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在社会活动中时常被非法泄露,并严重威胁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如果个人信息泄露得不到有效遏制,其将成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和发展的重大障碍。基于个人信息的法律界定、学历界定和国家档案馆披露风险视角,文章从界定馆藏个人信息范围、建构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和个人信息档案安全内控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国家档案馆个人信息保护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现实困境个人信息被"违法式"泄露。互联网技术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却使公民越来越成为一个"透明人",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档案机构正当收集档案用户信息,以便更好地推进档案传播利用工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需求,这无疑是档案工作的重大进步。但是收集到的用户个人信息一旦以各种方式流转出去用作非法途径,便是对用户个人信息权的侵害。个人信息被"默认式"采集。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现象将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建立严密的管理机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今年央视的"3.15"晚会以销售手机为幌子,实为卖身份证和银行卡的网店,以及名目众多的个人信息销售,再次把个人信息的泄露现象及其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会被要求提供相当详细的个人信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公民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较为淡薄;图书馆在提供服务时,对公民隐私保护不够;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隐私泄露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对图书馆个人隐私保护的调研,试从图书馆和读者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程思遥 《新闻传播》2012,(9):105-106
"微博实名制"对于政府监管、传媒经济以及网民自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依据国外的经验分析,推行微博实名制不得不面对微博用户的积极性、体验度下降,个人信息被泄露等问题。无独有偶,在《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正式公布后的第五天,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网站CSDN用户数据库遭黑客攻击,600万用户的登录名及密码被泄露。无论此次"泄密门"是否与微博实名制相关,但如何在实名制的框架下,保证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确已经成为政府监管机构和互联网服务商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论"人肉搜索"中的法律是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搜索功能的日渐强大,"人肉搜索"或称"网络通缉"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隐含的法律是非,也因为一起起网络事件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2008年8月26日,我国刑法第七次修改草案提交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其中新增一个条款,即"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收买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人将其称之为"非法泄露窃取个人信息罪".  相似文献   

8.
人事档案虽然只是档案工作的一部分,但经数字化转换后却成为有经济价值并可以增值的重要部分,人事档案信息泄露必将成为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源头",进而滋生电信网络诈骗等多种犯罪。鉴于目前人事档案数字化系统平台的迅速发展以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日益猖獗,对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必须加强防范,构建明确档案归属与管理职责,提高档案安全保障意识,构建可靠的档案系统平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依法治档等管理机制,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9.
10月31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二审的民法总则草案增加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者出售个人信息.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个人信息权利是公民在现代信息社会享有的重要权利,明确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对于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使公民免受非法侵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现实意义.据此,建议增加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澎湃新闻网,10月31日)  相似文献   

10.
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国内最受关注的公共议题之一,存有大量用户个人信息的社交媒体信息泄露问题也引起关注.基于各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和特点,结合近年来发生的个人信息安全事件,通过个案分析、经验观察与总结,探析了目前社交媒体用户面临的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分析社交媒体上易泄露的个人信息类别及其收集方式,总结常见的用户信息泄露路径,并提出了多层面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档案工作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为主要内容,介绍了个人信息概念,分析了档案工作中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来源并提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多强大,就有多脆弱。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网络骗局、网络战争等各种主客观因素都有可能对网络安全和正常运行造成的重大威胁,最严重的就是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是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甚至隐私的"潘多拉盒子",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损失。欧洲刑警组织在2002年就指出,互联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的被遗忘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遗忘权体现了"遗忘"及"重新开始"的精神,是大数据时代的公民及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所必须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在其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明确规定了被遗忘权,我国也应制定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遗忘"和"重新开始"为指导确定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些通用原则,明确公民享有被遗忘权,并对被遗忘权的主体、客体、权利的内容、适用的条件、例外的情形及侵犯该权利所应受的处罚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互联网带来和储存了巨量的资料和信息,人类迈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浪潮席卷了各行各业,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生产因素,而对于数据的采集和分类,也成为了可以获得经济价值的新产业。个人的行动轨迹、兴趣爱好、社交沟通,只要曾经运用过网络,就会被网络采集数据,留下痕迹,形成了个人信息。目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十分严重,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现状,提出目前保护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不足,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个人信息被泄露事件一波接一波,防不胜防。央视曝光中移动“甩卖”用户个人信息事件后,近日又爆出“全国老板手机号码”、“身份证复印件1元1张”等个人信息被泄露事件。在国内最著名的搜索引擎里,输入“老板手机号码”,相关链接甚至比“色情”等低俗字眼的链接信息还多,可见个人信息安全情况。  相似文献   

16.
民生档案资源整合与利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民生档案资源整合与利用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所带来的影响,探索了资源整合利用中确保个人信息主体对民生档案中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和控制权、采取兼顾各方利益的个人信息保护策略等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身份证核查立法上还存在着一些空白,并因此造成了公民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公民个人信息频遭泄露的严重问题。本文就我国身份证核查立法中存在的身份证核查主体与对象不明确、核查信息安全无立法保障、核查主体侵权的责任制度不完善、核查后对居民身份信息的保密规范不够明确等问题,在借鉴国外有关身份证核查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界定我国身份证核查对象,明确核查承担主体及其责任,保障公民对于核查信息的监督与管理权,完善公民身份证携带和检验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公民信息库的概念.将居民身份证与社会保障卡进行合并,整合公安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公民个人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公民信息库.  相似文献   

19.
信用档案管理中的个人信息权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03年开始起草,2005年初完成,现已呈交至国务院,进入审批程序.该法律突破了我国传统法律中对公民个人名誉权的保护范围,把如家庭住址、医疗档案、职业情况等可识别信息也列为保护内容.除了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外,还充分保护公民了解自己的信息、修改自己错误信息的权利.该法案的出台无疑将对我国信息权的保护产生重要影响,预示着我国对公民信息权的保护从间接保护向直接立法保护过渡.作为涉及个人信息较多的信用档案,对信息权的保护,也将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逐步改变着我们身边的社会,给我们工作与生活提供了方便.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就越容易被窃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时代成为了侵犯个人隐私权权利的"杀手". 一、信息技术下的个人隐私权法律界定 信息技术下的个人隐私权表现为个人数据的隐私权,信息技术下个人隐私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个人数据是指有关可识别的自然人的任何信息,因此也是最容易泄露的一种人格权.我国有关法学专家家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对个人生活、信息依法受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