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曹植少好诵辞赋,下笔成章,其自编集《前录自序》云赋七十八篇(《艺文类聚》卷五五引),现存者,包括残篇散句在内篇题标为赋的,《曹集铨评》所收有五十二篇。实际当不止此数,如属“七体”的《七启》,仿张衡《髑髅赋》所作的《髑髅说》,拟《九歌》而作的《九咏》,受《渔父》影响而写的《释愁文》等,虽无赋之名,却都是赋。曹植自言赋“所著繁多”(引同上),《前录》所载只是精选的篇目,他是否亲自编过《后录》,史文缺载。仅以现存赋观之,曹植已无愧于建安时代赋大家,在赋体发展史上是关键人物之一。他的赋,在题材内容、  相似文献   

2.
曹植后期代表作《杂诗六首》,是他当时思想的真实流露,诗中既抒发其思君恋阙之情,又表露其欲求自试之意,寓幽怨于缠绵,寄壮怀于慷慨。  相似文献   

3.
曹植的《神农赞》《黄帝赞》等一系列作品将炎、黄二帝的形象分为圣人君王、神灵仙人、英雄领袖、典故人物四种。这些作品赞颂了炎、黄二帝厚生爱民的丰功伟绩,反映了曹植作为贵族阶层的炎黄观,暗合了他厚德爱民的思想,也寄托了他政通人和的愿望。同时,曹植创作的《黄帝赞》,为后世赞体确定了范式。曹植对炎、黄二帝的崇拜和赞美,反映出魏晋时期士人们的炎黄观和民族共同体观念,为炎黄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建安十九年到二十一年,是曹植一生的顶峰,也是曹植一生最为快乐的时光,在这个时期,他在政治事业和情爱人生的两个领域,都达到了一生的顶点。但建安二十二年,对于曹植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十月被确立为太子,兄弟之间的太子之争,以曹植失败而告终。但与此同时,曹植却焕发出了巨大的写作才华,写作了大量涉及甄氏的诗文作品,主要有《节游赋》、《西北有高楼》,以及后来回忆所作的《妾薄命》等。按照时间次序依次辨析,从而考证出(一)《美女篇》与《陌上桑》:曹植的欢乐;(二)《蝉赋》:曹植的反省;(三)《节游赋》:曹植的节制。即从文本出发,再次论证了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建安二十二年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曹植之所以能开创赋体新境界,成为一代赋家,与他对屈骚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本文以曹植的《橘斌》与屈原的《橘颂》相比较,从中见到曹植在题材内容,表现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对屈骚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诗歌创作因前后期不同的生活境遇而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格,从中可以清晰看到他的整体思想是儒道互补的,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则以道家思想为主。  相似文献   

7.
试论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三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复杂。本文尝试从其诗作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得出他的思想中儒道释兼而有之的事实。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释,前期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道家和释家成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复杂。本文尝试从其诗作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得出他的思想中儒道释兼而有之的事实。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释,前期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道家和释家成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曾提出儒释相合于"性情",他依据的儒家经典是《易》、《论语》。因此,《易》是柳宗元思想来源之一,本文主要从其对易学态度、易与心性思想、易与大中之道三个方面尝试性分析柳宗元的易学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0.
曹植是我国建安年间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他继承先秦《诗》、《骚》的优秀传统,从两汉辞赋民歌中汲取营养,兼收并蓄,极大地丰富了诗赋的内容和形式,影响深远。以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为研究稿本,以黄节先生的《曹子建诗注》为参考资料,以曹植的赠答诗《离友》为入手点,试剖析曹植赠答诗的部分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从休闲的视角对三曹探讨,有利于理解他们的真实性、丰富性。三曹在休闲之余都热衷于文学创作,曹操对文学的态度是“歌以咏志”,曹丕则认为文学是“不朽之盛事”,而曹植的文学创作只是他寻求政治理想的替代品;游宴活动是三曹休闲的另一种形式,曹操在游宴之时不忘政治寄寓,曹丕的游宴多是娱乐,作为游宴配角的曹植,更多的是附和;关于养生,曹操与曹植一样,由刚开始不相信神仙、方术到后来注重养生、甚至渴望在神仙世界里解脱自我,相比之下,曹丕倒较为理性;曹操对于酒可以说是操纵自如,他饮过酒、献过酒并戒过酒,曹丕认为酒能成礼也能败德,曹植则饮酒不节;在其他的休闲活动中,三曹都喜欢武略,曹丕的休闲更多的是娱乐性、享受型,曹植的爱好则更趋向于文人化;曹氏父子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永远的丰碑,从休闲的角度来观照他们,父子三人在显示各自特点的同时,其实离我们普通人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13.
曹植的英雄主义情结在其诗歌中有着非常生动的反映和形象的写照。揭示了诗人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承载的孤独与寂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不懈的理想追求。文章探索曹植诗歌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情结。重新认定了其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曹植本人的出身、思想构成等多方面的联系,进一步肯定了其诗歌强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曹植的《鹞雀赋》和出土的《神乌赋》相似。而他的《髑髅说》和庄子的“庄子见髑髅”也有相似之处,《神乌赋》和“庄子见髑髅”都有吸取民间文学的特点。而曹植所处的那个时代谐谑调侃之风盛行。总之,时代和个人的因素决定了曹植在吸取民间文学方面是自觉的。  相似文献   

15.
人生后期的曹植至少受到了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困扰:遇谗被疏,性命之忧,四处迁徙和有志难伸,并因此体验到了巨大的生命苦闷。上述状况对曹植后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其笔下的事物皆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我们若要全面而形象地理解曹植后期的悲剧性生命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苦闷,则仅仅从其部分直抒胸臆的诗篇求之显然不够,也许其数量众多的咏物诗、闺怨诗、游仙诗等才是更好的考察对象。因为从本质上说,这些诗歌均是生命苦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陆机继承了曹植开创的五言诗的雅化实践,《拟古十二首》正是他这一实践的体现。本文通过对陆机拟作与古诗原作的对比分析,来阐释陆诗雅化的具体表现,并从时代背景、文学史发展及陆机生平、心路来揭示其雅化诗歌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曹植在诗歌创作中非常善于借鉴前人的创作精华,对此,一些评论者往往认为曹植重模仿而乏创新。文章通过对《美女篇》与《陌上桑》的比较分析,说明曹植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更注重创新。他的创新使五言诗艺术真正走上文人化道路,《美女篇》也真正成为表现诗人自我的艺术载体。  相似文献   

18.
建安之际,文人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崇尚情采;作文依祖《风》、《骚》,其审美意趣亦在于此。曹植"骨气奇高"、"情兼雅怨",故其诗赋"词采华茂,体被文质"。而陈琳明习律令,文章颇具法家辞气;其赋亦是刚健有余而弘润不足,更乏丽辞雅义。曹植所崇尚的,正是陈琳所缺失的,故曹植云"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  相似文献   

19.
游侠是战国到汉初社会动荡的产物。游侠诗则是传统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建安时期士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以曹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应运而生。曹植的游侠诗将少年任侠、追求个体自由的模式与忠君爱国思想结合起来,深刻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阮籍此类诗歌中表现了对游侠建立功名之梦的清醒认识,主张退而在文学作品中彰显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李白游侠诗作开创了"功成身退"模式,是对以上两种传统的继承及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