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沈从文是湘西的儿子。1902年,沈从文生于湖南风凰县。1922年,他离开湘西,到北京、上海追寻五四思潮。1934年1月,得知母亲病重,沈从文回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探望。临行前,他和新婚的妻子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记下沿途见闻。这些书信,在沈从文回北京后,加工整理组成比较完整的篇章,自4月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1936年结集出版了《湘行散记》。1992年,张兆和在沈从文去世之后,将部分幸存的50多年前的信和画编成《湘行书简》,与《湘行散记》合集为《湘行集》出版。  相似文献   

2.
《云南教育》2023,(Z1):15-19
<正>沈从文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门类和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都成绩斐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先生的创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朴讷、浪漫、传神的一面。我们纪念沈从文先生,是纪念一方美不胜收的文学世界,更是纪念他身上如赤子般不折不从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散文也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水是沈从文描写的重要客体,水在他笔下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理性的水,它是蕴涵着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艺术之水。通过水的品性这一角度来解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有助于获得对《湘行散记》多层次的审美认识与体验。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著名小说家,也是著名散文家。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20年代中期,他的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就是一部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的合集。自《从文自传》后,他的散文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下了《湘行散记》、《湘西》两部散文长篇。前者为作者1934年冬重返湘西沿途见闻纪实;后者  相似文献   

5.
1934年。沈从文因为母亲病重匆匆返乡探视。这次返乡经历的种种,对沈从文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湘行散记》就是这次返乡的记录。《老伴》是这组散记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6.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沈从文的《湘行集》把握了人们的完形趋向心理,塑造了人物形象的完形美和情节安排上的张力美,使读者在完形趋向律支配下进行审美投射,增强了文章的力度、别趣和魅力。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文学对外传播已经走过了近90年的历史征程,域外的沈从文文学传播与研究成果虽然在整体上不如中国,但其作品在域外传播时所引起的影响却不容小觑,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在国内还没有形成对沈从文的系统研究之前,美国学者就已经撰写、出版了重点介绍沈从文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沈从文评传》、《沈从文传》等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译介成果也卓有成就。因此,就沈从文文学作品在欧美国家的传播与研究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对目前国内的沈从文研究而言很有必要,而且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文笔优美,具有一种牧歌情调。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在牧歌情调下隐藏着伤痛的沉默与忧思。  相似文献   

10.
《湘行书简》与《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展现自己湘西之旅的典型文本,糅进了他独特的生命意识、主体情绪与审美感悟。《湘行散记》是在《湘行书简》的基础上,对同一种人物、同一种情境、同一种意绪的二度创作,再次创作中,他对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进行重新的理解和组织,从而使作品生发出丰富而厚重的意义。这种意义的生发离不开在书简中作者已经定下的写作情绪与基调,二者构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渗透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沈从文参与《战国策》编辑工作前后情况的考证,探讨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揭示他与战国策派思想上的一些共同点;并通过对沈从文参与编辑《战国策》的动机的考察,展示他40年代初试图通过“文学运动的重造”使自由主义文学居于文学发展主导地位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一)阅读导航《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尘封了30余年的沈从文如老树新花,重放异彩;沈从文研究领域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杨玉珍的近著《东方神韵:东方文学与文化视野下的沈从文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以下简称《东方神韵》)开拓出了新的研究视阈,既是沈从文研究的新创获,也堪称比较文学领域里的一项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网消息,研究者从1930年6月1日出版的《旭日》月刊创刊号上发现了沈从文的佚文《男女谈》。《抛日》是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旭日社出版发行的,该刊设有论著、文艺、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散文比起他的小说,更能表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文的散文精品当数《湘行散记》、《湘西》两本书。栩栩如生的人物、真实的历史感受、幽妙舒放的意境、深沉隽永的探讨,犹如一幅幅风俗画,展示了湘西独特的风貌。他的作品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后来的湘籍和非湘籍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是《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节选)是从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中选出来的。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未选入该文。这堂阅读课,为什么要用这篇课外选文呢?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  相似文献   

18.
凤凰的书香     
杨泽文 《高中生》2010,(18):59-59
自从读过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长河》以及系列散文《湘行散记》之后,就少不了时常向往湘西,渴望走进凤凰古城。我这不是为了印证什么或互证什么,更多的是为了感恩湘西的山川河流和古城旧镇,是它们孕育和成就  相似文献   

19.
以“梦幻创作”为中心,尝试着将沈从文的整个湘西乡土创作分为1922—1933年、1933年冬—1934年春、1934—1948年三个时间段来考察。1922—1933年,沈从文备受都市压迫,因此以梦幻般的乡土创作来对抗都市。1933年冬—1934年春,沈从文生活、事业成功,压迫感减轻;同时,1934年初的回乡让他认清了湘西严峻的现实,乡土创作的着重点开始变向,以《边城》为变向的标记,《湘行散记》为发生主要变化后的首部作品。1934—1948年,沈从文的乡土创作逼近湘西现实,梦幻色彩锐减。纵观沈从文一生,他始终无法彻底割舍心中的那份湘西梦幻情结,其乡土创作都带有一丝梦幻色彩。  相似文献   

20.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孕育他的湘西世界是他着重描写的。《边城》和《长河》是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这两部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与"变"。《边城》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长河》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变"。透过"常""变"主题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