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金刚经》是一部佛经,它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时僧人鸠摩罗什译(尚有六种译本,以"什译"最通行).它的全称的涵义是:"佛因人的坚利的(金刚)理性或智慧(般若)使之断离人间众苦到达佛国(波罗蜜)."这部经的内容与经题的涵义扣合很紧.它是纪录一次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给他的弟子须菩提等一千二百五十人说法的情况.说法的主要内容是:人的理性或智慧可以决定一切.  相似文献   

2.
哈刺汗王朝文化与高昌回鹘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西部回鹘文化的主体.中亚向有"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之称,继承并发扬以中原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发展和繁荣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艺术是哈刺汗王朝文化发展的基本倾向和客观势态.中国历史文化同回鹘文化,中亚各民族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在中原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和推动下,我国西部回鹘文化具有显明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东方色彩.从十世纪起开始走向发展繁荣的西部葱岭回鹘文化,当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期盛唐文化的伸延和发扬光大,是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在西部回鹘民族社会生活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融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开放性、综合性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福乐智慧>以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广泛的社会生活结构,独特的思辩谏议方式,以及赋有哲理寓意的理念化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中古时期我国回鹘西迁后,由游牧部落到定居农业民族,由畜牧经济到绿州经济,由草原文化到城市文化,由多神教到-神教的整个民族社会内部结构处于大过渡、大转变、大发展时期的历史、现实和理想.它是巨变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巨变的镜子.作者对当代一系列尖锐而敏感的现实问题的概括,折射出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具有多元一体化民族色彩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时代光芒,显现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投影.从总体上把据<福乐智慧>的基本创作倾向,可以清楚地看到,既是它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综合透视,又是超越真实局限、对未来理想的热烈拥抱和果敢追求.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在所有这些复杂的思想政治倾向背后,处于中世纪黑暗中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对于象征博爱、仁道、公正和礼法的日出之国--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的追求,为结构<福乐智慧>提供了思想框架,成为贯串全篇的基本线索之一,恰恰从这里展开,为<福乐智慧>通向中国历史文化架起了一座通道.  相似文献   

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经王庆菽先生一番披荆斩棘,校录于《敦煌变文集》中,给于研读者的便利,已载入敦煌学研究的史册.三十年后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偶有所得,仰前贤之风雅而已.下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原文,仅注《敦煌变文集》页码.为方便排印汁.凡没有异议的原校录本中的俗字别字,均按校正后的文字转引;并改繁体字为简化字.原文为竖排,改为横排后,专名号等,相应省略.经“须菩提〔注〕于意云何,但恒河中所有沙"至"尔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  相似文献   

4.
金刚经、金刚经变及金刚经变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变》,即敦煌莫高窟现存的《金刚经变相》;《金刚经变文》,指收入《敦煌变文集》中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它们各自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异同等,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金刚经》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超越内外虚空--《金刚经》"妙行无住"之义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经典<金刚经>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对这部佛经国内学术界还重视不够.如有的学者提出此经为晚出佛经中的精品,因此不必过于推重.[1]而事实上<金刚经>的思想最为朴素并体现大乘般若的思想特点.本文拟就梁昭明太子对<金刚经>科划的第四分节作一微观解读,试图以一斑而示全豹,以期对<金刚经>的思想价值意义有更客观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走进葛荣晋教授的书房,我们立刻被塞满书架的图书吸引住了.&lt;中国哲学史&gt;、&lt;中国思想史&gt;……无一不透露出哲人的智慧;书架中央写有“平和“二字的字幅,在向我们显示着智者的心态.我们就在这样一种平和的氛围中开始了对葛教授的采访.   ……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佛经是《般若经》,而《金刚经》则一直被学界认为是《般若经》的总纲,历代佛家诸大师纷纷论疏《金刚经》,如开善寺智藏、嘉祥寺吉藏等。天台智顗也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疏》中智顗以"无所有"为总纲,用"三观三智"、"二慧三转"及"无所有、不无所有"论疏了"般若"、"波罗蜜"及须菩提与世尊的对话,充分显示了天台宗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8.
评"儒化中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化中国"论者把儒学看作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指导人类未来发展的"圣道",并提出一套"儒化中国"的主张.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层面看,这套主张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儒家化",二者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从三个方面对唐君毅先生《中国哲学原论》中有关《肇论》之《般若无知论》的诠释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唐先生有关般若智慧体性的论述,与佛教般若学自身理论及《般若无知论》的实质内容相比较,出现了一定的疏离与偏差。唐先生并未严格遵循诠释学的"对象自主性规则",而更多从"诠释者"自身意向出发,所以才出现了上述偏差。  相似文献   

10.
李提摩太是英国的一名传教士,在晚清时期来到中国传教.他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在当时是其他传教士所不能相比的.我们通过李提摩大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文章,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析,并且公允地评价他对晚清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在新文化激进反传统所造成的价值迷失与欧战所引发的西方文化危机面前,通过<东方杂志>、<国故>、<学衡>等阵地,努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他们对中西文化抱有宽容的心态,企求创造出以中国传统为本,融汇西方精髓的新文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与激进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三派互动、多元发展,积极寻找中国文化自己的归宿.  相似文献   

12.
大乘佛法与中国禅宗超越了小乘佛教的"中道"修行方法,打破了以"究竟涅槃"为终点的修行目标。大乘般若智慧与万法唯心的结合,创造了中国禅宗无相、无住、无念的"三无"法门。看上去眼花缭乱的派别纷争和禅修方法,其实不过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一切皆如盲人摸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深厚的传记文化积淀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赖以生成的土壤根基.<春秋>的编年体叙述和"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修辞性叙事方法,<战国策>的虚构性,<晏子春秋>的戏剧性,<史记>的情感色彩等对现代传记文学都有所启迪.唐宋时期的自传或自嘲自适,或讥世抒怀,对现代的自传文学创作也有重要的影响.明、清之后,中国传记文学逐渐从依附于史转向独立于文.另外,刘勰、刘知几、章学诚等有关传记创作的论述是中国传统传记文学的理论资源.上述这些后来都成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民族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笔下,死亡大多是无"声"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祝福>中祥林嫂之死.鲁迅在"死亡"的叙事上表现的某些现代性特征与其时的文化语境天然接合,这暗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横截面.  相似文献   

16.
李中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已出版发行,并开始投入高校课堂使用.这部教材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选文视角新颖,容量适中;第二,对选文处理细致科学;第三,编选撰述文字准确精练、得体;第四、结构有机统一,凝结着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它是一部高质量的具有一定特色而且很适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7.
庞德的<华夏集>是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庞德是一位中国文化传播者,作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他的创作深受中国文化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禅左派般若人生 ,即南禅左派对人生若干重要问题的智慧觉解。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生与死 ,出与入 ,凡与圣 ,善与恶 ,理与欲。本文选用一系列禅林语录和故事 ,分析了南禅左派运用般若最高智慧对人生这五大难关的戡破、贯通和圆融  相似文献   

19.
<圣经·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但是具有天然的和从古希腊悲剧中继承来的悲剧成分.<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在命运、神、人的关系上,既有着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对于智慧的不同理解.<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对于悲剧苦难的体现与认识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智慧”?字典里的第一种解释是聪明才智;第二种解释是梵语“般若”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理所当然,智慧课堂是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表对课堂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这里的聪明才智到底指的是什么?与课堂教学有什么关系?笔者就语文教师文化素养方面谈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