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临死时说的。周瑜至死仍未明白,自己和诸葛亮在才智上并没有多大的差距,只是缺少了诸葛亮的大度,因为这,他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慨和痛惜。缺少容忍,你的心胸就会狭隘,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自己生闷气,又何必呢  相似文献   

2.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3.
~~“奔驰”跑车、一堆礼品再次出现在诸葛亮的茅屋前。管家再次向他们跑来,说:“三位先生请!诸葛先生正在等着三位。”刘备终于见着了诸葛亮,并成功地说服诸葛亮先生出山帮助他实施他的远大计划……诸葛亮这次要和周瑜合作,与曹操交战。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想陷害他。没让周瑜费多少功夫,诸葛亮就踏入周瑜设好的陷阱。周瑜很高兴,一边唱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可是变调变得厉害),一边琢磨怎样害诸葛亮。而这时,诸葛亮正煞费心思地在考虑借箭时用哪支船队(大家一定纳闷为什么要借箭吧?我来告诉你,有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4.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结束句,这句话既是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从故事情节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周瑜要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是事情的起因;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事情的经过;借箭成功是事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果导因,剖析诸葛亮借箭前后巧妙安排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熟知气象地理,运筹帷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周瑜同诸葛亮的矛盾。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事是很难办到的,况且周瑜还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怀的是周瑜,大概多数人都不会怀疑。但仍有个别学者认为其中“羽扇纶巾,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这几句是对诸葛亮而发的,因为“羽扇纶巾”是诸葛亮的衣著。把这几句撇开周瑜转向诸葛亮,严重地破坏了词中所怀人物形象的完整性,苏东坡决不会这样写,因此这几句说的必然是周瑜。赤壁之战孙刘一方指挥战争的主角是周瑜,不是诸葛亮,这是历史的事实。词本身也直接点明了所怀对象。上片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片开头就说“遥想公瑾当年”,所以怀的只是周瑜是不成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为完成造箭任务,向鲁肃借船,借军士,并要鲁肃不要将这事告诉周瑜。鲁肃不但不向周瑜提起借船,借军士之事,还私自拨了二十条船及六百名军士给诸葛亮,并和诸葛亮一同上船取箭。鲁肃虽然为人忠厚守信,但是他毕竟是周瑜的手下,又私下奉周瑜之命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动静。他这样帮助诸葛亮,明显破坏了周瑜陷害诸葛亮的“好事”,怎么不怕周瑜处置或打击报复呢?  相似文献   

7.
《草船借箭》一文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传统篇目。本文以通俗的语言,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三国时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和宽阔的胸怀,巧胜周瑜,致使周瑜不得不感到自愧不如的故事。课文以周瑜的“妒忌”为主线,以诸葛亮“借箭”为主题,赞扬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及其宽阔的胸怀。教学本课可设计这样几个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必然、虚实”造句。  相似文献   

8.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刻画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9.
讲读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写的是周瑜妒贤忌能,假借商议军事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智高一筹,巧妙地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取得了胜利,使周瑜不得不叹服。如何紧扣周瑜的“忌”,诸葛亮的“能”进行教学? 一、运用语感,导入情境。课文第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造十万支箭为难诸葛亮。他们在军营中的每一句对话,都深藏着各自的复杂心理活动,反映了周瑜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我先进行表情朗读,再现每一句话的丰富含意,让学生有所感,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军营斗智”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语意中揣摩  相似文献   

10.
《草船借箭》(第10册)一文,是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为起因,紧紧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情节,以周瑜长叹自己的才干不如诸葛亮为结果的.教学本文,可紧扣“借”字,抓住有关重点词语指导学生阅读全文.  相似文献   

11.
周瑜老是不能忍受诸葛亮比他聪明。诸葛亮发明了天上飞的飞鸡,地上跑的牛托和马托,还有防瞌睡椅什么的。周瑜想:“让我来发明一样诸葛亮没发明过的东西……”他想啊想,脑子动得太多就容易缺氧,他头晕眼花了。“得找些补品,不补不行。”他一边对自己说,一边出门去。大路上,周瑜看见主公孙权的傻儿子拖着鼻涕拍着手,念着歌谣:一去二三里,四处有人家。五六七棵树,八九十枝花。周瑜大吃一惊:“这小子从来没数到过五,今天太出奇了!”傻小子孙亮告诉周瑜:“刚才一个大叔,给我吃了一粒好苦的糖。”顺着孙亮指的方向,周瑜急忙追赶。望着那仙风道骨的…  相似文献   

12.
《草船借箭》选入五年级课本中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的根本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其次让学生自学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最后激疑 :周瑜为什么会发生思想转变呢 ,引导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就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设计的 :1 找主要人物 :周瑜、诸葛亮。板书 :周瑜诸葛亮2 找前因及后果 ,板书 :妒忌自叹不如3 找周瑜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草船借箭的成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1)周…  相似文献   

13.
《草船借箭》(六年制小语第十册)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文章跌宕多姿,扣人心弦。一、因果照应。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事情的起因。因为“妒忌”,周瑜才想到用“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又因为上述原因,诸葛亮才想方设法,排除周瑜的多方阻挠,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  相似文献   

14.
数字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给人的一般感觉是单调、枯燥乏味。如果我们运用得好,让数字在文章中焕发出光彩,定能发挥它的较大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草船借箭》(六年制十册16课)就是明显的一例。一、数字藏奸计课文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他借向曹操进行水上交战为名,向诸葛亮提出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时间仅仅“十天”,任务却是“十万枝”,可见时间之短,任务之重,这是不可能如期完成的。连周瑜自己看来,也是不可能的事。可是,周瑜却用“这是公事”来压他;用“不要推却”来婉转地强迫他  相似文献   

15.
生亮又何妨     
三国时东吴的周瑜有一句并不光彩的名言,叫“既生瑜,何生亮”,感叹的是在东吴与西蜀的斗争中,自己每每使出锦囊妙计,都被诸葛孔明一一识破。于是,他感叹天公不公———既生我周瑜智慧超群,又何必生他一个诸葛亮聪明绝伦。其实,生亮又何妨!天知道,周瑜这一东吴的宝石,其灿烂耀眼的智慧之火,不是诸葛亮这一坚实的西蜀岩石碰撞敲击而出!人生不能没有对手,相逢其实是一首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柔婉清丽,令人忘返。但是,年轻的朋友,生命的流水在时间的河床淌过,荡不起半点的浪花,甚至涟漪,你会心甘吗?我们之中的…  相似文献   

16.
“要是世界上没有诸葛亮该多好......”这个问题久久困扰着天下第二聪明的周瑜。周瑜便与老好人鲁肃商量:“有什么办法能将诸葛亮哄到东吴,然后把他扣留起来。”鲁肃说:“除非你死了,诸葛亮就会来吊唁,他是很有人情味的。”“什么?”周瑜气得头发竖了起来。不过,当那些头发慢慢平静下来,周瑜拿定了主意:“好吧,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就死一回吧。”“什么?”这次轮到鲁肃目瞪口呆了。周瑜关起门来折腾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周瑜开了门,把鲁肃叫进去悄悄吩咐:“你可照我计策行事......”鲁肃立刻爬上高台发布消息:“周都督昏迷不醒,重金聘请天下…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在讨论《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请鲁肃来帮他做事的原因时,一位学生说:“因为诸葛亮觉得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所以才请他帮忙。”这时,另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这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能说忠厚老实呢?”一些学生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周瑜对鲁肃很好,鲁肃怎能这样对待周瑜?我想不通。”“诸葛亮请鲁肃这样的人做事,看来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18.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19.
“羽扇纶巾”应是诸葛亮形象的高度概括。权威性工具书和研究服饰文化的书籍都这样认定;赤壁怀古,缅怀的是“一时多少豪杰”、“千古风流人物”即群体形象。写他人意在抒发自己的情怀。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并不亚于周瑜;优秀的诗词最讲究创设意境,常以典型特征代人物形象,“羽扇纶巾”正是诸葛亮的典型装饰。  相似文献   

20.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课文之一 ,对此历史故事的教学 ,可以说深知熟透。为打破框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的方法使学生读而思 ,思而疑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授课中 ,学生在自学本文后 ,开始质疑 ,一位学生提出 :“诸葛亮明知周瑜暗藏杀机 ,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 ,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 ?”面对学生的发问 ,我欣喜之中笑而不答 ,只是说道 :“这就是诸葛亮用人的高妙之处 ,请你们仔细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于是 ,同学们在读文之后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 :“这是鲁肃与诸葛亮的私人交情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