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转眼间,我已在文化新闻战线工作了六年。在这弥足珍贵的六年时光里,我从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成长为文化视野更加开阔的新闻工作者。从事文化新闻工作是辛苦而愉快的,是忙碌而充实的。我愿将六年来从事文化新闻工作的点滴心得,与广大同仁分享。在当代,文化品位对于媒体来  相似文献   

2.
张奂才 《今传媒》2004,(3):50-52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做文化,当我42岁的时候,在深圳特区里,命运似乎格外惠顾于我,让我有一份做文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孙顒 《图书馆杂志》2005,24(7):81-88
我们今天一起来讨论文化的问题。我要讲的题日足存文化的层面思考,我将从两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题目:第二是从我自己的所做,我的小说、我的随笔,来谈谈我是怎么样进行文化的思考的。  相似文献   

4.
嘴皮文化     
程学武 《出版参考》2009,(10):13-13
鲁迅说,中国的文化是吃人的文化。柏杨说,中国的文化是酱缸文化。在这里,我斗胆说,中国的文化是嘴皮文化! 那么嘴皮文化是何种玩意儿呢?我说,是光说不做的假把式;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臭皮囊;是用嘴“作秀”,玩嘴皮功夫的伪君子也。  相似文献   

5.
从"逼上梁山"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搞图书馆工作,我是“半路出家”。大学毕业经过没完没了的农村锻炼,当了十四年文化局的业务干部之后,被“逼”进了图书馆这道门槛,如今十六年过去了。回首这十六年的工作历程,我心中仿佛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感慨万千!1 逼上梁山1985年的一天,天水市文化局长左峰找我去谈话,他告诉我,派我去市图书馆当副馆长,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一下子懵了。我在市文化局群众文化科工作,搞的是群众文化,对市图书馆的人和事并不陌生,但安排我去那里工作,我却一万个不愿意。原因有两点:第一、从国家机关,文化主管部门到下属事业单位去…  相似文献   

6.
我的文学创作与三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我的小说与三峡文化:关于三峡文化的思考。为什么讲这个?因为我的成长和三峡文化的滋养分不开,而三峡文化在中国文明的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尚杰 《网络传播》2006,(1):78-79
我面前这本新书《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引起我两个兴奋点,一是书名本身,二是我对美国这个“超级文化大国”的评价,我称它为“没有文化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我1956年6月生于云南的傣族之乡。这里有亚热带最热烈的阳光和丰富的雨水,有美丽的舞蹈和斑斓的色彩。古老的文化和风格浓郁的传统艺术养育了我。当我带着自己的传统进入城市,又迅速接受了城市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精神养料。我开始在众多的绘画语言形式中探索自己的表达。并研究装帧设计及平面版式设计。《大家》是我  相似文献   

9.
立冬已过去多日,杭州依然温暖如春。11月11日上午我在杭州吴山广场观看了农民朋友"种文化"秋收庆典,下午参加农民"种文化"研讨会,感触颇深,收获颇大。我要为农民"种文化"叫好!农民"种文化",好就好在  相似文献   

10.
瓦片     
文化是人与时间拉锯的产物,依附于某一载体而存在.我躺在岳麓书院的草地上想事情,一块瓦片击中我的额头,我看见瓦片上有血的痕迹,知道那是生命与文化碰撞之后流出的血,那块瓦片我始终没有丢掉,后来我对它的纹理作了研究,证实那是一块南宋时期的瓦片,也就是朱熹重建岳麓书院时候的瓦片,由此我对文化与人的碰撞有了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孳长了我守株待兔的心理,每每想文化的时候,便希望有一块瓦片撞击我.  相似文献   

11.
我是《文化大世界》直播节目的主持人。这个节目是我们沈阳经济台新创办的。面对这个新的节目,该怎么办,开始时,我除了知道“文化大世界”应该注重文化外,心里有点茫然。因为文化的范围可以很宽泛,也可以只把它局限到狭义的“文化”概念中去,或者只搞文学艺术即可。而且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尹绍宁著《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上、下)》和罗钰著《云南物质文化·采集渔猎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总觉得该写点感想。我与这两位作者并不相识,现在,以书本为媒介,他们从事的学术研究工作,赢得了我极大的敬意。可能是由于过去我曾受到考古学专业教育的影响,也可能我有目前所从事的民族学研究的偏好(因而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极有兴趣),当然,还因为我曾尽力鼓吹过“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研究的学术意义,所以,这几册书能打动我,并非偶然。以素不相识的作者的知音自居,我认为《云南物质文化》这套…  相似文献   

13.
置身于令人透不过气来的浮躁人生金钱人生红尘滚滚爱浪滔滔文化包装文学广告氛围之中,常常期盼从至情至性的散文中寻找一点抚慰、寄托、解脱。遗憾的是,当代这样的散文已属凤毛麟角。正是如此,《文化苦旅》使我十分欣喜,我从中获得了心灵感悟的宁静,精神被葱笼的诗意所温暖。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我似乎从书中找到了自己曾经苦苦思索过的“文化”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项具有伟大意义的惠民工程,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提升了公益性服务单位的社会形象,特别是成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开展共享工程工作,要持有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的服务思想,要服务于当代农民由“要我文化”为“我要文化”的转变,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的长远服务战略。  相似文献   

15.
郝庆 《新闻与写作》2000,(12):18-18
我从事对外文化报道已人有几年的时间了,虽然成绩甚微,但也初步摸索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觉得文艺报道中最有意义的是所谓“抓大鱼,”这也是我在这篇小文中要探讨的一种视角。我在对外文化报道方面写的一些稿件,不知可否称作“抓大鱼”,如《家庭文化在京悄然兴起》、《京城通俗电视剧走俏》、《京城广播真火爆》、《京城京味文学走红》、《京台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等。我想以这些稿件为例子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文化报道面很广,涉及多种领域,可报道的东西比较多,如各种演出,各种展览,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影视动向等。但我觉…  相似文献   

16.
瓦片     
江堤 《出版参考》2006,(7):16-16
文化是人与时间拉锯的产物,依附于某一载体而存在。我躺在岳麓书院的草地上想事情,一块瓦片击中我的额头,我看见瓦片上有血的痕迹,知道那是生命与文化碰撞之后流出的血,那块瓦片我始终没有丢掉,后来我对它的纹理作了研究,证实那是一块南宋时期的瓦片,也就是朱熹重建岳麓书院时候的瓦片,由此我对文化与人的碰撞有了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孳长了我守株待兔的心理,每每想文化的时候,便希望有一块瓦片撞击我。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一篇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书名全译出来是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我在后面加上一个问号,用作我的评论的标题。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急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园地     
1983年以来,我陆续开展了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砖池养鳖等水产养殖业,很快见了效益。这之后,采访的、拍照的、录相的都曾到过我家,我的名字也曾在多家报刊出现过。这时候。有一位年轻教师开我玩笑说:“你也有文化,自己也能写,稿费别让人家混去了!”我当时虽然没吭气,但心里却真的动起来:人家采访时问我靠啥取得成功均,我不也是说“我有文化”吗?作为一名有文化的农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就不能创造精神文明吗? 我搞渔业生产,多亏县水产股长朱禹章为我提  相似文献   

19.
一、我的由来大概是我“体内”储藏着档案的缘故,人们习惯地称我为档案库。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出现而出现,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据我“体内”储藏的档案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的秦王朝时代,我就已有雏形,“体内”专储皇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本《美国文摘》。这是一本在美国公开发行的中文杂志,发行的主要对象是华人,内容可以用一个“杂字来概括。这本杂志被我在一个疲倦的时刻很不经意地翻了一下,然后我就将卧姿改成了坐姿,然后我就好像不知疲倦了。我开始了认真的阅读,开始留意这本来自域外的中国文化刊物。倒不是因为它是一本美国的杂志就能让我肃然起敬,我想自己好歹也是在泱泱大国的古老文化中长大的后人,虽然会在某些局部领域崇洋但绝不会在自己的本土文化上媚外。吸引我并且让我起敬的是,同样一本综合性的刊物,在充满了十分“杂而俗’的内容以后还可以做到高雅,可以做到有品位,做到能够让你集中精力读它。这是不容易的。相较而言,即使是在我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