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易》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生和谐思想,其中关于生命产生的来源及生生和谐的途径尤为丰富和完备。“易”学将个体“生命交流”本体化,这就必然涉及到个体之间的和谐问题。同时,《周易》的生生和谐思想对当今社会大有精神转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和思想潮流,它以全新的视角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人类认识自我的窗口,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科学、教育、文化展现了丰富而深广的内容,其中生命教育更以它复归人类本体的崭新视角重新诠释着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的美学理想发端于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旧体制衰落而萌发新体制的革命时代。他的生命美学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一是中国的,即《周易》中的生命哲学。宗白华鼓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其主要依据是柏格森的生命创化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及至后来《看了罗丹雕刻之后》和《歌德之人生启示》中更是明确提出并论述了“生命本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生命化教育是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读,是‘以人为本’时代的教育哲学。直面生命,遵循生命的特性,促进生命全面、自由而个性化的发展,是生命化教育的追求。在实践中,生命化的教育就是要凸显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激励生命的创造,丰富生命的意义。”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学生命意义的审视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莫衷一是的教学研究不太关注教学自身,而教学自身便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体,其生命意义的彰显与自我认同关乎教学质量。教学作为师生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蕴。然而当前非生命化教学中的诸种弊端,如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取向,使原本具有丰富生命意蕴的大学教学丢失了师生的生命意义。在审视大学教学生命意义失落根源的基础上,试图建构一种生命化教学观。探究一些概念和观念。以期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源于西方,在经历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有的本体理论、概念范畴和体系框架。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中小学英语教学,旨在倡导在英语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引导和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实现人文关怀,形成健康的生命观;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发展,并通过生命教育达成一定的社会需求,最终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莫衷一是的教学研究不太关注教学自身,而教学自身便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本体。且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体,其生命意义的彰显与自我认同关乎教学质量。教学作为师生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蕴。然而当前非生命化教学中的诸种弊端如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取向,使原本具有丰富生命意蕴的大学教学丢失了师生的生命意义。本文在反思生命意义失落根源的基础上,试图倡导一种生命化教学现,传递一些概念和观念,以期带来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追问大学教学的生命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莫衷一是的教学研究不太关注教学自身,而教学自身便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本体.且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体,其生命意义的彰显与自我认同关乎教学质量.教学作为师生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蕴.然而当前非生命化教学中的诸种弊端如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取向,使原本具有丰富生命意蕴的大学教学丢失了师生的生命意义.本文在反思生命意义失落根源的基础上,试图倡导一种生命化教学观,传递一些概念和观念,以期带来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师生命是教师个体生命和职业生命的结合。教师完整的生命由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超越生命四部分组成。教师生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爱护教师的“自然生命”;指引教师的“价值生命”;启迪教师的“智慧生命”;提升教师的“超越生命”。为此,教师教育哲学的构造应加强师范生的道德陶冶和专业精神培养;重塑在职教师形象,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建立一体化教师教育哲学体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育哲学在促进教师“生命”健康成长中得以不断完善,教师生命在教育哲学阳光普照下茁壮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延平 《教育研究》2006,27(3):35-38
教育与生命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是在融摄西方生命哲学、会通中国哲学《周易》和《中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早年融摄西方的过程中,他在吸收柏格森、尼采等人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生命哲学的取向,但也造成了理性与非理性、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入中国哲学研究之后,在《周易》和《中庸》的“生生之德”与价值理论的启发下,他修正了早期的矛盾观念,确立了“普遍生命”这一最高概念,并为普遍生命规定了生之理、爱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统会之理、中和之理、旁通之理六大构成要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机体主义特征的生命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周易>有关理论,阐释了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天人合中"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孕育中国哲学的"母胎",是连接神学与真正哲学的中介和桥梁,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曾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易>占筮本质上是一种古代决策学.它的基本社会功能是"神道设教",基本政治功能是"通天下之志".  相似文献   

14.
“采诗”制是一个古老的话语,也是研究上古文化特别是研究《诗经》学史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旧有的研究对象,不仅在于考察它是否存在以及与之相关的西周前后的社会文化,还在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察,认识西周的哲学背景、政治伦理对这一制度产生所形成的直接影响。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上古时代采诗之制与“天子巡狩”之制直接相关,事实上,两者又关系着《诗经》“国风”诗的产生、存在和延续。  相似文献   

15.
以《易经》为代表的易学文化,深刻揭示了“阴与阳”的辨证关系,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综合性著作,反映了“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等人生哲理。回顾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历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中的许多泡沫现象。文章从批评的角度出发,结合易学思想,对国内当今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剖析,并对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严重错位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不同,尼采认为,"生命"是哲学的唯一主题,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哲学史的内容。与此相关,健康的时代产生的哲学是肯定生命的哲学,衰落的时代产生的哲学是否定生命的哲学。尼采本人的哲学思想即是对生命的伟大肯定和超越,而这些思想是他本人健康状况和生命意识的反应。"生命"是尼采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同是对西方传统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批判和否定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人本主义 ,都强调人的自主性、实践性和能动性 ,强调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 ,人占主导地位 ,并由此批判以近代西方理性派形而上学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 ,使哲学研究在不同的程度上从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绝对化的观念世界 ,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认为哲学的重建的根本途径归根到底是向人的回归 ,这既是西方人本主义各派哲学共同的、突出的特征 ,也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的根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哲学有三个条件:惊讶、闲暇、自由。惊讶是西方哲学"存在"意义上的本体论起源,这种起源使西方哲学迈出了由宇宙论向本体论跨越的关键一步;闲暇是面向哲学的一种纯粹向度,这种向度决定了西方哲学与世俗无关而走向形式化的纯粹品性;而自由则体现了西方哲学追求生命之真、追求伦理之善与追求品格之美的统一,它构成现代人性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逐渐演变为西方政治思想中的民主诉求。今天,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研究哲学的三个条件中看到中西哲学德性和知识的根本分野。面向未来,我们正处于一个学习西方、超越西方的心理诉求期,那么我们必将正视这一分野,并从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中发现自身的缺陷,从中汲取为我所用的东西,以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小说的哲学精神虽不是有意识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精神,但潜意识地与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加缪、海德格尔的哲学精神产生某种精神暗合,体现在荒谬与虚无、想象与自由、对时间的消解等方面的推崇。西方存在主义是面对西方社会中人情淡薄与信仰危机以后,以悲凉、厌烦的个体心理体验结构——时间性来建构起来的人生哲学,新历史小说的哲学精神缺乏西方存在主义的根基,它所接受的只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形式上的质疑现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马勒伯朗士是17世纪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有关神的存在与性质的对话》研究了中西方哲学的矛盾与冲突,并对中国哲学与斯宾诺莎主义进行了批判.从介绍马勒伯朗士的生平与哲学思想入手,解析他在《有关神的存在与性质的对话》一书中体现出的对“中国哲学家”的认识、关于神的存在与性质的论证及其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