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2.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视界融合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借鉴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从学生的视界-理解起点和角度以及前景这一逻辑出发,探讨“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过程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多层面发展,达到无限延伸的学前教育视界融合的境界,以发挥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4.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5.
“视界融合”足伽达默尔现代释义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对一部艺术作品的理解不应该是要求理解者完全放弃自己的视界去追求作品的那个历史的视界。相反,应该要求理解者拓宽自己的视界,使自己现在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使二者都超越自身,达到一种新的视界,进入一种新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来,引入时代活水,对改造传统的阅读教学,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中,即“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这些原则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译论中“作者本意”、“作者的权威性”和“终极译本”的概念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11.
"视界融合"是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的文艺解释学概念。伽达默尔的文艺解释学概念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行为提供了依据,促进了师生双方在敞开的、深刻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学情境中坚持做到视界融合。"教"与"学"的视界分割是造成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充分地挖掘教材,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的认知更全面,记忆更深刻。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努力构建一种不同于传统符合论、融贯论的真理观,所强调效果历史意识,视域融合,理解的多元性、差异性和未完成性,往往缺乏对“一致”、“共识”和“一元”的理论论证和重视,容易导向相对主义。但我们应该看到伽达默尔强调只有坚定地站在有限性的基础上,才能驱除相对主义的阴影。在伽达默尔学术晚期,强调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的“语言共同体”,转变了相对主义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3.
钱灵杰  操萍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30-132
文章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从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出发,探讨三者与周作人翻译过程中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对文本的阐释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周作人作为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标理念下,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划一被打破,代之以多元解读,使文本视界与读者视界走向融合。但在融合的进程中,主要还是借助于直觉来完成的,还是属于“意义教学”范畴。语文教学要借助于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起学生语文的能力和素养。在“意义教学”的基础上延伸到“意味教学”,在两者的融合中使语文更有惠于学生。  相似文献   

15.
论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所谓教学理论的知识学转向”,指的是知识问题在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凸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教学理论研究视界的转换。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学理论研究的文本及其变迁走向,就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传统”而言,在教学理论知识的生成理念上潜隐着一种对“规律”“消解”的走向,而这种走向正是在对以往教学理论研究“知识”范型的破解下形成的,它的突出表现是教学理论研究新的“知识规则”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上成功的文本解读,往往是学生视界、文本视界及教师视界在对话中有效融合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引导,才能让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阅读视界在成功解读中走向有效融合呢?  相似文献   

17.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西方哲学领域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诠释学的角度考察,通过对视界融合理论的论述分析,根据理解的前见性、历史性、交互性三个特征,分别从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范式三个方面得出对比较教育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主观过程。理解是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但翻译中的理解是以文本的意义为对象和内容的。现代解释学论证了前理解对于理解的不可避免性和重要意义。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原则。他的视界融合观从理论上印证了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的历史根源及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突出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出了文本重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进行社会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社会学如何进行研究,社会学将走向哪里等几个问题?对此,答案多种多样并形成了诸多社会学理论流派。如不拘泥于某种流派,而是通过梳理进入社会学诸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的“内面”寻求其前提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是一种社会学的“元理”,也是一种社会学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程玮 《高教探索》2006,(6):74-78
现代哲学研究聚焦于人类主体自身的探索上,对人性及人类本真内涵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本文以伽达默尔文本观为理解视域,从教育哲学的深层视点解读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一种共享共悟的“人—人”关系而非相峙的“人—物”关系;师生关系是互动互融的对话关系而非教与学隔裂的独立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开放的理解关系而非封闭的主从灌输关系;师生关系是共生共长的视界融合关系而非教化的训导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