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创造学究竟是什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傅世侠 《科学学研究》2003,21(5):455-460
针对当前我国创造学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观点提出4个问题商讨:①创造学属科学范畴吗?②创造学就是创造心理学吗?③创造学是横断性学科吗?④建构创造学理论体系势在必行吗?通过分析,作者逐一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我国创造学研究当前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建构尚缺乏研究基础的庞杂的创造学大体系,而是适应深化教育改革需要,对已取得诸多成果的创造教育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它所有领域中的创造发明活动,并探索其中的创造发明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学校通过开设创造学课程,试图教给学生创造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进行创造.然而,创造学教学是否实现了开课的初衷呢?通过几年创造学教学的实践,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信息反馈,本文总结出行为创造学对学生思考产生的一些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3.
20年前,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发现,诞生于西方的创造学在开发人的创造力资源、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便开始尝试在中国传播创造学这门新兴科学。为了让创造学进入学校教育或社会培训的讲堂,我国的出版社已推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创造学新教材。笔者近期拜读了肖云龙的《创造学基础》(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刘仲林的《中国创造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和甘自恒的《广义创造学》(科学出版社,2003)。读罢这些新书,顿感春风拂面。富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学教材的面世,是我国创造学传播的新突破。研究这些新教材的特点,也是一件有意…  相似文献   

4.
王云 《发明与创新》2004,(10):10-11
我国对创造学的研究有20多年,但创造学中的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以至于在有关创造学的教材或读物中,出现概念模棱两可、理论解释前后矛盾的现象,甚至于连最基本的创造性思维的含义都没有明确的界定,严重影响了我国创造学的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创造学是什么?这是一个促进和制约创造学作为学科发展 的一个大问题。近几年我在从事创造学教学和整理出版拙作《现代创造学——原理与方法》时,梳理和思考中,不时有些大 — 胆的想法,虽构不成体系,自认为也是一种观点,现整理成文, 以期收到抛砖引玉、共同推动创造学  相似文献   

6.
庄寿强,中国矿业大学创造学教研中心地质学教授,1983年创建“地层时差对比理论“时开始研究刚传入我国的创造学(CreativeStudy).后发现其中多处不足.遂独辟蹊径.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创造学“(Creatology)——研究人的各种主观因素(尤其是思维)如何去适应并把握那些客观存在的创造规律,从而产生创造行为的横断性学科。由此.行为创造学以其自主的独创性、系统的理论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已为各类创新工程的实施作出了贡献。行为创造学已归纳出迄今仅发现的8个基本创造原理(规律)和15种创造性思维引发机制,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证明:创造行为是可以教.也可以学的。它应该进入所有的学校和培训之中。  相似文献   

7.
创造学自20世纪上半叶诞生后,在国外的发展极为迅速,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创造学直到80年代初才传入我国大陆。20余年来,创造学在我国虽然也得到了较广泛的普及,但最终由于多种因素,主要是其自身理论体系上的若干欠缺而导致其进一步发展举步艰难。作者在1983年接触创造学时,就已发现其理论层次并不完善,由此而预感到,若要有效地发挥创造学的作用,特别是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发挥其独特的、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尽快完善其框架体系和理论基础。为此,作者在竭力推广创造学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张阳.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1983年开始从事创造力培养问题研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独立研究创造学理论的人之一。从1991年起.他便在教学中积极传播创造学理论,努力开展创造教育,先后在石河子大学开设了创造学选修课.并举办了多期创造学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9.
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学科呢?目前,国内的研究者大多数存在三种不同的认识:1、一些人认为,创造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但是有人对这一提法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认为,从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这个观点出发,创造学是符合的;而综合性学科是要有一个特定的客体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创造学又是不符合的。比如综合性学科中的环境科学是研究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的,海洋科学是研究一切与海洋有关的学问的,而航天科学则是研究与在太空遨游有关的学问的。但是创造学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要碰到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创造学专家罗玲玲教授的新作──《创造力理论与科技创造力》已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创造力理论方面的最新著述,共分4章20节,从最基本的创造力概念和创造力结构入手,认真地分析了国外学者的创造力结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的方法内涵和方法论意义、创造性人格与科学创造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是作者历经十几年在创造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观点新颖、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对于开发个人和群体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尤其对从事创造学和创造教育的研究者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创…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创造学界,有关创造性思维特征的论述,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据庄寿强、戎志毅先生在所著《普通创造学》中指出,“迄今为止不同研究者在其论著中所表述的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已多达180余个”。并且庄、戎先生经过综合概括后指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只有一个,就是思维结果的新颖性”。我是赞成这个观点的,但又感到先生的概括有些美中不足。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思维的标新立异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在创造学中,定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既应当切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涵义,又应当顾及创造教育的一般要求,应当对激发…  相似文献   

12.
创造学引入我国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还是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一批理论研究者涌现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风格各异的创造学理论,并出版了一批著作,为创造学学派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么,我国创造学研究是否已进入独立研究,形成学派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及其它领域的创造活动,探索其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新兴学科。我国的创造学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创造学取得的成绩1.中、小学创造教育面不断扩大,创造教育效果非常明显。2.创造学宣传普及面不断扩大。3.创造学工作者队伍不断扩大,青年学者队伍迅速成长。4.通过会议及各类媒体,交流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5.出版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著作。6.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二、当前存在的问题1.我们对创造学的理…  相似文献   

14.
创造学理论体系还在不断深入完善之中。鉴于创造学和数学学科性质的特殊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创造学来说,从数学中去探寻创造学理论很可能是一条新路,创造学研究应该开拓这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创造学教育同群众发明革新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群众发明创造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我认为成立“发明与革新研究所”(或称“创造学研究中心”)是最佳方式之一。“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发明创造思维、活动过程、成果的一门科学.它的重点是探究创造的科学方法与理论。它与群众性的创造发明活动结合,就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根据我国抽样调查,一般认为在掌握创造的科学方法之后,一个发明创造、革新、试验项目.周期可比预定计划时间缩短1/3.所需成本费用可减少1/4;这就充分体现了创造学的威力.它能有力地促进发明与革新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大环境推动会计标准国际化,各国纷纷为了本国的利益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寻租行为。通过介绍各国在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的种种寻租行为,并提出我国要在未来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寻租行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创造学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学科,是研究人类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横断学科。创造学在20世纪初始于美、前苏联,并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成为独立的科学体系,从此,美、前苏联逐渐成为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二战后,美、前苏联称霸全球,成为全球两个超级大国。究其原因,与他们重视创造学研究密切相关。同时,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向欧亚各国传播,促进了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丰富了创造学的内容。以下以美、前苏联、日为例谈谈创造力的开发。一、创造学在美国1.创造学在军事…  相似文献   

18.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发现、发明、创造、创新活动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它与哲学的关系怎样?我们应怎样理解创造学与哲学的关系,在创造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创造学与哲学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创造学的学科建设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等离子体物理所重视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他们通过群体管理、分层分类和系列培训、进行创造学教育及举办专业新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了科技人员素质。摘要 等离子体物理所重视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他们通过群体管理、分层分类和系列培训、进行创造学教育及举办专业新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了科技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创造学会举办的全国第七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2003年1月25日在南宁市广西大学召开,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的创造学者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回顾总结了我国创造学在国内、国际间研究与活动状况。20年来,创造学活动深入工业企业,得到了许多企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视,并取得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和一批创造、发明、创新成果。仅在机械冶金系统就有近10个企业,2000万职工开展了创造学培训和创造、创新活动,获得近千亿元的经济效益。不少报刊报道了一汽、二汽开展创造性设想活动的成果。在科技高智圈中,通过培训开展创造创新活动,涌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