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网络媒体     
5月15日.央视国际发布公告称.应广大网民的要求.自即日起“央视国际(www.cctv.com.www.cctv.cn)”正式更名为“央视网(ww.cctv.com、www.cctv.cn)”,www.cctv.com、www.cctv.cn网站中文名称为“央视网”.公司名称为“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简称“央视国际”.  相似文献   

2.
《电子出版》2000,(6):57-57
近来,一些网站高薪招聘网络编辑、网络记者的举措在首都新闻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并由此掀起了有关新旧媒体之争的热烈探讨。网站新闻信息质量不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目前网络媒体还只是雏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记者”,其从业人员不能主动采写新闻,网上新闻缺乏独家性;而网页制作者尽管对网络本身很懂行,但对新闻编辑业务则不熟悉,又不了解读者(网民)市场,制作的版面内容不太讲究,有的是报纸、杂志的内容经过简单加工后的“翻版”,对网民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其次,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网络媒体的智能化程度不…  相似文献   

3.
<正> 网络媒体的赢利问题一直令人关注。实现赢利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市场容量是否足够大,是否拥有愿意为网络媒体的服务支付金钱的足够数量的网民;二是网络媒体是否有一个适合的、能够赢利的模式。对于前一个问题,随着我国网民的快速增长(估计已经超过5000万),随着网民对网络的逐渐适应、了解和依赖,已经可以不再关注和强调。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放到网络媒体的模式上,确切地说,关注网络媒体应该怎样走模式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球互联网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本研究旨在以创新扩散理论为框架,描述、预测及解释互联网在香港、北京和广州的普及现状及前景。创新扩散理论将创新物在社会中的流传看作是一个经历“认识”、“信服”、“采纳”和“事后确认”等阶段的动态过程;其中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通过帮助受众形成或改变对创新物特征的主观认识而扮演了核心角色;按时间坐标来看,创新物的扩散是按S型曲线展开,由“引入期”经“增长期”到“成熟期”及“衰退期”。根据2000年底在三地2600名成年人的抽样调查,本研究发现香港样本的40%、北京的30%和广州的24%为互联网网民,其开始上网年份的分布分别与S型曲线相符,其中香港已处增长后期而大陆两地则尚在增长前期,预计2002年底的普及率分别为56%(港)、53%(京)和49%(穗)。个体层面分析进一步揭示是否上网不仅受个人特征(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特征(家中其他网民人数)的影响、也与对互联网的看法(如“兼容性”)有关。“前网民”中断上网主要是由于拨号连接等技术问题或无时间,准备上网的“潜在网民”最担心网上的不良内容,而不会考虑上网的“非网民”主要是缺乏资源(如电脑)或无兴趣。上述发现不仅验证扩散理论均适用一国两制三地区,也为追踪研究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     
2007年中国互联网综合门户市场保持健康增长,市场规模达到123.5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22.3%。2007年第一阵营sina、sohu、网易和腾讯四者占中国综合门户企业营收额之比例为76%,市场营收的集中度CR4达76%,市场集中度属于“非常高”。  相似文献   

6.
郭榕 《新闻前哨》2010,(8):70-72
我们将网络消息来源的引用类型分为:网民意见、名人及专家意见、个人亲历、网民话题、网民投票及其他(各官方网站或其他传统媒体网站内容)。统计发现,不同类型的新闻在网络新媒体消息来源的引用性质上表现出不同的选择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彭榕 《编辑之友》2016,(9):65-68
网络舆论始于典型性的网络议题,普通网民在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用“小力量”汇聚了“大能量”;在典型网络议题产生、网络舆论发展、网络舆论诱发网民现实行为等不同阶段,网民的同群效应起重要作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蔽性及网络社交媒体的“熟人传播”特征,是网民同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监管体系是我国宣传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互联网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因此,作为网络媒体,虽然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网民能够享受充分的言论自由,但也得按照法律和相关制度进行监督,建立完整的监控体系,构筑起“防火墙”,从源头上清除“病毒”,通过严格的监管来保证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有了互联网,世界越来越像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网络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突出产物。它实现了传统媒体的电子融合,涵盖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传播的特点和优势,统一了过去各自独立的传播形式,最大化地满足网民的视听需要。相对于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一般也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改变了既有的传媒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一、上海网络受众的特征 一般认为,网络受众即“网民”群体的特征为:信息需求大、年龄小、教育程度高、收入多、以男性和白领为主、但我们的调查发现,上海“网民”总体来说也具备这些特征,但又不完全契合,而更富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从信息需求看,“网民”的需求确实强烈。如表 1所示,其“不满足”的比例(38.7%)整整比“非网民”(19.2%)高出一倍;反过来,其“满足”的比例(46.7%)则大大低于“非网民”(68.6%),两者相差约22个百分点。这至少能部分解释他们之所以作为“弄潮儿”而率先接触互联网的…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上半年,一段“老人摔倒,178人跨过无人扶”的视频在互联网上被疯狂转发,引起网友的广泛议论,有些网民甚至拿这件事和前年的“小悦悦事件”相提并论。在“太冷漠”的指责背后,央视《焦点访谈》的记者经过深入调查还原真相:事实上,在老人摔倒之后,现场很多人并没有冷眼旁观,之所以没有扶老人是怕造成二次伤害。一段无声又快放的网络视频“过滤”掉了这件事的真实情况,将舆论引向了另一方向,误导了受众。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一项针对网民的调查表明:城市网民家庭在网络依存度上呈比较明显的两极趋势。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网络媒体在继纸质媒体、电视、广播之后,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以其快速、便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优势而受到公众的青睐。当今社会,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发展,已拉开了网络时代的序幕。据统计,截至2010年5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网民的地域分布也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向中西部扩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建立新闻更正制度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网民规模持续扩大,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网络新闻的网民规模达到4.61亿,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8.0%。①然而,相对于有着严格新闻发布与  相似文献   

15.
王莉 《新闻三昧》2008,(1):93-96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非常活跃的一年,互联网正在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重要大众媒介,也成为民意表达的新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对民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细数这一年每一桩大的网络事件,如重庆钉子户吴苹夫妇誓死捍卫合法物权坚守“孤岛”、山西黑砖窑曝光、网民质疑华南虎真伪等等,无不因有全国众多网民积极参与其中,发表各种言论,  相似文献   

16.
“纸馅包子”被戳穿是假新闻后,互联网上对虚假新闻掀起了一片谴责声。这是新闻界的耻辱,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影响,使老百姓对媒体产生信任危机。虽然“纸馅包子”事件发生在电视媒体,但是网民的声音已经向所有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发出了警示:杜绝网络虚假新闻,已经刻不容缓,否则,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会随着虚假新闻的传播而滑坡。  相似文献   

17.
突发事件报道中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玲娟  陈峥嵘 《新闻世界》2008,(11):108-109
为了促进社会稳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当迅速介入,及时报道事件消息,满足网民知情权;做好政府和人民的沟通渠道;并要发挥网络媒体舆论引导和监督功能,对谣言要及时处理,为突发事件成功解决创造好的社会环境;网络媒体还要行使好教育功能,提高网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是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在200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①具体到网络媒体的对台宣传工作,“两个舆论场”就是指网络媒体主观营造的“媒体舆论场”和台湾网民群体自发形成的“口头舆论场”,如若将两个舆论场打通,以我们的“媒体舆论场”影响、引导台湾网民的“口头舆论场”,也就实现了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对两岸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璜 《新闻通讯》2012,(12):31-33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媒体成为网民推崇的自媒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功能。这些社会功能与媒体传统“四功能说”既有继承,更有发展。本文将社交网络媒体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更加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面对网络问政,网络媒体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海口晚报社旗下的海口网积极探索,在运行网络问政平台“问政海口”的过程中大胆创新。“问政海口”自2012年7月1日开通以来,已收到有效来信近4000封,其中网民建言献策“金点子”600多个,民生诉求1800多件,办结率达95%。“问政海口”影响力与日俱增,2012年在第九届中国城市新闻网站联盟年会上荣获“中国城市新闻网站品牌栏目精品奖”,2013年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评选中荣获“全国网络问政突出贡献品牌奖”、在第23届海南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