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用两种设计执教了“周长的认识”一课。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给我们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有了很大的启发。在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第一次是这样设计的: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指着两个图形提出: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图形的周长,那这两个图形你觉得谁的周长长一些?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非常积极地猜测,有的说长方形比正方形的周长长,有的说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有的说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那谁有办法来证明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没等老师说完,有学生就举起了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2.
教材所提供的是素材,是问题,是情境。作为一线教师,不管使用的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教学理念的转变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我校举行的一次“教材不同而教学内容相关”的研讨活动中。执教者对“图形的周长”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各有千秋,其中有一节课更让我感触颇深。现将其教学过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缘起:周长能摸、能描吗?笔者近期去基层学校教学视导,先后观摩了四位教师执教的"周长"一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例3)。四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其中都有一个摸周长、描周长的教学环节:在揭示周长概念之后,先让学生摸周长——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等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描周长——描树叶、长方形等不规则或规则图形的周长。这引发笔者的思考:周长能摸出来吗?能描出来吗?教师采用这个教学环节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在各级研讨活动中听“圆的周长”一课不下十余次.发现几乎该课的所有设计无非两种模式:不是在操作活动中去发现圆周率.就是通过测量计算去验证圆周率。基于对学生学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圆周率这一学习材料特殊性的思考.笔者对“圆的周长”一课的核心丌值目标的定位有几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就“长方形的周长”练习课的一道开放题先后进行了两次试教,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案例一:在长方形周长的练习课中,教师出示习题:你能画出周长是18厘米的长方形吗?同学们在练习纸上自己试着做一做。  相似文献   

6.
朱颖老师"认识周长"这节课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独创性地将"周长的认识"作为一节独立的课来设计 "周长"是小学数学中的传统内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往往是把对周长的认识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合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把周长的概念作为一个铺垫,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而将重点放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上。这种取向的教学设计.是重计算公式、重几何图形的求积计算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教完“面积”概念后,小学生往往会对“面积与周长”两个概念搞不清,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乱用。因此,新课教完后,我设计了一堂活动课,引导学生对“面积与周长”的联系进行讨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分析 圆是小学阶段要求学习的唯一的曲线图形,其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查阅了近十年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发现课堂教学几乎都是这样展开的:先讨论什么是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会跟什么有关,再通过测量发现圆周长与直径有着3倍多一些的关系,接着教师讲述圆周率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进行圆周长计算。反思这样的教学设计,至少存在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在学完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我设计了一节练习课。怎样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以上两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升呢?我选用了’一张长方形纸作为教具和学具,在引导学生操作与思考中来落实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五年制数学第十册“圆的周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弯成的圆)谁来指出这个圆的周长。  相似文献   

11.
冬李 《教师》2015,(10):103
概念教学一定要在认识概念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设计,周长作为小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要让学 生充分理解、体验周长的本质,才能真正建立起周长的概念。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安排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彰显教学价值的前提是读懂教材.相关课题研究活动的参与,让笔者系统地研究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大知识领域的内容,同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教材编写与运用生成了自己的理解,并以“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为例,设计了五大教学活动:活动一摸周长、活动二描周长、活动三算周长、活动四比周长、活动五总结和作业.这一教学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彰显了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常州市小学数学第二十四次“新课程、新教材”教法研究活动中,我执教了《网的周长》一课。在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教学理念得到了洗礼,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得到了反思、修正。  相似文献   

14.
周长,顾名思义,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度”,“周”是前提,“长”是关键。因此,周长既有“形”的概念,研究周长离不开对形的研究;周长又具有度量的特征,是有长度的。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一种误区:在公式教学之后,周长的计算成了应用公式求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广西教育》2007,(11A):7-7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海县实验小学校长刘永宽教学艺术的体现。刘老师熟悉多种教学方法,但他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而是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如:《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他曾先后在省、市、县内上过公开课,也曾获得过全国录像课一等奖,但每一次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好。  相似文献   

16.
一次,县局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我有幸作为评委参与了整个活动过程。其中有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五册一“认识周长”。虽然是同一课题,但教学理念及体现的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下面撷取两个片段,以课堂A、B两种形式呈现。在对比中感受两种不同的课堂。  相似文献   

17.
陆丽萍 《云南教育》2005,(25):16-17
[案例一]: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些,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分别测量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再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学生汇报如下表:  相似文献   

18.
《湖南教育》2008,(4):31
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关注联系生活情境.在教学设计中,要怎样才能使情境的生活性与有效性有机统一,达到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目标,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8年1月号中两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都非常关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都设计了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在具体环节的设计中,就对生活情境有效性的关注而言,两份设计显示出不同态度.生活情境的有效性指的是在教学中创设的生活情境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会碰到的(或有可能碰到的).当然不排除对情境作一些教学法的加工,比如童化、简单化等.  相似文献   

19.
一、例题的变化:喜新寅恋旧例题2的第一次教学设计:学习例题2:出示用长为1厘米的小棒搭的一个三角形,问: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依次添加三角形表格出示: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个数与周长之间的关系。表格变成:提问:如果是由若干个三角形像这样拼成的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呢?可以怎样  相似文献   

20.
<正>"认识面积"一课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学生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为第二课时面积单位的教学以及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的基础。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面积意义的理解由于受到周长的思维定势的干扰,课堂教学总是不尽如人意。在几次的听课磨课活动中,下面的三个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