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乌托邦精神是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结构与人性根基的自由精神,是对人的有限性与生存状态不完美性永远说不的超越精神.反乌托邦主义话语遮蔽了乌托邦精神,现代人"类"的丧失与社会"犬儒化"的存在状况又导致了乌托邦精神的失落.重建乌托邦精神是时代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这一精神的重建必须在康德与马克思之间寻求"信仰"与"运动"的张力,通过对这两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实现有效的整合才可实现,在"信仰"中点滴地创造"运动"的历史契机,在"运动"中加强"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乌托邦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主题。对当代乌托邦出路的探讨,在当前中国社会,具有理论认识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格非系列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表现了以陆氏家族三代人为主的一些理想主义者,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追求乌托邦的理想与实践,以及失败的最终命运,对中国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情结予以现代审视;对乌托邦的一些核心理念,比如平等和自由,予以辩证思考;对乌托邦的当代走向寄予期盼。当代社会人们对于乌托邦的展望,其实是对于人性复苏的期盼。抛弃虚幻的天国梦想,着眼当下人性建构,这是当代乌托邦的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3.
墨家的道德乌托邦思想包括"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道德理想、"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和"非攻"的天下和平理想.这种基于"兼爱"理论而构建起来的道德理想,在封建等级社会和专制体制下,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在战国时期动荡无序的社会里,广大人民向往平等、民主与和平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4.
弗·格·索罗金在当代俄罗斯文坛享有盛誉,其创作风格独树一帜.长篇小说《碲钉国》是一部描绘未来社会的具有鲜明反乌托邦色彩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本文试从科技反乌托邦和极权主义反乌托邦两个方面对小说蕴含的反乌托邦思想进行详细阐释,以反思科技至上和极权主义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30年代左翼革命小说有些作品描绘了作家想象革命后将来临的理想社会的图景.这些文本所展开的"革命乌托邦"的图景明显是以当时中共苏维埃政权所承诺建立的"苏维埃农村"为蓝本.它们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底,但更紧密地与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政治实践联系着,凝聚了共产党当时的革命政治纲领和革命规划.显示出为中共苏维埃政权张本的征象.在乌托邦精神已成为人类普遍稀缺资源的当代,"革命乌托邦"小说为众人设想美好生活的精神和想象乌托邦的能力仍有动人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是哈维空间批判理论的重要维度,这一维度从对空间的现实审视导向了一种对于未来理想空间的探索。乌托邦与"空间的生产"之间有着辩证的多维联系,空间的生产中潜藏着乌托邦诉求,乌托邦的实践也要着眼于现实的空间构型。"空间形态的乌托邦"和"社会过程的乌托邦"代表了人类乌托邦探寻的两种不同向度,彰显了人类在乌托邦建构中对空间条件和历史过程的不同关注,"辩证的时空乌托邦"着眼于将时空维度融入乌托邦构想,是两种话语的批判性重构。立足于当代的历史地理条件,一种可能的乌托邦探寻应着眼于重建乌托邦批判、乌托邦想象和乌托邦理想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7.
乌托邦是思想家们对当下社会批判和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美好期望的产物.几乎所有的乌托邦者都要诉诸教育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在这些思想家们看来,只有教育才能恢复人性的善,教化出理想的人,并最终通过他们组成理想的社会.乌托邦对教育的诉求反映出乌托邦对当下社会变革所起作用的软弱性,但同时也保留了乌托邦的期望精神,在时间长河里为乌托邦的实现留下良好的缓冲,同时,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墨子、陶渊明、曹雪芹三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无一例外的与乌托邦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大公无私的"兼爱"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一脉相传,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它们的兴衰、浮沉,正是其由建构到存在到幻灭的"生命"历程.而这种"生命"历程在乌托邦心态的主宰下,有喜有悲,喜的是曾经的存在和建构而显现出的灿烂与辉煌,悲的是转瞬的消逝与凄凉而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总体性思想是詹姆逊的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特征之一.詹姆逊认为,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观念存在于文本的深层,而文化阐释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这种"否定的"意识形态,展现文本的乌托邦冲动.在詹姆逊看来,尽管晚期资本主义无所不在的物化现象使文化作品也蒙上了一层物化的幻影,但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思想以及变革旧有的社会秩序的乌托邦愿望却仍然存在于作品的无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0.
那些满脑子乌托邦狂热梦想的枭雄一旦凭某种机缘掌握了最高权力,往往都会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实施一个总体性的"乌托邦工程"。出身小知识分子并具有农民社会主义浪漫理想的波尔布特,就是这样一个热情追求完美社会、无情打击劣质人口的"冷静的疯子"。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文学是体现乌托邦思想的作品,一般而言主要是指乌托邦小说。反乌托邦文学以独特的虚构笔法描绘一个理想社会,通过放大、夸张现代社会中的制度、文明弊病,达到讽刺、批判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美丽新世界》中所采取的文化管控手段对于书中描绘的"新世界"所造成的文化断层方面的影响,并在现实生活中引以为鉴,避免"恶托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对于封建时代中国民众,面对沉重的压迫,在"清官"稀少的现状下,只能幻想出现英雄好汉来行侠仗义、来替天行道,幻想一种乌托邦的美好社会来达到聊以自慰的目的。于是身处社会下层的元代文人在元代水浒戏中将梁山建构成了一个无权者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之中,正义得到伸张,生民权利获得保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西方女权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第一部女权思想著作《女界钟》融合维新派女学观念,形成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女国民思想,主要包括"民权与女权""公德与私德""破坏与建设"三个面向.与莫尔的《乌托邦》对读,它是一部具有"批判的乌托邦"特质的文本.作者在指出女界沉沦于黑暗的同时,将20世纪文明美好的未来寄托于女权革命,彰显了乌托邦思想推动进步、创造未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都具有观念的特征,两者在形式、内容与功能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是在本质上,乌托邦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乌托邦具有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能力,它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意识形态则往往以维护当前的社会存在为目的。混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阻碍着人们对于乌托邦的正确理解。在实践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现实标准和价值标准来区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彭沈莉 《文教资料》2008,(34):54-55
文章从重新界定乌托邦入手.勾勒出一些文学作品的乌托邦背景,最后以美学层面结束,从而显现"乌托邦"对于文学艺术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新认识乌托邦思想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史及其各种社会潮流等许多问题的一把钥匙,在当前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只有正确的认识乌托邦思想,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目前社会的走向。乌托邦思想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它的最大特点是世界性、群众性和历史的悠久性以及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性。这种同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的思想,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从哲学上讲,乌托邦思想是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乌托邦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所谓的"革命的乌托邦"是对"乌托邦"含意的附加和曲解,其本质仍然是乌托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当前"乌托邦终结"的论断在世界范围内铺开,对知识分子的精神诊断陷入停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雅各比深入社会历史深处,以求看清当前知识分子和乌托邦之间存在的张力。他通过乌托邦这一研究视域,来试图建构公共知识分子的想象空间,并寻找知识分子背后隐藏的弥赛亚情结,力求澄清极权主义和乌托邦的界限以给真正的知识分子正名,同时在多元主义的扩散中挖掘知识分子的乌托邦精神遗产。雅各比出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对知识分子和乌托邦之间的张力进行不同以往的缓解方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系列在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在面对"欲望"与"现实"这一人类终极矛盾时作者流露出的乌托邦情结─"美好的愿望而没有现实的根基"。本文将从研究个体存在的角度,分别从宗教和审美两个方面,揭示《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乌托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赵春梅 《教育评论》2014,(2):158-160
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校是俄国女性享受社会教育的开端,也是为国家培养"新人种"而设置的一块实验基地。被挑选出来的贵族女童在此接受全封闭式初等和中等教育。学校以人为中心、用美和快乐教育学生的教育原则不但在当时的欧洲,而且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进步意义,但其乌托邦式的教育模式又广为后世所诟病。  相似文献   

20.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看不见的人>具有许多狂欢化文学品质.小说中既有狂欢化的人物形象又有以酒店、街道为隐喻的狂欢广场,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希望颠覆二元对立的社会现实,从不平等的制度中逃脱出来的"狂欢乌托邦"的理想;另一方面,小说还巧妙地运用狂欢节上诸如"加冕/脱冕"之类的礼仪形式,在对主流社会体制进行讽刺和"降格"的同时,表现黑人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实现自我理想的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