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反映了其内在文化印痕的分娩。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课程建设出现了本土化意义上的缺失与无序,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冲突上。课程研究为了实现其内在文化由“虚无”向“实体”的转向,着力于从传统文化的渊源中探寻自身内在生长点,以求在民族特色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由此,肇始于过去,融适于现在,指向于将来的文化本土性建构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3.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反映了其内在文化印痕的分娩。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课程建设出现了本土化意义上的缺失与无序,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冲突上。课程研究为了实现其内在文化由“虚无”向“实体”的转向,着力于从传统文化的渊源中探寻自身内在生长点,以求在民族特色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由此,肇始于过去,融适于现在,指向于将来的文化本土性建构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新生代小说两作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尼尔小说出发于新加坡乡土而终极于世界性的艺术视野,谢裕民小说对新加坡“城与人”文化主题的新开掘,都反映出其创作多元文学因素的交汇,而尤自觉于中国文化传统和新加坡本土文化传统的融合。这些不仅形成了新加坡新生代小说家的特色,也构成了“新加坡小说再出发”的某些内容。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是现代化的核心,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但二者有融合的部分,即“契合带”。正是这一“契合带”的存在,决定了现代化必须建构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也决定了现代化必然扬弃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展出更新的价值观。“契合带”的理论从根本上找到了“全盘西化”和国粹主义等理论误区的根源。价值重建也正因为“契合带”的存在、才能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过渡,在价值重建过程中,保持开放心态,把握好两种价值观的共合度,对现代化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从艺术意境的求壳中对传统文化作批判性反思。通过对中国艺境的文化哲学基础的探寻,揭示了传统哲学的生命哲学品格;通过对未来文化的展望,高扬了“文化与自然调合”的理想;通过对“中西古今 ”关系的辩证思考,提供了跨文化研究和对古人作“同情的了解”这一富于启示意义的文化批判方法。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与“女性艺术”在中西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性,决定了“女性主义”与“女性艺术”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殊性界定。引论“女性主义”与“艺术”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空间,有助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摆脱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走出女性主义的悖逆之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传统旅游根植于传统文化,儒家的“比德观”与道家的“至美”、“至乐”观,影响着历代文人士子旅游的价值取向。中国的传统旅游发轫于帝王的冢山祭祀活动,遂有“五岳”之说。佛的传入与道之兴起,建寺庙宫观于名山大川,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随着漫游、玄游、云游、仙游以及涉险之游的勃兴,旅游形式便呈多元性发展,皆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传统旅游,而传统旅游又使传统文化丰富发展。研究传统的旅游文化,对发展现代旅游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重估传统     
传统作为文化的积淀和生成,构成人的文化坐标。理解“传统”有两种可能的视野:在本体论意义上,传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可称之为“文化传统”;在知识论意义上,传统则充当被变革、被超越的对象,可称之为“传统文化”。对文化传统的自觉捍卫,其意义已超出了保守与激进之争。轻蔑传统,终将被历史所轻蔑。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消费文化”对传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挤压文字”等诸多现象,引发了学界与大众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焦虑,从而呼唤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围绕“文化转型”、“生活审美化”、“文字与图像的紧张”等相关问题展开必要的言说与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