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以"冰山"为喻,他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还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可见,作者善于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隐藏在文字背后,使情感充沛  相似文献   

2.
<正>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冰山原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类似于中国水墨画的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  相似文献   

3.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原则”。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海明威认为作者只需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填充。  相似文献   

4.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表达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上一千多页,但最终绝大部分内容被他删去了,目的是为了加深“冰山的水面以下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刘文风 《语文知识》2003,(10):13-13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1932年在其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他形象地把文学创作比作冰山。他说,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八分之七。作家在创作中将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使读者通过看得见的八分之一去体验看不见的八分之七,这并不会使作品显得单薄,反而会使作品深厚起来。在冰山理论的  相似文献   

6.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姚鼐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其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无不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但这只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其另外的“隐藏在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需要我们读者借助文本,借助“八分之一”,去探寻。  相似文献   

7.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他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坛上极具个性的作家,海明威于1932年在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老人与海》则将冰山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本文以《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简洁的文字风格和大量的白描、象征写作手法,来展现其以少胜多的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9.
欧内斯特·海明威以其含蓄简约的文风而著称于世。他曾以一个鲜明、生动的比喻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他的作品只会出现漏洞”。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它既是作者创作的指导原则,也是读者读解作品的指南。我们必须通过水上的八分之一去发现水下的八分之七。 《杀…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6期有这样一段论述: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以孩童的眼光、诗人的灵感、哲人的睿智去感受、理解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索、发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相似文献   

11.
1932年,厄内斯持·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死在午后》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的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斗牛场的分析,展示了海明威笔下的冰山风格。斗牛场是现实世界的缩影,是冰山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现实世界则是冰山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相似文献   

13.
鲁迅晚年曾说:“我是散文式的人”,列夫、托尔斯泰则称契诃夫为“散文中的普希金”。而鲁迅与契诃夫都是举世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们的小说,据笔者悉心考察,发现采用的是同一种艺术结构方式——富有诗意的散文化结构。海水里的冰山: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七海明威曾经把文学创作比作在大海里构造冰山的运动,真正艺术的文学作品,犹如在海水中能够矗立不摧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它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七却藏在海里”。鲁  相似文献   

14.
<正>谈到海明威,人们通常会想起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人们的印象里,海明威就像他笔下的圣地亚哥,无法被打败,是一个真正的硬汉。但其实,海明威并非一开始就以硬汉形象示人。正如他在《午后之死》中所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留给人们的印象也只是冰山一角。那么,海明威这座冰山的全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15.
Unit 6本课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海明威有一个“冰山”理论,谓创作应象冰山一样,八分之七在水下,露出在水面上的只有八分之一。海明威的创作(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崇尚简约与含蓄,一切可有可无的文字全部砍去。本课课文简约之处教师用书已有说明,此处不赘。本篇小说一个重要的契机是孩子的误解,因此才有他那些奇怪的目光、对话和行动(一动不动)。  相似文献   

16.
“冰山原理”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 30年代所创作的西班牙斗牛士专著《死在午后》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而提出的理论。他说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他借助这一形象的比喻 ,道出了作家不仅必须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生活积累 ,还要使自己的作品有含蓄简约、精练深沉的艺术特征。在新世纪语文教学中 ,我认为语文教师也应运用“冰山原理”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以达到朴实简洁、意味深长的教学效果。本文着重论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冰山原理”来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的几个成功范例。空白艺术 耐…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质的学科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同时使语用学理论的解释力由口语语体逐步向书面语语体转化。在《午后之死》中,海明威按照自己的经验把创作比喻为冰山:“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而读者自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合作,即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作者和读者在一个共有的知识场内通力合作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在作品<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倾力为读者塑造出了一位勇于挑战、永不言弃的"硬汉"形象,电视剧<士兵突击>更是将这种"硬汉"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主人公许三多,成才的"突击"经历更像一座露出水面八分之一冰山,让观众在不断探索的同时获得了洗礼.  相似文献   

19.
受意象派影响,海明威的小说和弗罗斯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符合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从"客观描述、简单语言,背景意识和独特象征"三大方面足以呈现弗罗斯特诗歌中体现出的"冰山原则"。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是选自《战国策》的《唐睢不辱使命》,其中有一句话“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该页书下注释⑤是这样解释“其”的: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相应的“问题探究”部分中说所谓“其许寡人”就是要服从他,不得违抗,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另外在“有关资料”部分里也说,“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我认为这样解释“其”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