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诗人孟郊,曾在自已作品中写过不少有关身世寒贱、生活困苦的作品.如在《哭秘书大监》、《病起言怀》、《伤时》等诗中,他自称“贱”,《上达奚舍人》、《北郭贫展》等诗中,他自述“贫”.他曾多次描述自己衣单身寒.如:“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叹命》)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商州客合》)“贫病诚可羞,故床舞新裘.”(《卧病》)多次描述自己腹饥肠愁.如:  相似文献   

2.
《苍蝇》通过“苍蝇”这一独特视角来反映现实,借用“苍蝇”的感觉传达出重塑自我意识、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意义。而“苍蝇”的感觉是一种“新感觉”,有着现实主义缺失的感性,也有别于自然主义的理性,在该作品中它所具有的理性甚至超过了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35页:“荷兰人在北美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即后来的纽约。”《教学参考书》第92页:“英国得到它已占领的新阿姆斯特丹,后来,英国以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之弟约克公爵的名字命名为新约克,即纽约。”新阿姆斯特丹是曼哈顿岛的一个贸易据点,新尼德兰殖民地是在哈得孙河流域,为避免发生疑问,将课本中的“纽约”改为“纽约殖民地”是否更妥当?可否给“纽约”加上“殖民地”?$山东省青州市第六中学@张彦  相似文献   

4.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我在书房大声读着古诗《咏柳》。咦,“佚名”?这名字好熟悉,好像在哪见过,管它呢,不就是个人名吗,记住就行了。谁知,过了几天,“老朋友”又见面了:我打开新买的《智慧背囊》,刚翻开一篇,作者又是“佚名”。嘿,这个叫佚名的人真了不起,又会作古诗,又会写散文!对了,好像以前看到的一首歌也是他写的,这个佚名简直是个天才!咦,不对,那本诗集选的全是古人的作品,而《智慧背囊》可全是现代人的作品,哪有那么长寿的人?我望着天花板苦思:佚名是谁?佚名是谁?对了,翻《辞海》。我翻开《辞海》文艺分册,可还是找不到。…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文《荷花淀》里的一句话“可慌呢”的“慌”字,应该作何解释?查首次发表《荷花淀》的延安《解放日报》,以及后来收入《荷花淀》的孙犁的小说散文集,有关的一段原文是这样的:“可慌(高兴的意思)呢,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括号里“高兴的意思”是作者所注。一九八○年第二期《天津师院学报》发表的袁振声同志《漫谈孙犁作品的语言风格》一  相似文献   

6.
相继出现于“五四”前后的“四大副刊”—《学灯》、《觉悟》、《晨报副镌》、《京报副刊》,因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广泛而著名。它们的编辑风格与办刊宗旨虽有差异,但在倡导新思想、新道德,推介新文学作家作品与外国优秀作家作品,应用与推广白话文等方面,同样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以此确立了它们的特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都铎王朝”三部曲迄今已完成前两部:《狼厅》(2009)和《提堂》(2012),这两部作品给她带来多个文学奖项的同时,也让希拉里·曼特尔这个名字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本文将结合新历史主义关于文本和历史的关系的观点:“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以及“颠覆”和“遏制”,来探讨作者在小说中体现出的历史观,以期对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我在教《老水牛爷爷》这篇课文时,注意了教好“水”、“牛”二字。上课揭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老水牛爷爷’这名字怪不怪?”生答:“怪!”“大家想知道这个奇怪名字的来历吗?”“想。”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文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竟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宇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公布时,我在温州乐清。第二天,一位高中生朋友拿着《乐清日报》问我:“朗”和“琅”是不是通假字啊?新华社记者汪涌、高鹏写的通稿《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公布》怎么写“朗朗上口”呀?我接过报纸一看,报道中那句话写道:“每个娃娃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我跟那位朋友说,“朗”和“琅”不是  相似文献   

11.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译语》(杨柳桥著,1958年,古籍出版社)译作。“世俗所谓道,可以管它 叫作道,可不是天地间永恒不变的道;世俗所谓名字,可以管它叫作名字,可 不是天地间永恒不变的名字。” 查:“道”可以叫作“道”,并没有说明什么是“道”?“可”,是不是可以译作  相似文献   

12.
看到秦楠的《喜新不厌旧的城市》一文,突然想起了“色拉”。“色拉”,香港人称为“沙律”或“沙伦”,由英文salad一文译音而来,在西餐中属于“小食”一类,现在已十分普及。“色拉”原是一个“洋泾浜”的名字,应该说,许多西方事物进入中  相似文献   

13.
黍、稷是《诗经》中常见的两种农作物的名字。在《王风》、《唐风》、《幽风》、《小雅》、《周颂》和《鲁颂》等诗中计有三十七见,其中黍在十三篇中二十见,稷在十篇中十七见。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篇中出现。如《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唐风·鸨羽》篇说:“不能艺稷黍”,  相似文献   

14.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蔡(王熏)”的“(王熏)”字,名字典未收,课本亦无注音及解释。在此,我想对这个字作点臆测。蔡(王熏)是虚构的人物。《三国志·魏书》中牵涉到蔡瑁之处,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典略》等书籍,均无言及“蔡(王熏)”其人。这个虚构人物的取名应与其兄的名字有一定的关系。蔡瑁字德圭,瑁、圭皆玉属。《礼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白虎通》:“合符信者,谓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觐天子。《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圭与  相似文献   

15.
刘心武的问题小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空灵”的作品还将发展,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也未尝不可。事实证明,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敢于面对社会生活现实的作品。《公共汽车咏叹调》(《人民文学》1985年第12期),和《5.19长镜头》一样,反映了一种  相似文献   

16.
《期待更多好作品“被发现”》(《人民日报》2019年2月22日第20版)一文中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在书店门口排长队购买新出版的《契诃夫小说全集》,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期刊上的新作,而今,书架最上层的一些外国文学全集已经蒙尘,上世纪80年代如雷贯耳的作者有些也少人知晓”文中用成语“如雷贯耳”修饰“作者”是不恰当的;换言之,“如雷贯耳的作者”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17.
偶阅《社会科学战线》(吉林)1979年第4期,在“译林拾英”一栏上(206页),刊有杨德豫同志一文,“‘名书水上’辨”,觉得可以商讨一下。 杨同志指出:郭沫若同志有一首诗,其中一联为“意入天边云树远,名书水上月华迟”。诗后有注:“英国诗人济慈在临终之前,他希望他的墓碑要这样题字:这里是躺着一个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另外,查良铮译《济慈诗选》译序中亦将济慈此语译为“这里安息了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杨同志说:“名书水上或名字写在水上,殊不可解”。查此语原文为  相似文献   

18.
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创作的《新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顾名思义,《新石头记》是曹雪芹《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的一个续本,实际上二者并无多少联系。《新石头记》共四十四。前二十四借贾宝玉再次入世的经历和线索来反映晚清社会的黑暗现实,揭露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势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二十四则假宝玉周游“文明境界”来  相似文献   

19.
老舍是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养花》、《猫》、《趵突泉》、《林海》、《劳动最有滋味》、《草原》等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受到师生欢迎。然而,一些师生对老“舍”的由来不了解,相应地误读“老舍(shě)为老舍(shè)”,所以有必要来一番辨识。老舍,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取,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取这个名字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的意思。老舍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实际上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它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深意,由此可见老舍年轻时的志向。“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现在不少人认为是一个小说流派。这种看法值得商榷。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里说:“在作品中间装进一套新思想的议论是那时的流行风气”,“那时大家正热中于‘人生观’——觉得一篇作品非有个簇新的中心思想不可……当时此种‘注重思想’的倾向,压力是很大的……那时我也是‘问题小说’的热心人。”可见,茅盾是把“问题小说”看作当时盛行于新文坛的一种进步的创作风气;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