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学校举行公开课活动,我有机会听了几节课。在课堂上,老师们有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的连续发问,精彩纷呈;有的一环套一环,结构紧凑;有的讲析精当,条分缕析。无论是课件制作的合理性,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都难以找到瑕疵。按道理说,这几节课都是好课。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后来,我反思发现,是课堂上缺少老师们的范读。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到一些村小学去,发现有些学生较少的村小学对课间操不够重视。有的学校虽然在作息时间表上安排了课间操时间,但一了解,却从未上过。有的即使上过,运动量也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把课间操这个时间挪用讲课或让学生自由活动。 国家教委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早已明文规定:学校每天上午第二节课之后,有20分钟为间操时间。这20分钟间操时间虽然较短,但可以清除课堂学  相似文献   

3.
一本《小学生必读》○辛集市泊庄学校/翟星彦读完《品学兼优的好少年——曹玲》一文,同学们被河北省优秀少先队员曹玲勤奋好学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有的脸上露出敬佩的表情,有的陷入沉思。我环视了一下课堂说:“我把《小学生必读》发下去,希望同学们再读一读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学校管理基本原则是学校管理学研究中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关键性问题。近十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地研究,提出各种不同的学校管理基本原则体系。其原因是诸学者的观点、方法不同,对学校管理原则产生的客观依据、认识理解不同,有的着重从实践经验的角度,有的着重借鉴外国管理学的原理,有的还包括管理方法等,从而所提出的原则体系内容各异,结构不同,层次不同,有的是立体结构,范围甚广。各原则体系之间,其内容也互相有同有异。这种百家争鸣的格局,尚难形成权威性统一的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98):105-106
如今的教学方式千变万化,我就在我实习的学校提倡的学习共同体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同样的一堂课,为什么有的老师很轻松地将知识上到一定的高度,而有些老师就达不到这种水平?我想这应该和一个老师的课堂管理有关系吧。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管理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老师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课堂观察,对二年级数学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教小朋友认识时钟,虽动了不少脑筋,做了时钟的模型,很有表情地讲述,但小朋友们仍有的在艾头接耳做小动作,有的干脆睡着了。怎么办?我试着把孩子们心目中最崇拜的孙悟空“请”进了课堂,变“认识时钟”为“孙悟空北京一日游”。我做了一个一尺半长的立体孙悟空模型,又从旧挂历上剪下几幅北京名胜古迹图,并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时钟模  相似文献   

7.
当今教育教学的大多数课堂管理是很规范的,学校教学工作能有序地正常地进行.也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但也有极少部分课堂.很不尽人意——学生太贪玩了,什么样的怪事都有可能出现,如读书没有课本、作业本:上课不是讲话,就是搞小动作;有的目中无人,在课堂上走来走去。老师苦口婆心的诱导左耳进右耳出。为什么?因为学生的心理底线是我不管怎么搞,我是接受义务教育阶段,老师不能也不敢骂我、打我.再严重也不会开除我,所以我在学校爱怎么搞就怎么搞,老师奈何不了。为此,有的老师,被学生的所作所为气得吐血。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摘     
所谓立体教育,是指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而言。通常把德、智、体三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是作为教育内部结构来说,还不够完整。因为教育这一复杂现象不是“单层平面结构”,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它不仅在横向方面包含德育、智育、体育各要素,而且在纵向方面包含传习性教育、独立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各层次。这种立体结构的教育称为立体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我到几所高中学校听了几堂语文课,有的课上得很成功,有的课就很值得商榷。这让我再一次思考语文课应当怎么上的问题。语文课堂不管呈现怎样的教学形态,但有一点必须保证,这就是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对于语文味,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但程少堂先生的观点最为大家认同,它是指"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符合语文学科特性的课堂;有语文味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而有活力的课堂。但现实的情况很不乐观,不少教师的课上得低效、混乱而困惑。有鉴于此,下文所陈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以课堂比赛为出发"点",通过逐步带动和推广,连成课堂与学校这条"线",并在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借助学校这一平台逐步延伸到区域这个"面",实现构建"点、线、面"三维一体的立体教学新模式。"点、线、面"三维一体的立体教学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实践中引导和教授学生有关篮球比赛与裁判员的知识,最终通过各级各类的比赛,使学生慢慢掌握篮球比赛的吹罚技术,并能熟练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新的视听和信息设备发明出来之后,都会被热心的教育人应用到教育教学上。广播、电影、电视、电脑都是这样。这些设备有的已经完全从学校退出,比如电影。有的仍在学校使用,但已经退出课堂,比如广播。有的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平时学校工作也会用得到,比如电视。有的发达地区已经淘汰,  相似文献   

12.
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在于教学,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的硬指标,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在于找到一个适合本校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打造高效的课堂。每个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在打造英语高效课堂这一环节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前进。有的在教学方法上找突破口,有的在教学模式上找突破口,有的在学生习惯的培养上找突破口,尽管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同,但目标却都是一致的,最终的目标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在学生的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正>一直以来,我理想中的课堂是"有魂、有法、有声、有色、有趣、有效"。新生态学校的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家长为主辅的"四主"方针。然而,通过观课议课,我发现有的课堂为了突出学生主体而忽视甚至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无魂、无法;有的课堂则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无趣、无效,这些  相似文献   

14.
陈英 《江西教育》2009,(7):41-41
校长行走课堂是一个老话题,这使我想起了过去学校领导为了解教学情况,评判和帮助教师,大多会深入教学第一线,行走于课堂之间。这是他们履行领导和监督职责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然而在今天,随着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学校发展重心的变化,行走课堂本身有了更深层的涵义.行走课堂之后促成了校长的思考,我想这才是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海南教育》2013,(4):1-1
<正>"下基层调研,不进课堂就等于没有到过这所学校。"这是吕型伟给顾泠沅的告诫。到中小学开展调研,是许多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工作内容之一,但是走进课堂的却并不多见。不少地方的调研习惯采用听、看、谈三种形式。听,指的是听取学校校长的工作汇报;看,有的看学校提供的相关材料和过程资料,有的看场地场所,设备设施等;谈,即召开教师代表和学校  相似文献   

16.
"老师,我最怕您提问了,因为语文课的课堂提问最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是一个学生在段考作文《老师,我想对您说》中说的一句心里话.看到这句话,我心理压力很大.的确,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讲得口干舌燥,可偏偏还是有一些学生在看韩寒的《幻城》,有的学生两眼无神,魂游九天,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甚至进入了梦乡……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在是"金口难开",纵然开口也是言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学生平常聊天时滔滔不绝、幽默风趣,可课堂回答则是前言不搭后语,毫无逻辑,至于语言表达中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更是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7.
校长进课堂,了解、掌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提出建议或做出决策,这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常态,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现实中,有些校长进课堂是不得已而为之。有的只是因为要陪同领导或要评优拍板时,才走进课堂。有些校长进课堂,只是装装样子,听课是假,作秀才是真。这样走进课堂不仅了解不了教学实际,提不出具体的指导意见,还助长了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一推开利民学校初三班的教室门,我就后悔了。 这是怎样的一群学生啊——教室里竟没有一个人发现我把笨重的门推开了——他们忙得很,有的在打扑克,有的在折纸飞机,有的在侃足球,有的在哼小调,有的在扳手腕,有的在捉小鸡,有的在与周公约会……难道他们竟听不见铃声吗?第二遍铃都响过了。 “那所私立学校简直就是收容所。它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其他学校开除过的。到那里上课命  相似文献   

19.
周春霞 《考试周刊》2012,(59):57-58
一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教育观摩课活动,又参加了本县组织的一些教学研讨活动,我发现,有的课如行云流水,令人回味无穷,而有的课则磕磕绊绊,使人索然无味。课堂的效率和效果也因此泾渭分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距?现从课堂提问这一视角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0.
何世祥 《考试》2014,(12):20-21
<正>在泰州市教育局万琳副局长的带领下,我与几位教育同仁前往位于无锡的锡山高级中学考察学习。虽然只是短短半天时间,但给我们留下的感受很深:有的说这是一个花园学校,有的说这是一个田园学府,有的说这是一个文化上古今统一、建筑上人与自然和谐、课程上中西合璧的精神家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超越现实、印迹厚重的校本课程文化,体现了这所学校的校长在办学上如痴如醉的教育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