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不懈追求生活的本源是职业新闻人的使命,我们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不仅要做到“三贴近”,同时也要在思维层面上有所创新.不断汲取新理念.拉启新视窗.拓展思维空间.开掘思维深度.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思想,力透纸背的新闻佳作。  相似文献   

2.
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不懈追求生活的本源是职业新闻人的使命,我们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不仅要做到“三贴近”,同时也要在思维层面上有所创新,不断汲取新理念,拉启新视窗,拓展思维空间,开掘思维深度.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思想,力透纸背的新闻佳作。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编人员思维方式及必备素质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策划、采访、写作、编辑等活动,始终伴随着不停顿的思维活动。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开发采编人员的智力、提高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从而创作出有力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搞好新闻采编活动,多出精品,就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新闻思维素质,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4.
与简要地传递信息的消息不同,电视深度报道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阐释,从而展示出新闻事件的意义。电视深度报道应当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处,挖掘事态的内涵,探究事态的意义。社会生活中,什么事件可以作深度报道,什么事件不值得大做文章,记者要有选择的眼光,要善于选题。  相似文献   

5.
深度报道作为人们对社会的一种认识活动,它的出现标志着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升华,表明中国记者新闻思维方式已发生变革。因此,当我们研究深度报道时,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当代中国记者新闻思维的变革趋势。现在关于深度报道比较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笔者以为,新闻工作者要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影响的作品,就要全力开动思维,多思多想,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探究事物的根源和本质所在.这里所说的"想",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杜撰"新闻点子",制造新闻.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写有深浅之别,新闻报道分份量轻重,浅层稿件缺乏吸引力。在采写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找准新闻的切入点,增加文章的深度,才能写出好的新闻。归纳起来,应把握好四个度:  相似文献   

8.
践行“四力”是新闻出精品的根本保证。面对舆论格局的深度调整,要树立时代思维、融合思维、创新思维,深耕重大主题报道,创新新闻叙事模式,提升新闻内容生产力,真正将“四力”要求融入整个采编流程。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在经济生活中,群众关心的、重要的事实报道。经济新闻在采写上常存在思维陈旧、空话套话多、小题大作等误区,如何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质量,笔者认为首先,要站在受众的角度选择材料和切入点,其次,从关注数字向关注故事、矛盾冲突和细节转变,三是以"用专业眼光看经济,以职业眼光看新闻"进行经济报道,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报道才会有思想、有深度。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的形式进行解释和分析来延伸和拓展新闻价值的报道方式,它能够充分运用新闻主体的参与性、思维的宏观性、辩理的透彻性以及启示的深刻性,提高企业报的办报质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读者需要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企业报在竞争中要赢得读者,更多的需要依赖深度报道的不断强化。新闻要刻意出新,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要在新闻业务上突破“新”字,就要做到新中求“深”,“深”中出新,在这方面,深度报道可以说大…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报道深度通过对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材料系统的分析解释,揭示出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后果、趋向等问题,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经济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矛盾,揭示本质,从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深度",它不仅要表达发生了什么,还要究其原因,探索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并将怎样继续发生。搞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关键是要在深度上做文章。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具有深度呢?要有个好的选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几年已经完成了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转型。人们开始对新闻报道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可是传统的新闻因为形式的单一而让观众们觉得乏味无聊,观众们需要的是有深度、够新颖的新闻,而这就需要新闻采编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求异思维。在进行新闻采编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闻,采编工作者必须保持自己冷静的头脑,保持合理的质疑态度,打破新闻惯性思维。文章就新闻采编工作实践中求异思维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志安 《新闻战线》2023,(21):46-50
应用传播领域的实践,需要回应传播业态的结构性转变。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从重大报道热点化、视觉传播移动化、用户思维平台化、原创报道深度化四个方面折射出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的创新。身处“生活在媒介中”的传播业态,媒体要在应用新闻传播创新实践中思考权威性、坚守专业性、强化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新闻编辑工作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相适应的新思维。本文探索了当今社会新闻编辑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对新闻内容缺乏选择性、编辑把关功能弱化、新闻编辑泛娱乐化。对此提出媒介竞争时代社会新闻编辑应具备的新思维:对新闻事实进行多方位的透视、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上进行创新、在新闻编辑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要有互动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单靠投身新闻现场抓片子,离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能打动人的质量上乘的报道就相差一些距离。如何缩短这个距离?我们要把深入采访、调查研究与用心感受生活深层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人们通常懂得,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多读、多看、多观察、多思考,实际上说的就是“心入”二字。只要“心入”,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新闻摄影报道,都能够准确把握反映  相似文献   

16.
国际媒介     
新闻越是铺天盖地,越是不能让人满意。数字时代。受众在海量的新闻和选择的多样化中陷入“新闻疲劳”。《应对信息过载的逆向思维》提出媒体的应对之策:媒体不仅要提供有深度和背景的新闻,还要当好信息的过滤器,引导受众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欧漫 《新闻窗》2011,(2):39-40
深度报道作为各种媒体形态竞争的主要形式,一直是新闻业界、新闻学专家讨论的焦点问题。广播新闻中的深度报道除了结合自身的传潘优势之外.还应该在整个深度报道的采写与报道中融入思辨性思维,从而达到广播新闻的深度。本文结合笔者的新闻实践,从新闻采访、采写报道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思辨性思维融入广播的深度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18.
颜海燕 《青年记者》2013,(10):29-30
传统媒体要与公众深度交融,应多从普通公众处获得灵感,寻求思维的平行,这样才能够生产出贴近公众生活的好新闻。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信息的渴求、新闻的关注,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而且这个变化还在继续。信息数字化带来了新闻传播新变革,新老媒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并存,舆论生态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19.
陈伟 《新闻三昧》2007,(12):28-29
笔者做新闻的时间不长,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个人认为,写新闻,尤其是要写出有一定新意、有一定深度和影响力的好新闻,不认真地去想,不多费点心思去认真琢磨是不行的。当然,想,不是凭空想象。想,是从新闻事实本身出发,依靠平时的各种积累,多动脑,勤思考,并把这一思维活动贯穿于新闻作品创作的全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的形式进行解释和分析来延伸和拓展新闻价值的报道方式,它能够充分运用新闻主体的参与性、思维的宏观性、辩理的透彻性以及启示的深刻性,提高企业报的办报质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吸引读。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读需要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企业报在竞争中要赢得读,更多的需要依赖深度报道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