会颁奖,因不允许说‘奖’字,只能改称‘表彰’。奖杯因为有‘奖’字,主持人为避开这个字只能说:请表彰人向被表彰人颁发被表彰证明物体。请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也只能改为:请被表彰人发表得体感言,”冯小刚还透露,李雪健发言时说,这么多导演这么严肃评的奖,为躲一个字搞得这么累,让人心酸。  相似文献   

9.
姜有荣 《初中生》2015,(17):8-11
1930年,法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做《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知道后,仅仅耸耸肩道:“100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 由此我想到了有些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他们擅长举“例”而不善于说“理”,喜欢动辄搬出“一百位教授”来壮自己的声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先搬出“赵××是这样的”,再搬出“钱××是这样的”,最后搬出“孙××、李××也是这样的”.殊不知,他们这种写法属于逻辑上的不完全归纳法,它在说理上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即使有“N人是这样的”,但只要“第N+1个人不是这样的”,你的观点就要被推翻.  相似文献   

10.
在乎生命     
史海燕 《吉林教育》2005,(11):34-34
新编的小语教材(苏教版)有这样一则故事:海潮将成千上万条小鱼冲上了沙滩,搁浅在一个个小水洼里……,有个小男孩在海滩上来回奔跑,他捧起一条又一条的小鱼,一次又一次地将它们放回大海a。大人看见了忍不住走过去,劝他:傻孩子,别忙了。这么多小鱼,你一个人救得完吗?再说,谁在乎呢?小男孩头也不回,说:小鱼在乎!“小鱼在乎”,这是我第一次从“在乎”这个简单的词汇里读到沉甸甸的分量,据说很多人听到这个故事都不禁潸然泪下,我想这就是“在乎生命”的感人力量吧!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必读》2014,(12):12-12
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你难以适应,就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的“孤岛”里,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体验不到成长的快乐。缺乏友情的阳光,孤岛上万物都将失去生机。 孤岛里万物凋零,荒草丛生;孤岛外春和景明,花团锦簇。如果你不从孤岛上撤离,你的世界将永远黯淡无光。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过:“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相似文献   

12.
老魏 《师道》2008,(11):64-64
一旦过了逐鹿射雁的少年豪情时期,人就很容易将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内心原则一再打折。有时候想起曾经的意气风发之举,不禁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年的自己居然会有那么可爱的鲁莽?先前我总奇怪那些所谓的“成熟”男女没事也可以打哈哈,现在的自己不知不觉中也已经如此圆滑而俗气。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曾经试图回避所谓的社交。有人说:“只有圣人和野兽是孤独的”。其实每个人身上就有着圣人和野兽的双重印记,孤独是一个自省者所必有的品质和宿命。  相似文献   

13.
孤独,从心理学来说,是一种自己被他人拒斥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所谓孤独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一种,则是指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寂寞无聊的情绪体验和孤苦无依的心灵感受。它既不同于先秦贤哲所说的“孤”与“独”:“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①~因其本义原意主要是指物质生活上无依无靠的状态;亦不等同于因与人群隔绝而独处所产生的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孤独,因那是多指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孤立无援的状况,多属外在形式方面。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个泯灭个性的社会;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是摧残人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我害怕孤独     
“孤独”的感觉是什么?一个人独自对着夜空,周围一个人也没有,“题海只有星与月,是孤独吗?周末,一下午都为学习而劳心劳力,身边没有一个人陪着说话,陪着玩,叫孤独吗?我喜欢夜空,我喜欢一个人躺在草地上,凝望着夜空的星与月。星星一闪一闪的,我向它们述说我的心声,许下我的心愿。我知道,它们能听到我的心声,我的呼唤。它们也理解我此时此刻的心情,陪我一起感受着一天的苦与乐。与它们在一起,我不感到孤独。我也经常一个下午都把自己关在书房,把头埋在书堆中,将一份份的“题海”,一本本的“新概念”消灭。此时此刻,我燥…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一年,“四人邦”在辽宁的那个死党刮起一股搞“永动机”的妖风,他强凑了一个班子,搞所谓“动力革命”,费时一年多,耗资三万元,以失败告终。一九七四年,陕西有个姓赵的骗子来京,到中国科学院和其他一些单位,诬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压制他的“永动机发明”。叛徒江青在这个人的材料上写了一段黑话:“迠议中央大力支持赵××的革新试验、试制工作,并且对赵本人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敌人暗害他。”并要王洪文“亲自过问此事”。王洪文立即把这个人接进高级招待所,派警卫保护。同时动用大批人力物力,用了二年多的时间,花费十几万元,试制了一台所谓“无连杆永动机”,根本不能运转。在此期间,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我们的课后作业是——”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作业。天哪,又是这么多。“作业要求:写好,写工整,×××写5 遍,×××抄10遍。”“这么多。”有的同学抱怨说,”写到晚上 11点也写不完啊。”“嫌多?那行,×××再抄3遍。”唉,又要与黑夜作斗争了。  相似文献   

17.
闫荣霞 《高中生》2008,(11):48-49
我天生就是一个孤独的人吗"我跟你们一块儿扫操场吧。""不行,我们这儿人够了。""我跟你们一块儿擦玻璃吧。""不行,我们这儿人也够了。"……这个到处都灰溜溜、鼻子都碰肿了的人,就是我。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受别人欢迎。  相似文献   

18.
内心不寂寞     
《今日中学生》2006,(9):47-48
怎么办?,这么大的教室.却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我没有办法和他们沟通,好孤独。面前的玻璃尽管透明但太厚,声音也被反弹了,什么也听不见。一个人走在马路上,身形矫健又能如何?擦肩而过的身影太多,我什么也不记得。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和朋友走在纽约闹市区的时报广场上。正是午餐时间,广场上车水马龙,警笛声、喇叭声、高分贝的音乐声、过往行人的说话声,不绝于耳。突然,这个人对朋友说:“我听到有蟋蟀在叫。”“什么?你疯了么?”朋友说,“在这么嘈杂的环境里怎么可能听得到蟋蟀的叫声!”这个人什么也不说,径直走向附近的一个花丛,很快在里面找到一只小小的蟋蟀。朋友惊讶地说:“太不寻常了,你有超人的耳朵。”“不。”他回答道,“我的耳朵和你的没什么不同。有时候,能听到什么取决于你想听到什么。”为了验证自己的话,他从兜里掏出几枚硬币,随意扔在地上。硬币撞击…  相似文献   

20.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