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1)课文中讲...  相似文献   

2.
小语第十册的《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写的是一个小苍蝇和一个蜘蛛被裹在一个松脂球里的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地写出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这块琥珀,让人们知道,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样的课文学生是很喜欢读的,但是一般地说,他们感兴趣的是小故事,而寓于故事中的琥珀的形成,形成的条件,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等,就不注意去领会了。这就是我们在教这类课文时要研究并引导学生加以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琥珀》是小学高年级语文中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琥珀化石 ,假想了琥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并推测出在一万年之前就已经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文章的篇幅较长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能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与大脑 ,既缩短了教学时间 ,又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教学课时的设计《琥珀》这篇文章故事性强 ,生字新词少 ,容易理解 ,可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搞清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讲琥珀的发现过程以及琥珀的价值。二、教学媒体的设计课堂一…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十二册第七组讲读课文《琥珀》,根据一块琥珀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现象,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想象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详细介绍了琥珀形成的有关知识以及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课文是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的。课文较长,叙述的情况较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如果抓住琥珀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六巧”进行教学,激  相似文献   

5.
教学要求 :   1 学会 5个生字 ,一个偏旁 (小字头 )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体会课文中重叠词的作用。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并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   1 学习生字词 ,体会课文中重叠词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一、运用激发情趣法导入本课。  出示纸船 ,提问 :这纸船有什么特点 ?(弯弯的、两头尖 )天上什么的形状像小船 ?(月牙 )  揭题。二、指导观察图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出示图 ,提问 :( 1)图上有些什么…  相似文献   

6.
《琥珀》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科学家根据琥珀的特点,想象了琥珀的形成经过: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夏天,一个小苍蝇飞进树林,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忽然有个蜘蛛爬过来,然后向苍蝇扑过去,刚好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松脂继续往下滴,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水把森林淹没,松脂球被淹埋到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相似文献   

7.
新闻大爆炸     
蜘蛛与恐龙同时代科学家发现了一块惊人的琥珀化石,化石中,一只蜘蛛正准备捕食一只蜜蜂。虽然这只蜘蛛非常有耐心地等待它的猎物,但无论是蜘蛛还是那只小蜜蜂,都遭遇了不幸,它们被永远地保存在了琥珀中。这块琥珀化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  相似文献   

8.
电化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我注重把电教手段用到最佳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突破难点,效果显著。 教学《琥珀》一课时,课文主要记叙了带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幻灯片就紧扣课文叙述的顺序编制:有单片、复片和拉动片。讲授课文时,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接着放单片让学生认识  相似文献   

9.
《琥珀》(第十二册)这篇课文通过介绍科学家是怎样假想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懂得记叙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情或事物的几个要点进行客观的分析,把与要点有关的情况考虑周到,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琥珀是什么东西,它是怎样形成的?这对一般人来说是陌生的。因此,作者抓住这几个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即琥珀形成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付清苹 《江西教育》2003,(14):29-29
1.生活展现情境。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让学生置身于这一场景中进行观察。例如上《记一次活动》的作文指导课时,先总结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然后分类进行比赛,最后让学生把这一活动过程及心得体会写成一篇作文。2.实物演示情境。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演示,创设某一种特定情境。如讲《琥珀》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传看琥珀,然后对照课文里讲的琥珀,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会说出书中的琥珀里有蜘蛛。可是书中讲的琥珀里为什么会有蜘蛛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学生会带着这些疑问认真地学习这篇课文。3.图画再现情境。用图画来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  相似文献   

11.
《琥珀》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也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说明文。它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表达方式方法上都不失为一篇好课文。但是,笔者以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假想松脂球的形成过程时,脱离了实际,给人以牵强之感。作者在课文中这样描写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一只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蜘蛛刚扑  相似文献   

12.
《琥珀》     
任何板书设计都应当反映课文的特点。《琥珀》这篇课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仅仅根据一块少见的裹有苍蝇、蜘蛛的琥珀,从琥珀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其他条件出发,假想出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形象生动地说明琥珀的形成过程。因此,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就必须反映作者假想的故事与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琥珀》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对琥珀的兴趣,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选择你喜欢的途径,利用一周的时间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课后,我对教学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好与差进行了反思。一、做得好的方面1.注重阅读教学的灵活性。师:上节课我们初读并且预习了课文。现在,谁能告诉大家,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的课文要采取不同的教法,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但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篇课文拿上来,总是教字词、初读课文、分段、逐段讲读、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套程式教法,缺乏应有的变化,学生感到没有兴味。近年来,我们就在讲读教学中如何打破逐段讲读这一程式化教法做了一些尝试,现介绍如下: 一、从释题入手。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课文的中心所在,教学可以直接从释题入手。如《奇异的琥珀》一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搞清楚:“琥珀”和“奇异”这两个词的意思和“奇异的琥珀”的含义以后,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是着重写这块琥珀的“奇异”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奇异”在哪里?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讨论得出: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可以看见它们  相似文献   

15.
正问题在底面半径与高均是1的圆柱体的轴截面两个相对顶点处逗留着一只可爱的蜘蛛和一只讨厌的苍蝇.(1)饥饿的蜘蛛沿着圆柱体侧面爬到苍蝇处,爬过的最短路程是多少?(2)饥饿的蜘蛛沿着圆柱体表面爬到苍蝇处,爬过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谦逊和平易近人的思想品格。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3.设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爱因斯坦作为当时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与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读后交流:…  相似文献   

1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是怎样运用确切的词语描写景物的。 3.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秋天过去了,天气渐渐冷了。这时候什么季节到来了?说说在这个季节里你见到的自然景象。 1.板书课题:30.初冬读课题中的生字。初chu。正音。“初”是什么意思?(表示起头、开始。例:“初学”、“初中”。) “初冬”是什么时候?(冬天刚刚开始。) (说明:课题中的生字开始教为宜,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既要教生字,又要教生  相似文献   

18.
李志伟 《红领巾》2009,(6):12-13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琥珀。琥珀是亿万年前的松脂被埋人地下变成的化石。珍贵的琥珀,里面会很巧地包着一只蜘蛛或苍蝇等小动物,为人们研究远古生物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可是,这一块最新发现的琥珀,里面包的东西,谁也不知道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猜想是创造的先导 ,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地引发学生猜想 ,让学生对问题的实质作出大胆的假设和试探 ,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沟通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 ,是这样设计的 :微机依次演示并依次提问 :(1)图一中这块地近似于什么图形 ?(平行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3)根据给出的数据 ,你能求出这块土地的面积吗 ?(2 0 0× 40 =80 0 0 (平方米 )   (4)如图四所示 ,如果要划出一块建成小花园 ,这块地…  相似文献   

20.
[教例]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自由读第5自然段,要求学生能说出住宅外部的特点?  投影显示目标:1学习并运用“精读批注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5自然段  师:我们先从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入手学习。  (投影句子: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引导学生用“精读批注”法学习。)  师:同学们仔细读,认真想,蟋蟀的住宅外部有什么特点?(生齐读“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  这句话告诉我们蟋蟀的住宅是怎么样的?  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就是———(生:“向阳”)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