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飓风每年不仅给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周边的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带走很多人的生命。而导致飓风的一个幕后黑手就是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虽然有一部分与大西洋相接,但是它是如何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制造飓风的呢?撒哈拉沙漠在赤道附近,其西部和南部与湿冷地区接壤。撒哈拉沙漠干燥的热空气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和妻子完成了一趟非洲之旅,走了近万里路,访问了许多国家,当然最使人难忘的还是撒哈拉沙漠之旅.  相似文献   

3.
非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自然条件最严酷的沙漠,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早在1亿年前,撒哈拉沙漠曾是森林遍布、水源丰富的绿色热带天堂!英国和爱尔兰科学家最近在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古探险时,意外发现了一条"史前巨兽之河"的遗迹.科学家在这条史前河流遗址上,挖出了好几种史前巨兽的化石,这些史前巨兽堪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其中一根恐龙肢骨化石竟比人腰还粗,考古学家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它抬到了一辆汽车上!  相似文献   

4.
2004年11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经过对非洲地区狮群的长期跟踪调查。在非洲狮工作组的网站上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非洲的象征——威武的非洲狮正濒临灭绝。非洲狮属猫科动物。广泛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被人们誉为“兽中之王”。它们喜欢白天睡觉,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气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变化不大的。但有时候,某些地区也会出现持续少雨高温,或者阴雨连绵等现象。现在科学家认为,如果某种天气特征连续出现一个月或者以上时间,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异常气候。气候异常是自然界灾难来临的前兆,它不仅会给动植物带来灭顶之灾,而且还将引发各种恐怖疾病。绝望的非洲马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草原上,生活着一种非洲马。它们白天栖息在草丛和树林里;到了黄昏和黎明时,就成群结队地来到水边吃草、饮水,生活无忧无虑。有一天,干旱突然降临非洲草原。起先严重的干旱使非洲马赖以生存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6):765-766
<正>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最新的研究揭示,大约700万—1100万年前,特提斯海的收缩导致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推翻了撒哈拉沙漠形成于第四纪(大约300万年以来)的传统观点。张仲石、燕青与其合作者,利用气候模式揭示,晚中新世托尔顿阶(Tortonian,大约700万—1100万年前)是北非干旱加剧撒哈拉沙漠形成的关键时段。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NorESM-L)和公用大气模式(CAM),通过一系列模拟,他们揭示出在托尔顿阶特提斯海收缩导致非洲夏季风显著减弱,干旱的沙漠环境在北非大面积形成。特提斯海收缩不仅导致了北非平均气候态的变化,也加强了  相似文献   

7.
《发明与革新》2009,(2):45-45
非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自然条件最严酷的沙漠,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早在1亿年前,撒哈拉沙漠曾是森林遍布、水源丰富的绿色热带天堂!英国和爱尔兰科学家最近在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古探险时,意外发现了一条“史前巨兽之河”的遗迹。科学家在这条史前河流遗址上,挖出了好几种史前巨兽的化石,这些史前巨兽堪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其中一根恐龙肢骨化石竞比人腰还粗,考古学家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它抬到了一辆汽车上!  相似文献   

8.
汽车"飞天"     
2009年1月14日,两名英国探险家将乘坐"空中飞车"飞越英吉利海峡,然后在欧洲大陆上行驶,接着再飞越直布罗陀海峡和撒哈拉沙漠,最后抵达西非国家马里的廷巴克图市,完成长约6000公里的驾驶"飞车"探险非洲之旅.  相似文献   

9.
最近,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古生物学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尼日尔境内,发掘出了一种身体构造非常奇特的恐龙.这种恐龙的骨骼非常轻盈,而且多为空心,嘴中布满了数百颗牙齿.尤其让科学家们感到惊奇的是,这种恐龙的嘴就像是一部威力强大的吸尘器,可以非常轻松地将草料吸入口中.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现代人的祖先诞生在东非的原野上,从那里走向了世界。然而,翻看非洲地形图,我们就会发现,从东非出发,要想到达亚洲和欧洲,首先必须穿越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相似文献   

11.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骆驼是人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而驯服骆驼则是撒哈拉养驼人最基本的技能之一。骆驼出生后不久,便被养驼人用一根缠裹着红线的木桩拴住。活蹦乱跳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科技》2005,(8):14-15
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南非城市德班开幕。这是世界遗产大会历史上首次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举行。在本次大会上,共有24个新批准的遗产地,其中包括17个世界文化遗产和7个世界自然遗产,其中3  相似文献   

13.
继水电、火电、风电、核电等之后,科学家们再接再厉,又在开发另一新的发电方式——“沙电”。 据报道,日本东京大学、中部大学的专家们,已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实验性地建造了一个“沙电站”,铺设的一块大型电池板面积100平方米、发电功率10千瓦,期望利用大沙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沙子和充足热烈的阳光,以崭新的方式提供绿色能源。  相似文献   

14.
科技速递     
<正>发现非洲火灾为亚马孙雨林"施肥"人们一般认为撒哈拉沙漠掀起的尘埃是亚马孙流域和热带大西洋的主要肥料,为这两个生态系统提供磷。但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从非洲传来的生物质燃烧和火灾排放可能是这些生态系统中磷的重要来源,而不是灰尘。来自非洲的烟雾不仅是磷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易于获得磷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兰西 《知识窗》2009,(1):54-55
2009年1月14日,两名英国探险家将乘坐“空中飞车”飞越英吉利海峡.然后在欧洲大陆上行驶,接着再飞越直布罗陀海峡和撒哈拉沙漠,最后抵达西非国家马里的廷巴克图市,完成长约6000公里的驾驶“飞车”探险非洲之旅。  相似文献   

16.
阿彬 《百科知识》2004,(11):F002-F002
当飞机快到苏丹的首都喀土穆时,从上空望下去视野之内极少绿色。这里的大地、楼房的颜色都像还没有出炉的砖的颜色,土色中夹杂着红色与黑色。因为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的缘故,一踏上非洲这片土地,一股干而热的风就迎面扑来,仿佛进入了一个大浴池一般。刚到的几天还有些新鲜感,但日子久了就感到十分地平淡,直到有一天……  相似文献   

17.
杨先碧 《知识窗》2008,(7):48-49
最近,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古生物学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尼日尔境内,发掘出了一种身体构造非常奇特的恐龙。这种恐龙的骨骼非常轻盈,而且多为空心,嘴中布满了数百颗牙齿。尤其让科学家们感到惊奇的是,这种恐龙的嘴就像是一部威力强大的吸尘器,可以非常轻松地将草料吸入口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国内发展势头不断推动中国“走出去”的步伐,中国相对成功的发展经验吸引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学习与借鉴.随着中国在非洲参与的扩大,西方与非洲对中国的在非存在形成了不同的解读.一方面,中国在非存在对西方与非洲的既定关系格局形成了冲击,甚至带有竞争性的特质.另一方面,中国在非存在同时也为非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选择,兼具建设性的特质.但这并非问题的全部,中国在非存在对西方同样也存在建设性作用,对非洲国家而言亦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它推动了非洲国家对自身发展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它也为西方国家审视自身的对非关系提供了某种参照.随着中国对非参与和存在的日益扩大,中国、非洲、西方三者的关系将面临不断的磨合与调试.通过对中国在非存在建设性与竞争性的思辨,我们可以预见:相较中国参与之前非洲与西方的关系,未来的三方关系将更具理性内涵,更少强制色彩.  相似文献   

19.
人鼻趣谈     
人的鼻子是呼吸和产生嗅觉的器官。一般人的鼻子能闻出2000~4000种气味,经过训练可分辨出10000种。人的嗅觉早晨和傍晚最灵敏,女性比男性灵敏,左鼻孔比右鼻孔灵敏。嗅觉器官位于鼻上部粘膜中,嗅膜面积约为5平方厘米,上面有500万个嗅细胞。每个嗅细胞表现有6—8条嗅毛,这些“嗅毛”象“天线”一样,随时收集外界气体的变化。一旦外界异味气体分子刺激嗅毛,它便立即报告嗅细胞,由大量的嗅细胞把情报集合汇总,通过嗅球传给大脑嗅觉区,以产生对不同气味的分析与判断。居住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某  相似文献   

20.
动态     
<正>中国艾滋病科研产出位居全球第四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爱思唯尔发布最新报告,描绘了全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俗称"艾滋病毒")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俗称"艾滋病")的最新研究趋势。该报告显示,有关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的研究中,最活跃的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4个国家,包括南非、乌干达、肯尼亚和尼日利亚。南非是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