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屈涛 《新闻前哨》2005,(9):62-62
家长和社会人士特别担心电视的负面影响。其实,适当利用电视,会有较好的社会学习意义。在学习社会或群体习惯的过程中,电视等大众媒介参与了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塑造。电视等传媒为孩子提供了一幅现实生活的图画,帮助孩子构筑成一个“现实”和“完整”的世界。电视等媒介还为孩子提供社会规范或规则,孩子从中观察、感受和学习到共同信仰、传统生活方式、语言和生活规则等等,从而明确社会规范、角色和等级的利害关系,理解自己的地位和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青少年逐渐建立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  相似文献   

2.
家住武昌的孙女士因为担心5岁的儿子受到不好的影响,这位“海归妈妈”对社会负面信息“严防死守”,连家里的有线电视也停了,至今已有一年。(3月13日《武汉晚报》)因为电视节目中有负面信息就停了家里的有线电视,不再让孩子看电视,避免受到电视负面信息影响,这份对孩子的爱非常让人感动。但是,毫无疑问,从教育角度说,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是因噎废食。电视节目除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负面信息之外,还有很多正面信息,特别是儿童频道有很多节目非常适合孩子观看,对开发孩子智力都很有帮助,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何况现在孩子接触负面信息的来源不只是电视,还有网络以及受到成人世界的耳濡目染。  相似文献   

3.
一、电视生活频道面临的困境现在全国的电视生活频道发展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困扰了电视生活频道的运营,主要表现为:1、内容广泛,定位模糊之所以全国的电视生活频道定位明确有广泛影响力的还尚未出现,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定位问题。“生活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装,”则典型地反映了全国电视生活频道定位所面临的尴尬。由于生活频道没有亮点,没有看头,于是成了观众眼中的“鸡肋”,并极大地损害了生活频道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是既具生活真实性又有一定深度的报道。电视纪录片应再现生活之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中“生活空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追求生活真实美的典范代表。“生活空间”的成功,在全国电视界引起了纪实热。在节目题材内容的选择上,描述人们的生存状态,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是纪实风格的电视纪录片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纪实主义绝非自然主义,原汁原味也不等同于原生态。在许多自诩为纪实风格的电视纪录片中,选材平淡、无聊。也许有人这样说,这些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甚至鲜活的。但是,真的并不一定是美的、有意义的。鲁迅先…  相似文献   

5.
电视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电视为王的时代已经逝去,但是当今的电视早已完全进入了家家户户,达到了“村村通”,它的普及程度无可厚非是各类媒体中最高的,由此可见,在新媒介对现代人类社会掀起狂澜的同时,电视媒体对广大民众来说影响力仍然是巨大的不容忽视的。提到电视栏目,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印象深刻的某几个电视栏目,“焦点访谈”、“开心辞典”、“快乐大本营”等等电视栏目都是广为大众所知。  相似文献   

6.
TV巾帼风采     
我做电视编导工作已九年时间,九年中亲眼看到身边的女电视工作者如何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努力。如同九年里我采拍录制过的众多女性一样,女电视工作者的喜怒哀乐同样丰富多彩。A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梅花,是我国第一代电视新闻工作者,今年56岁了。如果说“服从”是军人的天职,那么“服从、奉献”同佯也是电视工作者的天职。作为女性来说牺牲更多一些,孩子、丈夫根本顾不上,党指向哪里,就冲向哪里。梅花进了电视台就分配做新闻记者,当年的电视圈里都知道山东台有个扛着机器登高爬梯的女性。电视要拍到理想画面,住  相似文献   

7.
吕军 《大观周刊》2012,(35):230-230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们,常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谷倩 《大观周刊》2012,(15):190-190
我们知道“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课改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当作家的母亲问孩子:“你将来长大了干什么?”孩子答道:“我要当杀手!”这位作家惊骇之余,不由得感慨当今电视节目中凶杀镜头之多。在电视节目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杀手竟成了孩子们崇拜的对象。一位家长深怕电视中过多的拥抱、接吻镜头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于是每逢出现这类画面,就叫孩子蒙上眼睛,以致无法完整地看完一部片子。孩子不乐意了,说:“电视中尽是这类镜头,叫我怎么蒙啊?再说,你不在的时候,我还不是照样看?”闹得家长竟无言以对。以上是笔者从报纸杂志上随手摘下的几则,类似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在现实…  相似文献   

10.
刘峰 《视听界》2004,(2):32-34
电视是20世纪人类一项了不起的科技发明。有了它, 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文化娱乐内容丰盈,人们的精神生活富足起来。但是,人们一方面享受电视,离不开电视,一方面又憎恨电视。据《环球时报》报道,2003年12月12日,意大利发起了至少有40万人参加的“不看电视运动”。发起者称,电视垃圾使人们疏远了传统文化,人们应当去剧院和博物馆,而不是每天在电视机前浪费4个半小时。又据美联社2月2日报道(见2004年2月6日《参考消息》)纽约州库珀斯敦的16所幼儿园开展了一次少看电视的活动”,“孩子们会因不看电视而受到鼓励”,有调查认为此举“可以(让孩子)从幼年开始改掉这种(看电视)习惯”。另据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称,也将在2004年早些时候发起“关机日”活动,让民众走出客厅,享受一天无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电视的整体格局中 ,省级卫视如何突破成为近几年业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 ,“本土化”、“本地化”的道路究竟应当怎么走 ,对于中国电视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 ,拉动中国电视的“发动机”到底是什么 ,不论是拉动社会效益 ,还是拉动经济效益 ,也都是颇为值得探讨的重要命题。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一年来的实践 ,对于回答以上问题具有典型的个案价值。为此 ,我们约请有关专家 ,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96年11月起《生活》栏目在“消费驿站”板块中陆续播出的独生子女消费系列节目,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首肯。在被媒体“炒热”的独生子女话题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的《生活》栏目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孩子的消费”这一看似单一却又是教育热点、看似平凡却又极具时代特色的主题,进行了8省市的调查报道。通过“天下父母心”、“孩子的钱好赚吗产、“孩子生日怎么过”“孩子手中的零花钱”、“健康与投入”、“望子成龙”、“中学生高消费”、“科技素质”、“孩子的图书”、“孩子穿什么”“未雨绸缪话人情”等方…  相似文献   

13.
韩红 《大观周刊》2013,(7):134-134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成人把儿童的当前生活和未来生活做了二元对立的区分,认为要想将来享“福中福”,整个儿童期都要吃“苦中苦”。于是,疲惫不堪的孩子终日随父母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  相似文献   

14.
杨粟 《传媒》2002,(10):51-52
过去人们曾说: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现在人们会说:电视是改变生活的“怪物”。今天,我们正迎来一个电视的时代,在现代的主流媒体中,电视占有一个非常独特和富有魅力的地位。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可以听到人们在谈论足球、在欣赏音乐电视、在谈论电视连续剧。不断增多的电视频道和电视栏目,使世界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世界成了一按键钮就可以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真实”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观众而言,电视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真实性:不仅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必须都是真实的。但是,一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认为,真人真事再现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因此他们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经常不加选择地罗列于作品之中,而又有人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是容不得半点的人为“虚假”的,因而认为摆拍是电视纪录片的大忌,反对摆拍,追求一种自然主义的拍摄。这些都犯了“过犹不及”的毛病,过于追求毫无修饰的“真实”,与电视纪录片的“真实”的本意是相违背的。本文以经典的电视纪录片为蓝本,从三个方面对电…  相似文献   

16.
为亿万农村娃做“精神套餐”──“农村少年丛书”策划漫谈何民胜一我出生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十多年,对农村孩子的生活是比较了解的,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上不了学,买不起书。但是,他们又都渴望读书。我到了少儿出版社后,就一心想为农村的孩子多编多出一些他们喜欢...  相似文献   

17.
在一部介绍风光名胜的电视艺术片中,画面无可挑剔,但解说词中充满了“之乎者也”这类半文半白的语言,虽竭力注意收听,不知是本人古文修养欠缺,还是语言过于深奥,仍有许多地方听不明白,却忽略了对电视画面的欣赏。电视解说不够通俗,在许多电视节目中普遍存在,且不说反映古代生活的电视剧,所有人物都是  相似文献   

18.
孙力 《声屏世界》2005,(6):35-36
广播的“声情并茂”和电视的“声画和谐”都离不开语言。正因为广播电视对语言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才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对社会成员起着示范作用,以至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某个字音、某个词、某个句式到底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人们可能不去查字典。而是说“广播上是这样说的”、“电视上是这样讲的”。广播上、电视上的说法无形中在民间成了判断语言使用正确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我在检查小孩的作业时,不断发现一些错别字。当向他指出时,孩子还满有理地说:“电视上就是这样写的。”我细细一想,确有其事。例如:电视广告、节目预告等都有错别字发生。我和一些教师谈起此事,他们也有同感。如将“音乐舞蹈”写成“音乐舞(足刀)”;行人要走横道线的“道”字,写成“(辶刀)”字;球场休息的“场”字,写成“?”等等。电视在我国已走向普及,家庭对电视的接触日益增多,而小孩又十分敏感,模仿力强,  相似文献   

20.
姜红 《记者摇篮》2006,(6):61-61
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清晰电视很快就将走进我们的生活。去年春天,奥斯卡晚会第一次用高清晰技术播放。结果好莱坞负责化妆、背景和灯光的专家们说,“脸上的一点点瑕疵都像火山爆发一样吓人。”它的清晰度之高,“开始时真把我们吓得魂飞魄散,它的图像实在太清楚了”,“哪怕只有一条凌乱的发丝,观众都能通过高清晰电视看得一清二楚”。高清晰电视显示的图像比普通电视要大,同时清晰度也几乎是普通电视的5倍。这就对电视节目的制作要求更高了,因为高清晰电视会让观众看到他们不想让观众看到的一面,幸好现在我们还没有采用高清晰电视,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