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价值问题是现象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杜夫海纳超越了胡塞尔现象学的逻辑理性思维方式,认为审美价值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存在的。首先,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它就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其次,审美价值是主观的,这不仅是指存在于作品中的艺术价值是作的创造,它同时还指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有待于读的能动活动;最后,审美价值的存在的根源在于作品对存在深度的揭示,审美价值是存在深度(审美对象的深度和审美主体的深度)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价值与审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审美价值尺度,学界有主体价值说和客体价值说。本文认为,二说都不无偏颇。因审美反映是双向反映,审美价值往往同时存在于主体反映客体的成果的意义之中和客体反映主体的成果的意义之中,即是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重合与交融,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吸收和提升。审美评价则取决于评价主体对价值事实的情感体验和价值事实所包涵的意图形式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审美愉悦和趣味当不失为衡量审美价值的一个标准,而最高标准非审美理想莫属。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造的。富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创作主体应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发现评价审美对象,形成审美意象;激起强烈的创作冲动,创作主体进行审美创造,使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艺术的审美价值由其社会效果来决定,只有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才最富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旧实践派美学,还是各式各样的新实践美学,他们把美学的逻辑起点看做实践,实践恰恰不应该是美学的逻辑起点,因为实践只是主体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美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存在,即我和世界的共在。基于实践概念,实践美学家们注定把审美与主体联系在一起,把审美看成是主体的自我欣赏或自我升华,相反,审美是存在的回归,从残缺的现实生存达到本源存在的唯一途径。另外,实践美学往往注重审美的证明,却缺乏审美的发现,发现和证明二者缺一不可,审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性的发现和体验活动。现象与表象的关系上,实践美学往往把审美当成主体性的一种表象,而主体性表象只是主体思维的一种表达,根本触及不了审美的本质,相反,审美的本质是一种现象,即一种呈现,这种呈现基于主体和世界的双向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5.
职业价值概念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价值实际上就是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具有涵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层次化,个体体验存在差异的特点。职业价值结构的研究是深化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关键,它包括对职业价值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研究。其中引入实证法,对于职业价值要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亮 《广西教育》2014,(21):33-34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将美育定义为情感教育,并认为美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审美情感体验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主体对自我存在方式的高度自觉,或者说是主体对自我心理活动的瞬间体悟。审美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体验活动,包含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并伴随复杂的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7.
范蔚 《今日教育》2004,(4):16-18
自我价值感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对作为客体的自我进行评价之后,产生的一种肯定自我的正向情感体验。自我价值感本质上是一种高级而稳定的情感,是个体肯定自我价值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的产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它是以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而且只有肯定的自我评价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持久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较稳定的人格倾向。  相似文献   

8.
审美情感是人(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过程中所普遍存在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通过审美的直觉或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快感或厌恶而表现出来,它是审美的动力和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这种情感的存在,审美就只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会形成深沉的领悟、深刻的体验和主动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审美关系是美学理论的重要问题,它是审美活动的前提,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对象性存在的关键,也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同时,审美关系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正在于它所具有的主体性、历史性与差异性特征,使其与其它的各种关系区别开来,获得独立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已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审美价值是对真的价值和善的价值的包含和超越,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客体对象对主体的意义,审美属性及主体的审美需要都是价值要素,价值尺度包涵了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是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吸收和提升。审美评价是对价值事实和价值关系的反映,主体既是价值要素,又承担对价值的评价。审美评价建立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上,又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形象的价值取决于创作主体生命体验渗透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创作主体生命体验还应该是独异而别出心裁的。只有当这种独异而别致的人生感悟在某个契合点上妙巧地注入学形象的胚胎之中,才能使学形象开始呼吸生长,并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艺术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审美体验不仅仅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反映,也是一种审美主体内固有的生命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源于人类生物学的审美天性,也是人类对自身的物质、精神与原欲的自然需求,肯定这种意识的存在,更是对人自我的认同、对人性的尊重.这种生命意识被审美客体激活、唤醒,具有鲜明的刺激→反应性质,它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既获得身心的愉悦,又体验着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审美意义的问题。审美意义存在于审美体验中,通过对审美体验的反思,就发现了审美意义——自由。自由有两个基本规定:超越性与主体间性。而要逻辑地证明审美意义,必须从存在范畴开始。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生存是存在的现实形态,它可以领会存在。生存具有两重性:现实性和超越性。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它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同时,存在具有主体间性,审美克服了现实生存的主体性,实现了主体间性,从而把握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价值观是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体与法律之间的价值(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它具有主观性、调节性、评判性和定向性的特征。构成法价值观的基元要素是法价值评价的标准、法律理想和法律态度。  相似文献   

16.
文艺创作是一种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它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创作主体通过发现、体验现实美,进而进行典型化、情感化、理想化,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 艺术形象是审美价值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黑白版画艺术,对于初学者来说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是研究黑白的规律。从艺术的角度分析.黑白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在于世界存在的黑白随处可见,这些客观存在的黑白现象作为艺术语言是创作表现不可缺少的因素。主观性是指艺术家自觉、能动地运用黑白关系,从而真正理解黑白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要求,是"真""善""美",并使之统一在一个系统之中。将真善美在道德领域统一起来,追求审美尺度和伦理尺度的和谐统一,塑造道德——审美的人性结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追求的中心价值和终极价值,把审美教育融入思修课,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审美化设计,目的是使学生道德体验升华为审美体验,以审美体验提升主体尊德乐义的乐道精神,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9.
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探究了学作品中蕴含着的知识美,认为好的学作品都溶注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强烈审美体验,这些审美体验都必然地转化为知识美,存在于学作品之中,决定着学作品的价值与品位。  相似文献   

20.
由于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人走向审美.人的审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审美实践和审美欣赏.审美实践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审美欣赏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审美对人而言无疑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