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小议孝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精神的根源.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孝,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经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因而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绽放的孝心最美丽,绽放孝心的人生最精彩.珍惜那一份情,恪守那一份孝,让孝心绽放绚丽之花.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造字的老祖宗造出的"孝"字,上有"老"罩着,下有"子"托着,形象地勾勒出老小之间相互依存、难离难弃的关系。"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可以说孝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唤醒人良知的"旋律",是打开人心灵的"金钥匙"。孝只有成为一种文化,才能一代一代传承。关于孝,有说不完的大道理,《三字经》里有孝,《弟子规》里有孝,《孝经》全篇皆是孝,虽然时代的车  相似文献   

3.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今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包含"养"与"敬"两个层次,二者更具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密切的深化关系。"孝"在封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今天,对我们创建美好家庭、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是孝理论的开创者,第一次提出孝养和孝敬相结合的理论模式,成为我们进行"孝"文化研究的起始.当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为此,提倡孝道,尊老爱老,成为必然.我们借此从先哲关于孝道思想研究中获得启发,并从物质供养和精神慰籍、顺从不违背礼仪、父母唯其病之忧以及慎终思远这四种维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汉代的《安世房中歌》是汉初天子用于祭祀祖先的乐章。同为祭祀宗庙的乐曲,与《诗经》的颂诗相比,它通篇没有歌颂祖先的内容。这首诗,突出宣扬的是儒家的"孝"和"德"的思想,代表着汉高祖刘邦的治国理念由法家到儒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正怀着感动和感恩的心再次踏入"孝和林"家园,目睹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接受者一个个深情的90度鞠躬礼,倾听着一声声亲切的问候,聆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心声......1、感恩孝和林免费餐和"多陪"义工。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在这里,我们捡到了吃之不完用之不尽的馅饼;在这里,免费享用一日三餐,而且提供的是营养餐、健康餐。一日的生活起居用品全是免费,从早到晚每项集体活动都有服务人员义务陪同。每每看到这一切,内心总会不安,说不上来的  相似文献   

7.
孝是中华文化与中华伦理精神的核心与根本,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孝经>内容丰富、深刻,<孝经·三才章>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对孝的地位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夫孝,德之本也",本文从中华传统道德结构入手,试图解读这一判断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蕴含的孝道精神不仅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而且"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依然适用。但是在《孝经》中,除去父母之孝,还包括君臣之孝,国家之孝,所谓"孝"之思想蕴含众多。  相似文献   

9.
窦立春 《教书育人》2011,(21):24-26
一传统"孝"伦理的合理性释疑原始社会没有"孝"观念,全体氏族成员对年幼子女与年长父母共同承担责任,没有产生厚此薄彼的社会观念。"孝"伦理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私有观念出现的必然结果,其历史合理性根植于当时社会特有的经济、政治模式之中,其"血缘——家庭——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为其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其一,认为"孝"是基于"血缘——亲亲"的自然情感。母代、子代之间的血缘情感成为母代抚养子代和子代赡养母代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沂蒙孝文化和沂蒙精神共同的最深层本源.沂蒙孝文化是沂蒙精神产生的逻辑基础、文化基础、思想基础.沂蒙精神是沂蒙孝文化的时代体现.要实现沂蒙孝文化和沂蒙精神的完美整合,就要以宣传沂蒙孝文化为载体,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而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则可促进沂蒙孝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把"孝"渗透到教育中去,努力发扬孝文化的精华。我们都知道,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使不少学生感到迷茫。传统的孝文化也越来越失去最初的精华。面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拯救这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孝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连鹭霞 《海外英语》2012,(23):185-186,203
《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的论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关于"孝"的名言仍然存在着宝贵的价值,仍旧熠熠闪光。在当今社会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当下社会的家庭观念,父母子女关系都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是"孝",故可以说孝道是孟子思想的精髓所在。对于孝道,孟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他对孝的重要性、孝的基本范畴及孝的培养均作了系统的阐述,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道德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今在高中阶段出现的援交、自杀、不尊重师长等现象与我们只注重高考,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教育这一现象正相关。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怎样从立足历史课堂,渗透德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发挥历史课堂的美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孝"文化的考点渗透。1.商代的"孝"。"孝"在甲骨文中原义为"奉先思孝"。"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吻合,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学生"孝"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二是中学生的新变化加大了"孝"教育的难度;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陈旧;四是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知行脱离的现象;五是没有专门的"孝"教育教材。文章针对"孝"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三、更新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孝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四、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五、制定专门的"孝"教育教材。  相似文献   

17.
提起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形象,人们会不禁为她无辜蒙冤惨死的悲剧命运而感叹不已,同时也为她至死不屈的抗恶精神所感动。过去不少评论文章都极力肯定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尤其对她在第三折中怒天骂地式的控诉诉击赞赏。与此同时,又为她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节孝道德观念"而遗憾,认为这有损窦娥反黑暗封建社会的光辉形象。其实,真正"遗憾"的是我们困于传统狭隘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没能正确理解窦娥节本之道深层的精神内涵。窦娥作为一个生活在13世纪作品中的普通青年弱女子,受传统节孝观念的影响并表现出来,这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苛求。再…  相似文献   

18.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当代青少年的意识中"孝"正渐渐淡漠。针对这一现象,哈尔滨市第63中学将"孝"列为"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活动第一阶段的展示主题,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学生"孝"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二是中学生的新变化加大了"孝"教育的难度;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陈旧;四是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知行脱离的现象;五是没有专门的"孝"教育教材.文章针对"孝"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三、更新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孝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四、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五、制定专门的"孝"教育教材.  相似文献   

20.
孝顺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将孝道传承下来。今天的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孝"的重要性。同学们还记得入学的第一天吗?是谁把我们送到学校,帮我们买好各种生活用品,打理好一切,还说着一串又一串我们不爱听的叮嘱和唠叨?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啊!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父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