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原杏花岭区文化资源作为历史名城太原历史记忆中最全面、最重要的载体,日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虽然在城区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同样面临文物遗迹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困境,却依然在现代城市空间格局中顽强地保留着太原历史记忆的整体轮廓,在人们不断呼吁和抢救中以全新的姿态展示太原本来的风貌,给人们的休闲生活和文化旅游活动带来原汁原味的市井文化享受,进而使杏花岭区凸显出历史文化区、休闲旅游区和中心商务区的特色,则是杏花岭区未来的愿景。  相似文献   

2.
古城太原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熏陶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内容。工业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城市水系不断萎缩,相伴随的水文化持续衰落。通过研究和追溯太原城市水文化的历史发展、构成方式和历史分布,发现水文化衰败的原因存在自然和人文两大影响因素。为了促进太原水文化再生,传承发扬古城传统历史文化,太原市应该以水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并对河道水质和水源问题加强管理和改进。  相似文献   

3.
太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有着近2500多年的历史。"太原"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但只是作为地区名出现。战国后期,"太原"才成为建置名出现。又因为晋阳是太原郡的郡城和后来太原府的府城,所以晋阳也兼称太原。西汉初期太原郡下辖31县,后来辖境逐渐缩小,县的数量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到东汉后期已减至16县。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举办之“太原建城2500年”庆典所据之公元前497年,实为“晋阳”城首次见诸中国历史文献之年,这以后之2500年仅是“太原”历史的一部分。晋阳城史前之二千余年的太原历史则更为辉煌,金天氏封台骀于太原,尧、禹曾一度在太原的建都,以及此后太原发生之诸多历史事件,构成了一部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的生生不息完整的发展历史。太原在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形成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对这一段历史我们应当百倍珍惜。  相似文献   

5.
柳巷作为太原目前最重要的商业街区,不仅在太原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观光价值。柳巷是宋代以来太原城市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宋代新建太原城后,城市的商贸活动开始活跃和繁荣起来;明清时期,最终以柳巷为中心将原先城市南部的商业区域连为一体,在太原城中形成了功能齐备、商贾云集的商业区域,此时的柳巷,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区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天王三京,北都居一。”“雄藩剧镇,非贤莫居。”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 太原曾是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同时又是历朝历代的军事重镇,古称“晋阳”,又有“北都”“龙城”“锦绣太原城”等美誉。  相似文献   

7.
三晋生辉,汾水吐秀。2005年9月14日,太原师范将迎来百年华诞和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建院一周年。为进一步传承太原师范百年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太原师范精神,打造太原师范品牌,学院推出了以“百年耕耘路,时代育人歌”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庆典纪念活动。该项活动旨在让太原师范百年丰厚的文化资源聚合成激励全院师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让百年珍贵的思想精华积淀为全体  相似文献   

8.
<正>地名是地区文化的反映,举凡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都有着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地名。太原之名,已经沿用了近三千年至今未改。可在历史进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地名都能一成不变,有的地名会流变得面目全非,丧失古义。让我们说说几个太原地名的历史演变:"屈围"本不加偏旁在太原市区的北部,有山名崛,土人呼作"屈卫山"。此山在明代以前典籍中尚未见到。明《永乐大典·太原志·阳曲县图》中有"崛围  相似文献   

9.
晋阳的历史年龄抑或太原的持续发展,至少已有2500年。太原,尽管宋初统一战争中有堕晋阳而建太原之沿革,惟从晋阳到太原是一座地道的持续发展之城;七朝古都或别都;向为中央肩背及其表里山河之形势;地处古来华夏族与戎狄族接合地带及其化多元性;具有多种独特的传统工艺与特产;典型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代代典型历史人物及其典型社会性格;晋阳古城的恢宏遗墟及其丰富的物。  相似文献   

10.
傅山是晋阳文化孕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傅山的故里太原阳曲县(今太原市尖草坪区)西村,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三晋文脉为一体的"风水"宝地,故乡的晋阳文化人文氛围对他的一生影响至深。傅氏家族,世代传承书画经文,为太原乃至三晋有名的书香门第。这样具有浓郁晋阳文化色彩和深厚国学功底的家庭环境,为傅山日后的品德修养和读书治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多处显现出家乡美丽自然风光的独特历史文化对其创作灵感的激发,这些集中体现在他的诗歌、绘画、书法、戏剧和饮食文化等方面,反映了晋阳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