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伟人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也这样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这些意见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写消息一定要开好头,而且还要有诱惑力。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有的新闻学著作讲到消息写作时说得形象:“好的导语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读者,不好的导语可以把读者推得远远的。”因此,消息的导语写作最好达到清代学者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那么,消息的导语怎样吸引住读者呢?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2.
常见病之六:导语与标题、主体重复导语要求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一个事实,或者反映出新闻事实中最主要的思想及意义。新闻的标题,也要求突出新闻的主旨。这样,在新闻写作中是容易出现导语与标题相互重复的现象。新华社去年4月22日播发的一条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章钟基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工业过热、农业过冷的局面开始改变。”这条消息的引题是:一季度国民经济整治初见成效。主题是:工业热农业冷开始改变。请看,这条消息的导语与标题用语几乎完全一样。我国汉语词汇丰富,且同义词很多,只要多在  相似文献   

3.
导语点滴     
我从事煤矿新闻报道十几年了,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对新闻导语的写作有几点体会,不揣浅陋,写下以求教于同行。言简意骸,直奔主题。1996年初,我写了一篇抓安全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拣银岩矿近年来把安全生产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下面写采取的措施,有条不紊。这篇消息被《广旺矿工报》采用,放在二版头条。后来,编辑老师在讲课时也提到这篇新闻导语,认为很简洁,开门见山。  相似文献   

4.
一条新闻要吸引读者必须具备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一条使人非读下去不可的导语。有人认为,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导语的写作,标志着作者的水平。 导语的主要作用一是告诉读者这条消息的主要内容,就是“立片言以居要”。再就是要紧紧抓住读者,使其欲罢不能,引导读者读下去。如何使导语写得吸引人,是新闻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报刊上出现了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的好导语,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 请看羊城晚报的这条新闻导语: 本报讯“怪事!武汉市有两幢新盖的居民大楼,竟然无人管业,住户要求立约交租,也无人理会…  相似文献   

5.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6.
一条消息能不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的好坏。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禁锢,报纸上的消息导语几乎是千篇一律。新闻改革给导语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今年评出的1985年全国获奖消息,在导语的写作上就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不少具有新意。《“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北京日报),是一则科技成果鉴定会的消息。请看它的导语:  相似文献   

7.
导语被称为新闻的“窗口”或“眼睛”。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总是注重并力求把导语写得有特色,吸引读者看下去,而从新闻事实的某一侧面来写,是把导语写得新颖的重要一着。请看下面几例: 中新社1983年3月1日的《北京市春夏服装展销会开幕》消息的导语是:数不清的目光投向一位斜戴着法兰西帽子,披着时髦的砖红色春季大衣的风姿绰约的女郎。当北京市春夏季时装展销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时,这个放在进门大厅的模特儿成了最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小小通讯员,有什么经验可谈。我看不仅一个人有这种想法,其实正是这种想法,阻碍了通讯员写作水平的提高。我从1986年开始学着写稿,当时只能写些表扬稿和读者来信,而且写的很苦,一年下来,仅上了几个“豆腐块”。劳动和收入的反差,使我静下心来,我认识到没有一定的功底光靠热情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我报名参加了新闻培训班,看了不少书。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89年,我已达到年用稿在百篇以上。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经常总结一下经验大有好处。我先后写出了《悬念、立体、联想——谈写活导语的三种方法》,《如何写活会议消息》、《快速采访  相似文献   

9.
导语应彰显新闻价值讲究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语是消息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导语的定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如下定义较为恰当:“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的开头。”[1]正因为“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个点上”[2],所以,导语写作说是消息写作的重中之重,比如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相似文献   

10.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广大受众对于各种传-播媒介和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有着极大的选择自由。受众可以读报,可以听广播,可以看电视、也可以上网,可以读、听、看这条消息、这一个节目,也可以读、听、看那条消息、那一个节目。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和选择心理,对新闻消息的导语写作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消息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拓宽生路,就必须讲究消息导语的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11.
何瑶 《新闻知识》2005,(5):74-76
范长江说过:“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很高,要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新华社记郭玲春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由此可见导语对新闻写作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以情动人     
新闻写得动人,在情字上下功夫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个“情”既是作者流露的感情,也是新闻事件本身感人之情。让我们来看看实例吧。去年2月12日,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杂文作家赵超构逝世后,《羊城晚报》连续发表了消息、通讯和悼念文章,请看:消息《赵超构逝世》的导语:“上海的一些街头报亭昨天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捧读刚到的晚报,人们面对的是著名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的遗像。他长辞于12日晚  相似文献   

13.
一篇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最初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笔者以为,将导语喻为“新闻的生命所在”一点也不过分。近年来,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新闻导语来讲,至少有三个最常见的毛病:一是概念化,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二是公式化,就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多种内容,不是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是形式窒息内容。这些导语给人往往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是冗长。有的记者写的导语运用了成串的数字,繁琐庞杂,令人不知所云;有的…  相似文献   

14.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6,(10):24-26
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敲门砖,也有人把消息导语比作“凤头”,还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吸铁石或钓饵,它能够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或钩住,使读者愿意看下去。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很高,要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的调查,一般读者每天用来看报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他们看报的目的是要了解当天和新近  相似文献   

15.
看了新华社8月8日播发的《取于民用于民,我国财力九年增加一倍半》一稿,觉得耳目一新。把这篇消息与已往的经济新闻比较,从中我依稀觉悟到:和群众站在一起——经济报道的新路子。首先,这篇消息的导语就让人感到新奇。作者田川没有按照传统的写法,把我国财力九年增加一倍半这个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而是这样提出问题:“当你走过北京三里河中央财政部门前的时候,你很少会想到这个地方和你的生活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财政部为全国人民理财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过去财政成就的报道,大都象统计公告,内容除数字之外就是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工作,很少从群众的角度去报道财  相似文献   

16.
导语只有“亮”起来,才能让读者“一见钟情”,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语是消息成功的一半。毛泽东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心理的一个真实写照。 万事开头难。作为消息开头的导语,是不易写好的。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为写好一条导语煞费苦心。那么,怎样让导语  相似文献   

17.
端上新闻这碗饭,“染”上一种“新闻癖”,见了报纸,读到自认为好的新闻、好的标题总要多看几眼,多读几遍。手头的活儿多时,先把好题好文的报纸悄悄藏起来,稍有空闲,抽出来细读,赏析一番,吧咂个中“滋味”。 “品”报纸,可以从中学到新闻写作方法。比如:1993年12月,首都钢铁公司自办银行开张。《中国青年报》的消息导语,写得就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8.
对于消息,导语是消息的精华,也是消息的灵魂;对于记者而言,导语是一块战略要地,用寸土寸金来形容都不为过。新闻从业人员有这样的共识:如果你用两个小时写稿子,得花一个半小时写导语;好的导语,标志着好的稿件完成了一大半。事实上,即使是一名有多年实践经验的熟练记者,仍然要面对导语苦思冥想,因为导语写作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导语是以精炼而生动的文字提示消息主要内容的,开头第一段话或第一个单元,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则消息中最先与受众见面的部分。导语写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全篇消息的质量。正因为如此,西方新闻界十分重视消息导语的写作。美国新闻学者威兼·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应该全力以赴地写好导语。“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认为:“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现代新闻学  相似文献   

20.
导语写作是消息写作的关键,一条消息写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息导语写作的成功与否,所以导语写作在消息写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在消息中所占空间很小,要在"弹丸"之地上跳舞,跳好舞,难度很大.写好导语,需要科学的新闻意识,新闻意识对写好导语的意义在于,运用新闻意识,在遵循导语写作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导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