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义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母语教育,是继中学母语教育之后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的母语教育,也称之为母语高等教育。一、母语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语言不只是工具,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失去一种语言,就是失去一个文化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脉相连,密不可分,除了语言技能的传授,母语更担负着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功用。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成果。对每个民族成员的社会化和民族共同体的稳定起着主导的作用,因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强的稳固性。民族教育是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递方式。民族社会通过传统文化的敦育将民族成员社会化,也就是使民族成员逐步适应该民族的社会生活。广义的民族教育,既包含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创造,又包含对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它对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扩大民族教育规模、培养创造性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民族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过两年努力完成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关于藏族地区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问题的研究》重点课题的过程中,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会促进我国藏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领域有几个理论问题亟须新的理解,以适应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民族教育概念理解已经走出了那种以主体民族为视角的观点,修正了过去单一注重现代教育的观点,开始将民族教育理解为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民族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两种语言及教学的关系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解决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要在充分考虑民族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支持和民族语言的使用、民族成员的双语态度等因素的情况下,制定双语教学的科学政策。多元文化课程是在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社会现实背景下,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民族教育政策的重心正在发生着转移,这种转移是民族教育从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移,这种转移亦是由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向特殊政策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生活方式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差异。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上述种种文化差异必然在各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种语言的历史,就是该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 据此,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某种语言,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发展。否则,如果学生忽视这种文化差异,或者对这种差异缺乏敏感性,他们在交际过程  相似文献   

7.
罗如 《考试周刊》2011,(24):88-88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工具,数学教育承担着使学生的心理潜能、文化科学水平和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任务。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在数学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藏语文是我国民族语文中的一种重要语种,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它对发展藏族教育,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促进民族团结,以及对藏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明发展当中,文化是多元的,正是因为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世界变得五彩斑斓。对于文化传播来说,语言是重要的载体。与此同时,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英语教学则是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跨文化的因素,从文化视角出发来研究高校英语教学的新方式,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0.
<正> 众所周知,每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有一门课是必须连续不断地学习的,甚至进入工作岗位后还得常常进行自我进修提高,这门课就是语言课,本国语言(也称为语文课)和外国语言。为什么呢?因为语言属于基本文化。所谓基本文化,它是文明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基本文化的特点有四方面:其一、它是学习一切其它科学文化的基础;其二、它是必须长期学习、甚至一生都需学习的;其三、基本文化的掌握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它是一个过程;传统文化也是一个传统的话题,因为它是现代化的基础。每一个国家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都与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因素对教育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中,也有对教育现代化起着严重阻碍作用的因素。只有经历一个自觉的批判、深刻的反思的过程,经历一个选择和接受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步伐才能够加快。  相似文献   

12.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全国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农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则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就谈不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农业的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也是不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上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科学、经济特点。同时,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其原因就是它能吸取他国的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为本国所用。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只有通过外语这个工具,才能获取外国最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当今世界,社会与经济发展迅速,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城市已国际化。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大,对外语人才素质  相似文献   

14.
王伟华 《海外英语》2012,(18):267-268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该文就是通过英语学习和教育来论证了语言和文化间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语言和方言的发展是不平等,不均衡的。本文从语言的地位、教育取向、亲和力、表现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不同语言、相同语言的变体之间的差异,阐明了语言的地位差异主要是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语言不平等尽管在政治、文化是不合理的,但从社会发展趋势上看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语言的统一。合理的语言政策对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育事业一部分的外语教育,应该如何卓有成效地培养外语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服务,这是一个很值得大家研讨的问题。笔者略陈管见,供外语界的同行及有关同志参考。一、对今后六十年世界主要语种扩散形势的展望当今世界有文字记录的语言,多达三千多种,但是真正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语言,不过一二十种。这是因为语言和其他事物一样,总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学文化的进步不断变化的。在这种变化中有的语言发展,向外扩散;有的语言则逐渐衰落,甚至变为“dead language”(死语)。因此,语言盛衰,总是与操这种语言的民族在军事、政治以及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盛衰相联系的。语言的扩散通常都通过下列途径:(1)民族的大迁徙;(2)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传播。前者总是和军事占领相伴随,以母话的形式出现;后者则常同操这种语言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影响相关联,以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形式向外扩散。单纯的军事占领,入侵民族的语言只能对被占领民族的语言产生影响,但不能取而代之。只有当军事占领和民族迁徙相结合时,入侵民族的语言才能取而代之,形成外族语言的迁徙性扩散。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四次较大的外族入侵,情况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马世卫 《考试周刊》2014,(11):13-14
<正>什么是语文?语文教什么?怎样进行语文教学?这些问题一直在讨论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一直在争辩中。语文教师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放弃思考和探索,我们有必要形成自己的看法或者赞同某些观点,在语文教育这条道上坚定地走下去。简单地说,语文就是语言。说的话是口头语,写的文是书面语。语文意义上的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就是母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及思维方式会深藏在民族语言之中。所以,中国语文也就是中国人的母语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智慧的载体,也是架构知识、信息大厦的“建筑材料”。现代有关专家还认为,语言是思维和社会学习、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一个民族文化教养与发展的标志。教育家更是强调,本国语言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掌握语言对儿童发展极为重要。要使儿童的智力获得健康发展,首先要教好语言。不能较好地掌握语言的孩子,往往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在现代社会,语言的重要性要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突出。基础教  相似文献   

19.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有必要深入探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与发展路径。从内容、目标、对象三个角度,可以基本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内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华各民族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包括"团结"和"进步",二者互为倚靠、不可偏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当强调国家观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不应仅仅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民族。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德化""教化"三个方面。"文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科学理性水平的提升;"德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民族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变革;"教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的自立自强和自我创新。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文化"相对薄弱、"德化"有待加强、"教化"有待提升等挑战,应从解决语言问题、物化问题和普遍问题三方面着手和用力,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百年来,现实的吁求,政治经济问题的直接充当了我们科学教育的思维起点,以至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形成健全的民族科学教育理念,使科学意识并没有深入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未来的科学教育必须在充分反思教育与科学自身处境的基础上,协调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民族心理、心智训练与知识掌握、普及与提高、尊重科学与唯科学主义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以谋求自身乃至民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